第八章天文故事1(2 / 3)

天狼星是比較普通的藍白星。它雖然不大,質量僅是太陽的兩倍,溫度也不是恒星中最高的,光度卻是太陽的20多倍。當然,它的光度也不會是最高的,但由於它距離地球很近,僅87光年,因而在我們看來,它的亮度是全天第一名。

德國天文學家貝薩爾在觀察天狼星時,發現它的運動很不規則,他就想,肯定有一個星體在旁邊吸引它。並且算出天狼星可能存在的位置。26年後,人們果然發現了一顆十分暗弱的白矮星伴在天狼星側。這時,人們才知道天狼星其實是一對相互繞轉的雙星。天狼主星比伴星亮1萬倍,所以我們肉眼看到的天狼星的光亮幾乎都是來自這顆主星。

太陽係中的小星星

在太陽係中,不僅有九大行星,而且還有無數顆小行星。令人奇怪的是,這些小行星像河裏的魚群一樣,成群結隊地漫遊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上。科學家們分析,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原來有一顆大行星,後來發生了爆炸,分裂成無數的小碎片,這些碎片又相互碰撞就成了現在的小行星。

天文學家們估計,這群小行星超過1萬顆,現在已發現了6000顆。這些小行星體積很小,一般的直徑也不過幾萬公裏。關於這些小行星的來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小行星和大行星一樣也是宇宙原始大爆炸的產物,隻不過,它不像大行星那樣發育正常,而是中途“流產”成了“半成品”。

有第十顆行星嗎

已知的太陽係中有九大行星,會不會還有第十顆大行星呢?

有人推測在水星內側還有一顆行星,並稱它為“火神星”。隻是由於受太陽光的強烈照射,人們很難發現它。於是當出現日食的時候,人們進行了好多次觀測,卻始終沒有找到那顆所謂的“火神星”。

又有科學家根據天王星的不規則運動,斷言它的外側一定有行星吸引,但發現行星的嚐試未取得成功,後來有人承認,天王星的不規則運動現象,是由於觀測出現誤差。

又有人根據彗星的運行線路,推算出存在另一顆大行星的可能,並據此推測其位置,欲找到這顆行星,也沒有結果。盡管人們作出的各種努力都失敗了,但仍有人在進行探索。

黃金星體

黃金是一種有色金屬,因其數量稀少顯得極為珍貴。那麼,除了地球之外,宇宙中會不會有黃金存在呢?

科學家驚奇地發現一顆由黃金構成的星球,儲量竟達100億噸,那可是地球儲量的100萬倍呀。遺憾的是這顆星球距我們約175光年,太遠了,沒辦法去開采。

不久前,科學家又驚喜地發現了一顆環地小行星,上麵竟蘊藏有10000噸黃金和10萬噸白金,按現價折算值10000億美元。它距離地球不遠,僅1000萬公裏。

月球探奇

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月球是除太陽之後,與地球最親密的夥伴了。美麗的月亮曾寄托了人類無數美好的願望。可實際上,月亮上什麼都沒有,隻是一片死氣沉沉的世界。

月球表麵布滿了坑洞,這是因為月球上沒有大氣層,流星及各種天際物質落下來時,碰不到任何阻力,從而把月球砸成千瘡百孔。此外就是環形山和低窪的地麵。

月亮上沒有空氣,也沒有水。所以,不會有任何生命,當然也沒有嫦娥、玉兔、桂樹。

因為沒有大氣對陽光的阻擋,月球表麵麵向太陽的一麵氣溫高達一百多度,而且一片光明景象。而背向太陽的一麵氣溫驟降到零下一百多度,漆黑一片,沒有一點光澤。

冶煉星星

地球上的資源越來越少。科學家們經過探測,發現人類所需的礦物質都可以從太陽係的小行星中找到,如鐵、鎳、鋅、銅等,而有一些的儲量還相當豐富。那麼,怎麼才能采集到它並為我們所用呢?

美國的科學家提出一個名為“開發小行星”的設想,準備把這些小行星先弄到距地球比較近的軌道上,然後把它拉進附近的太空城的工廠裏,冶煉成材料,再送到地球。首先,怎麼把小行星從天上摘下來呢?科學家們設想:當小行星沿自己的軌道飛到離地球最近時,派宇宙飛船抓住它,拖入接近地球的軌道。用核彈頭把它炸毀。接著,將炸碎的礦石拉入太空工廠,就地冶煉。對於那些自然環境人類尚能適應的小行星,可以采取另一種方法。直接用宇宙飛船將人和設備送上去,在那兒開采礦石,並設廠冶煉,這樣就用不著為冶煉後的礦渣尋找垃圾場了。

最後的難題是如何把冶煉好的材料運回地球?科學家們設想,把金屬鑄成很大的塊狀,同時向它的中間注入氣體,讓這些大的金屬塊變得足夠輕,再操縱地麵控製,讓它們落到指定的海洋上。

