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以“三個代表”為指導思想加強民辦高校黨委思想理論建設(2 / 3)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21世紀的高等教育日益顯露出其重要的社會地位和重要作用,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迫切呼喚高等學校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貢獻,把高等教育推到了社會的中心地位,進入經濟運行的過程,成為經濟發展要素,主導經濟社會發展。正如張彤、唐德海、蔣士會編著的《現代教育聖經》中所說的:“農業經濟時代,大學遊離於社會經濟之外;工業經濟時代,大學徘徊在經濟社會的邊緣;知識經濟時代,大學走進了經濟社會的中心”。麵向現代化的高等學校,已不是過去那種單純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既是研究、創造和傳播先進科學文化的重要基地,又是社會先進生產力不斷發展的源泉之一,還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合格接班人,造就掌握和使用先進生產力主體的智力孵化廠。

江澤民同誌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和清華大學九十年校慶講話中強調:“我們的大學應當成為科教興國的強大生力軍”。我們民辦高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出發,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轉變教育理念,解放思想,在辦學思想上實現新的飛躍;必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膽嚐試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從教書育人、教學內容、課程體係設置、教學方法、學生管理等方麵不斷探索與創新,以學生為主體,以育人為根本,注重素質教育,突出一專多能;必須努力探索高等教育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發展途經;必須增強自身的科研創新能力及科技轉化能力,促進我國生產力水平全麵提高。否則,民辦高校就無法完成這一光榮而艱巨的曆史使命,就會在知識經濟的大潮中,在時代、社會飛速發展的浪潮中被淘汰,就會失去自身存在的意義。

三、高等學校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思想方麵擔負著重大的社會、曆史責任

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結晶,是推動曆史和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影響人們精神生活,滲透社會各個方麵,決定國家、民族素質的關鍵因素。文化思想對人的意識、精神誘導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具有傳承的作用。比如我國古代的孔孟之道文化,雖然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但其影響、傳承因素仍根深蒂固,仍在人們思想理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有些內容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國家、民族、地域文化曆來被執政者所重視,曆史的變遷,朝代的更替,社會的發展,都與先進文化的潛意識作用十分密切。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我們黨要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思想,明確了先進文化在全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所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必須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高等學校知識分子集中,精英雲集,人才薈萃,是生產和傳播新思想、新觀念、新理念、新文化的重要基地,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示範區和輻射源,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一代新人的重任,是精神文明生產和建設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麵,高等學校還對文化的發展具有繼承、吸收、創造、擴散的功能,這主要表現在:首先,高校通過係統地、大規模地、持久地教書育人過程,可以把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傳播出去,繼承下來,讓文明之光生生不息。其次,高校在繼承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善於吸收、借鑒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在中外文化的融合碰撞中,與時俱進,不斷創造出新的文化成果,豐富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再次,高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同時建設先進文化。先進文化是在培養專門人才的過程中得到傳播和創造的,專門人才又是先進文化熏陶和哺育出來的,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由此可見,高等學校在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麵,有著獨特的優勢和重大的社會責任。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校的黨委,如何在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切實承擔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社會責任呢?

第一,要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堅持黨和政府對學校的領導,堅持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當代世界政治氣候風雲變幻,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代化建設處於攻堅的條件下,高等學校的思想文化建設遇到了許多新的衝擊和挑戰。新的世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網絡化日益突出,經濟全球化日益明顯,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政治領域的鬥爭和各種思想文化思潮的相互交錯、相互激蕩異常尖銳。國內由於社會變革、各種關係調整、各種社會情況發生著複雜而深刻的變化,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使人們思想活動呈現出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的特點。由於高校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高校成為各種思潮彙集、相互激蕩的前沿,成為西方文化滲透的重點,成為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與我們黨爭奪青年一代的重要陣地。

總結反思曆史經驗教訓,高校穩定則社會穩定,高校混亂則社會混亂,曆來如此。高校對社會的影響不可小視、不可低估。所以,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性,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在大學生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教育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優秀人才。

第二,高校在擔負先進文化建設任務的同時需要不斷創新,發展先進文化。文化的先進性,在於文化建設的與時俱進,在繼承中發展,在建設中創新,在前進中超越。為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的高等教育必須進行一係列改革,要從傳授已有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向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的現代教育轉化,教育學生不僅要適應未來社會,而且要引導、改造未來社會。高校發揮創新功能主要包括: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具有創造能力的創新型人才;開發科技含量高的科研產品;創造性地為社會服務;創造性地引導社會發展方向。江澤民同誌在清華大學九十周年校慶大會上講話,要求高校“應該成為繼承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場所和交流借鑒世界進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為新知識、新理論、新思想的重要搖籃,努力創造和傳播新知識、新理論、新思想,不斷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不論是公辦高校還是民辦高校的黨委,都要按照這一要求,充分發揮人才、知識、智慧聚積的優勢,努力建設先進文化,切實承擔起社會賦予自己的曆史使命。

第三,高校建設先進文化,要充分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

建設先進文化,離不開“載體”,這個“載體”就是校園文化陣地和設施。校園文化是在弘揚社會主義主導文化的背景下,以學校為主導,由師生共同參與創造的一種獨特的“亞文化”。校園文化是一種無形的精神“黏合劑”,它以獨有的精神倡導和文化紐帶,使全校師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價值取向等方麵按照預定的目標,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熏陶,人們自覺不自覺地被這種文化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新的精神力量。校園是一個小社會,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縮影。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麵,高校黨委要在對社會文化了解、吸收的同時進行整合,突出學校的個性色彩和特點,使其源於社會又高於社會,能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精神的塑造提供廣闊優質的平台。民辦高校的學生一般自治能力較差,可塑性極強,所以學習生活環境空間對其成長發展的影響就顯得十分重要。所以,我校黨委在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要把校園文化建設同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通過高雅、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濃鬱優良的校園文化氛圍,塑造校園精神,提高活動品位,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