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對民辦高校特點及思想政治教育狀況的調查與思考(2 / 3)

學院通過向全校學生征集校園布局景點設計方案,讓學生參與到學校校園建設的過程中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學校的感情。在校內通過樹立廣告牌等多種形式,加強黨的方針政策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通過向學生征集名人名言,在教學區、生活區分別設立100多塊名人名言牌,激勵學生的奮發學習精神。校園文化以社團組織為載體開展工作。民辦高校的學生社團已粗具規模,一般已有10-20多個,由校團委指導,學生會組織,利用課餘時間,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參加活動,如大專辯論賽、演講比賽、文藝表演、球類競賽。還利用節假日、紀念日,開展各種主題的比賽活動。如參觀曆史博物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烈士陵園等,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思想和見識。

二、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狀況

(一)思想政治教育機構與隊伍狀況

民辦高校自成立以來,陸續建立了相應的教育機構,組建了一支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隊伍。但這支隊伍的理論素質與專業素質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提高。從我們調查的五所民辦高校的情況看,為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從成立到現在,他們都相繼建立並不斷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機構,組建了與工作相對應的工作隊伍。這五所民辦高校都設有黨委辦、宣傳部、組織部、群工部或學生工作處等職能機構和政治理論課教研室、德育教研室。

政治理論課教研室一般有專兼職教師10-20人,德育教研室3-5人。在選聘政治理論課和德育課專兼職教師時,注意把握政治上強、業務上精、作風正派的標準。民辦高校都有專職班主任或輔導員,從事學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他們約占職工總數的35%,與學生之比為1:80.這支隊伍上崗前一般都經過專職培訓,進行熱愛學生工作和奉獻精神的教育,進行必要的師德教育和必要的教育學、心理學基本知識培訓。西京學院形成了一支訓練有素、具有敬業愛崗精神的專職輔導員隊伍,他們是學校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是學生的向導、老師和朋友,學院近300名輔導員按照“三中一百”的要求精心選拔的。“三中”即具有中級職稱、中學教師的經曆和以中年人為主,“一百”即百分之百為中共黨員。專職輔導員24小時跟班管理,他們把心血全部傾注到學生身上,從學生的起居生活到學習思想工作,無一不管,他們的工作既細微又深刻,堅持“一愛二勤三投入四提高”,一愛是對學生獻愛心,二勤是腿勤嘴勤;三投入是時間投入、精力投入、工作投入;四提高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業務素質、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輔導員通過與學生交流、談心、交朋友,關心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他們不隻是對一些學生的不良傾向能及時發現,及時批評、糾正,更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亮點,激發學生的熱情。

輔導員既要與學生建立寬鬆的交流與管理環境,又要對學生高標準、嚴要求,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形成親密和諧的師生關係。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手段

民辦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西京學院針對學生的特點,堅持對每屆新生進行入學教育和軍訓的同時,著重進行“四個轉變”的教育,即由入校初的自卑心理向正常心態的轉變,由中學階段的依賴性學習向大學階段自主性學習方法的轉變,由中小城市和農村的生活方式向大城市生活方式的轉變,由中學時以升大學為目的向提升就業為目的的方向轉變。西京學院始終把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到首位,把“兩課”(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來抓,通過“兩課”和日常的思想工作,對學生進行法製、道德、信念、愛國、愛校、愛集體、愛勞動的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現狀

從對五所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狀況的調查顯示,學生思想政治方麵的主流是好的,是積極向上的。但思想觀念又呈現多樣化趨勢。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一年級學生的自卑和失落心理,高年級學生心理一般比較正常,但部分學生又表現出浮躁情緒。其具體表現為:一是在政治上對自己成長的期望,要求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的占8%左右,成為社會主義者的占60%左右,成為忠誠的愛國主義者的占10%,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的占15%,其他占7%。二是對國內外大事的態度。非常關注的占30%,比較關注的占40%,不太關注的占20%,不關注的占10%。三是對自己的評價和期望值。自我評價感受高的占10%,較高的占30%,一般的占40%,較低的占15%,低的占5%。四是在價值取向上,認為青年人應該胸懷大誌、努力為國家、民族作貢獻的占20%,認為人與人之間應當遵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原則的占15%,認為對社會作貢獻是人生最大樂趣的占15%,認為既要積極奉獻,又要正當索取的占20%,認為在競爭中不擇手段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占10%,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提倡等價交換的原則而不是奉獻精神的占8%,認為在現實生活中老實人總是吃虧的占7%。五是對自己當前心理的感覺,自認為心理感受很好的占15%,認為比較好的占20%,認為心理狀態較差,時而發生心理障礙的占6%,認為心理問題較多,有時甚至很嚴重的占5%。六是對於適應環境的能力,認為完全能夠適應的占30%,基本適應的占50%,開始並不適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適應的占12%,基本不適應的占8%。

(四)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的狀況

民辦高校的學生從總體上來看,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還是比較強的,而且隨著年級的提高在不斷增長。有少數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製、獨立生活的能力較差。但隨著環境的改變、外部教育力度的加強,學生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在不斷增強,注意力開始從外部世界轉向內心世界,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控製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期望自己能夠早日成為生活的主角。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的自覺性不斷增強。

根據對五所民辦高校的抽樣問卷調查,在學生中,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主動適應型。這類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態度端正、自覺性強,對自己要求嚴格,具有上進心,心理承受能力強,變壓力為動力,這類學生在大一約占20%,隨著年級的升高,比例也在增大,三年級可達60%以上。第二類是被動適應型。這類學生目標明確,具有一定進取心,易隨大流,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不強,思想容易起伏,可塑性強。這類學生在大一占50%左右,但隨著年級的提升,比例在不斷下降,到大三可下降到20%左右。第三類是被動難適應型。這類學生雖有上進心,但理想層次不高,思想比較迷茫,心理承受力不強,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較差。這類學生在大一約占20%左右,到大三可降到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