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影響大學生心理的因素
(一)社會因素的影響
其一,我國尚處在經濟改革和時代變革時期,經濟、文化、思想、價值取向的變遷,給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帶來了許多新的矛盾和衝突,導致種種感情矛盾、思想衝突乃至人格嬗變,使人感到心理緊張或壓抑,以致無所適從,因而產生心理失衡而導致心理障礙。
其二,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了經濟的迅速起飛,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交往日益頻繁,社會競爭日漸激烈,個體生存壓力逐漸加大。科技的高速發展和德育教育相對滯後及大眾化情境(如網絡)的相對增加,雖然使人們心理壓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並未得到根本性解決,而且相互感染,助長了對責任的褻瀆和輕視。青年正處在學習和探索階段,廣泛的大眾化情境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其三,文化層麵的變革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市場經濟以市場為主體的利益和資源分配方式相對擴大了信息源,知識、信息的多元化和開放化造成社會個體在精神文化選擇上產生迷惘。市場的開放性決定了市場客體、主體範圍相對擴大,但由於市場及其規則的不健全,導致責任落實不徹底,造成社會道德水準下降,人際關係緊張,形成了學習、工作空間的擴大和精神生活及心理空間的相對縮小,從而增加了人們的生活疲勞和心理空虛。
其四,學校教育還不夠係統、科學。人們往往重視對學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感情、心理素質的培養,在後天上使學生心理素質得不到係統培養。
(二)從個體素質上講也存在很大程度的影響
現時在校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的相對安逸使他們的獨立性、受挫能力、意誌力等都相對較差。再者,片麵強調“個性張揚”而致使學生妄自尊大,事事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係緊張,也成了發生心理病變的誘因。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測評標準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個體心理特點、心理發展與年齡相適應。心理特征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環境下,通過主觀反映、消化、積累而形成的。即就是說,它的形成有兩個環境,一是客觀世界,二是主觀認識能力。大學生即將成為社會活動的主角,他們應該有相對成熟、穩定的心理特征。如:思維敏捷、精力充沛、感情豐富,這是青年所具有的正常的心理特點。
第二,有整合的人格(整合人格是指個人的思想、能力、性格、氣質及人生價值觀發展平衡),言行統一,表裏如一,為人誠懇,樂於交往,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第三,能正確認識自我,發揮主觀能動性,合理控製和駕馭自己的情緒、感情。人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體,為人、做事必須做到“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第四,意誌堅強,樂於進取。樹立自己的奮鬥目標,有理想,自我激勵,自我調節,使自己持續性地處於積極的心理狀態。
第五,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能夠盡快認識、準確把握自己所處的環境,並能根據認知情況自主地調整心理狀態;做事能一切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言行、舉止大方得體,與其所在環境融為一體。
四、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對策
民辦高等學校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而產生的,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必要補充。現行民辦教育要適應兩個市場的要求(生源市場和人才市場)。根據市場要求,西京學院確立了“嚴格、科學、規範”的學生管理原則,實施學校宏觀管理與院係班微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辦法,致力建設“誠、健、博、能”的良好風氣,實現學校的價值追求,全校上下齊抓共管,使擁有近兩萬人規模的學校呈現出可喜的局麵。具體做法是:
第一,加強思想品德教育,進一步完善封閉式的管理製度,解決學生行為上的約束、封閉與思維開放性的矛盾。在校學生並不因為封閉式的管理,而限製自己的想像力,從有效管理的角度講,客觀上要求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和遠大的理想,從而產生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上來,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堅強毅力及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有效緩解學生的壓力。“科學化”是這一管理的核心,也是出發點和歸宿點。這就要求我們提高管理人員素質,製定合理的管理規章、公平公正的行為業績評價體係等,進一步加強管理的係統化建設。我校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強調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要求管理人員要有“一愛”(有愛心),“二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