宇宙是人類無窮無盡的寶藏,到那時人類再不會為資源短缺而煩惱了。但在沒有實現以前,可千萬要注意保護我們現有資源。

月圓月缺

月球平均29天半繞地球運行一周,正好是陰曆的一個月,在這一個月裏,月亮不停地改變自己的形狀,有圓有缺。而實際上月亮的大小、形狀是不會變的,隻是因為我們僅能看到它的明亮的部分,所以才有這種感覺。

月球本身不發光,隻是反射太陽光,所以月球始終隻有麵對太陽那麵有光亮,另一麵則是一片漆黑。當月球從太陽和地球中間通過時,對著地球的正是它漆黑的一麵,這時的月亮叫新月,也叫朔月。

新月以後,月球繼續運行,開始露出一點太陽照射的部分,我們便看到像鐮刀一樣的月亮。接著又露出半月,稱上弦月。當月球繞地球走到一半時,月球整個被太陽照射的那一麵正對著地球,出現一個滿月,又叫望月,也就是我們說的十五的月亮。當月球繼續運行時,月亮開始癟起來,直到出現半月,這就是下弦月。下弦月再下去又是新月。

“大十字架”的恐懼

1999年8月18日,太陽係出現罕見的“大十字架”,傳說這一天人類將遭受毀滅性的劫難。然而,這一天卻什麼也沒有發生,人們虛驚一場。這個所謂的“大十字架”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1999年8月18日這一天,正是上弦日,日、地、月三個天體成90度角,包括水星、金星在內的幾大行星幾乎在日——地連線的延長線上,而另幾顆行星則幾乎在月——地連線延長線上。這樣太陽係中的九大行星排成一個“大十字架”。這種特殊的天象其實是太陽係運行中的一種正常自然現象,雖然十分罕見,2000年才出現一次,但它並不可怕。科學家認為這種“大十字現象”,雖然會影響太陽活動,從而影響地球,但它的能量是極其有限的,而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星星的故事

天上的星星總是一閃一閃的,好像在眨眼睛。這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地球被一圈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很厚,不同高度的空氣其溫度不一樣,密度因此也不一樣。大氣是在不停地運動著的,它既向四周作水平運動,又向上下作垂直方向的運動。星星的光通過大氣層時,它首先穿過的是不同密度的大氣層,因此要發生多次折射;同時通過密度大的大氣層時,透明度就小,通過密度小的大氣層時,透明度就大;而這些不同密度大氣層的不停止的運動,使得通過的光也隨之晃忽不定。因此星光在傳播中,就會忽左忽右,忽強忽弱,忽明忽暗,傳到人的眼睛裏也成了一閃一閃的光,好像眨眼睛一樣。

決定人們看星星是明是暗的有兩個因素:一是星星發光能力大小;二是星星與人們之間的距離遠近。天文學家把星星發光的能力分成25個星等,發光能力最強的比發光能力最差的相差200億倍。離人們同等距離的星星其發光能力越強,人們看到它就越亮。但是,即使發光能力極強的星星,如果離人們很遙遠,那麼它的亮度可能還不及比它的發光能力差幾萬倍的星星呢。例如,有一顆叫“心宿二”的恒星,它的體積是太陽的22億倍,發光能力大約是太陽的50000倍,但由於它離地球有410光年,人們隻能看到它是一顆閃爍著紅光的亮星。如果將“心宿二”移到太陽的位置,它射出來的光和熱就會把地球烤成什麼都消失了的大石球了。

太陽係處於距銀河係中心25000光年的地方,稍稍偏向於銀河係邊緣。夜晚,天空中閃現的星星基本上是銀河係範圍內的。靠近銀河係中心的銀河帶,是星星密集區;靠近銀河係邊緣的星星要少一些。夏天,地球正好處在太陽與銀河係中心之間,晚上正好看到銀河係的星星密集區;冬天,地球轉到太陽與銀河係邊緣部分之間,晚上正好看到的是銀河係邊緣部分數目較少的恒星。所以夏天晚上看到的星星比冬天晚上的多。

彗星的尾巴

彗星總是拖著長長的尾巴。那麼它是怎樣形成的呢?

彗星的主體是彗核。彗星的大部分質量都集中於彗核。當彗核靠近太陽時,受太陽熱的烘烤,就被太陽熱蒸發出氣體和塵埃。這些氣體和塵埃包在彗核的外麵形成彗發。當它進一步靠近太陽時,由於太陽光的熱量和壓力增大,把彗發中的氣體和塵埃推向後方,形成一條像掃帚的尾巴——彗尾。彗星越是靠近太陽,彗尾越是長,一般都有五千萬千米至兩億千米長,最長的可達三點五億千米。彗尾總是背著太陽。

飛向太空

我國古代有一個叫蠃除的人,他用火藥做了一個火箭狀的發射器,把自己綁在上麵,點燃導火線,然後等待飛上天空的那一刻。結果這個勇敢的人被炸得粉碎,終於沒有實現飛離地球的夢想。

現在我們知道,要飛上高空,關鍵是要克服地球引力。誰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輕輕地把一塊石頭往空中拋,石頭會很快落下來。如果用力大一點,拋出的石頭就快速升高,在空中飛行的時間就長一些。石頭落下來是因為地球的引力,能拋上去,是因為人的作用使它克服了地球引力。作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就會越容易克服地球的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