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開創個性化教育的新形式(2 / 2)

五、實行主輔修製

所謂主輔修製就是一個學生可以學一個主專業,同時還可以學一個輔專業,隻要成績合格。畢業時同時可以獲得兩個畢業證。

比如學習英語專業的同學,同時還可選修一門國際貿易,把英語落實到國際貿易上;學法學專業的還可選學一門新聞專業,依法學知識滲透到新聞報道中;學市場營銷專業的還可學一門外語專業,擴大營銷中的交往能力和推銷能力,等等,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好處甚多。但在做法上要注意主輔修專業的相近性和相同性,這樣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增強成功率。

六、實行課群課程

現在不少重點大學在專業上已經提出“厚基礎,寬日徑”的要求,有的高校明確提出淡化專業。我同意這些有遠見的認識,基於此,我認為,我們在製定大口徑專業時,應以幾門骨幹課為主線,擴大相關課的範圍,搞課群課程。我認為我們搞教學的領導要充分認識搞課群課程對張揚學生個性、促進人才輩出的意義。但在操作上要充分注意到課程之間的相連性、相通性、相補性,以及對分析問題、調查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的意義。

七、開展研討性課題

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要靠後天培養。在應試教育下,這一新思維、創新能力完全被封殺了,學生完全陷入死記硬背之中,我國至今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原因大概就在於此。在推行素質教育下,我們應組織一批研討性課題,麵向全校,招聘學生研究人員,有條件、有興趣、有愛好的同學都可以報名參加,這樣可以發揮每個同學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發現力和表現力。

八、廣泛開展學術報告會

我有幾個同學在北大任教,他們常對我講,北大學術空氣非常濃,隻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下,教師個人在學術上有什麼創新,隻要給學院打一個招呼,就可貼海報開報告會,自由聽講。他們說像這樣的小型學術報告會幾乎每天都有,同學聽的多了、見識多了、知識麵寬了,就會提出新問題,從而全校造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在這方麵我們應向北大學習,搞活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思維。

九、允許學生自選課外導師

每個授課老師都有自己的專長,這個專長是我們學校的寶貴財富,應充分利用,資源共享。為此,應允許一部分在某個領域有興趣的同學跨專業、跨學院對口找有專長的老師任自己的課外導師,指導自己學習,發揮個人興趣,提高個人專長。

十、廣泛開展社團活動

讓有專長、有興趣的同學都有機會參加各種活動,一展才華。

(楊文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