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軍事故事1
在世界軍事戰爭中,發生了很多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這些故事或記錄著名的戰役,或謳歌智慧的人物,無論哪種故事,都能給人留下無盡的思索和深刻的啟迪。
我國軍事故事
齊軍圍魏救趙
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年輕時曾和龐涓一起從師學習兵法。後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將軍,忌妒孫臏的才能,就把孫臏騙到魏國,割掉孫臏的膝蓋骨,使之成了殘廢。
孫臏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往齊國,當上了齊威王的軍師。圍魏救趙,就是孫臏與龐涓之間的一場戰爭。
戰國時期,魏國率先在眾多諸侯國中進行政治軍事改革,國家漸漸強盛起來,並先後兼並了一些弱小的諸侯國。當時與魏國國力相當的國家,在其東部有齊國,在其西部有秦國。
公元前354年,勢力強大的魏國進攻趙國,魏國將軍龐涓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成侯知道自己的實力太弱,無法抵抗魏軍,就將中山之地獻給齊國,以求齊國派兵救援。於是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前往救援。
田忌本來打算帶領軍隊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孫臏獻計說:“我們將軍隊埋伏在路上,對魏國宣揚攻打襄陵,魏軍知道後一定會撤下包圍邯鄲的兵力,回頭來救襄陵。我們則在中途攔路截擊,一定會取勝。”
孫臏主張采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向魏國的國都大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策。
田忌打算率兵直趨邯鄲,包抄魏軍後路,同趙軍內外夾攻,以解邯鄲之圍。孫臏認為即使馬上去同魏軍交鋒,恐怕為時已晚。
孫臏解釋說:“想要解開紛亂無緒的絲線,不宜用手強拉硬扯,隻能慢慢地疏理。排解打架鬥毆,隻能好言相勸,自己不能動手參與。解圍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不能去硬碰硬,正麵交鋒,而應該避實擊虛,即避開敵人雄實之處,攻擊其虛弱的地方,自然就解了圍。”
孫臏繼續說道:“目前魏、趙交兵,魏軍精銳幾乎都在國外,魏國國內隻留有一些老弱殘兵,不堪一擊,所以最好率齊軍迅速地直奔魏國都城大梁,截斷魏軍的交通要道,龐涓必定會被迫放棄邯鄲,援救大梁,邯鄲之圍不戰而解。”
田忌聽從了孫臏的計策,立即指揮齊軍直奔大梁,切斷魏軍的退路,並且占據有利地形等待魏軍從邯鄲回師自救。
龐涓聽說齊軍進攻大梁的消息後,果然被迫放棄了對邯鄲的圍攻,率軍急速回國救援。到了桂陵一帶,遭到了埋伏於此的齊軍的襲擊。雙方激戰一番之後,魏軍潰敗,龐涓差點兒喪命。齊軍成功地挫敗了魏軍的企圖。
在戰史上,把這種作戰方法叫做“圍魏救趙”。從此,孫臏名揚天下一步,世間爭相傳誦他的兵法。
趙括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的趙國將軍趙括,很小的時候就習讀兵書,喜歡誇誇其談。有時,就連他的父親趙奢都很難駁倒他。但是,趙奢堅持認為趙括並無真才實學。
趙括的母親看到兒子這樣,認為很有出息,不免常常在丈夫麵前誇耀。誰知趙奢卻不以為然地說:“用兵事關國家安危,他卻說得那麼簡單容易,實際上他隻會紙上談兵。將來如果趙王讓他領兵,必敗無疑。”
公元前260年,秦國發兵侵略趙國,趙國的新君趙孝成王派老將廉頗迎戰。廉頗一看秦軍太強大了,就在長平守了3年。
秦軍遠道而來,本想速戰速決。現在,廉頗堅守不出,一時無法取勝,就派人到趙國去散布謠言,說廉頗老了,膽也小了。如果派趙括擔任主將,秦軍必敗。
趙國的國王果然中了計,準備起用趙括做主將。大臣藺相如和趙括的父親都勸趙王,說趙括沒有實踐經驗,隻會紙上談兵,萬萬不能作為主將。但趙王是死活也聽不進去,不僅任命趙括為主將,還賞了好多的黃金、絲綢給趙括。
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製度,而且撤換大批將領,使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齕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畏懼白起為將。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白起麵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采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
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采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製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進攻。
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隻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
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征發15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到了9月,趙兵已斷糧46天,饑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4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
趙括軍隊大敗,40多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隻留下240個小兵回趙國報信,趙國上下為之震驚。長平之戰,由於趙括隻會“紙上談兵”,而不從實際出發,最終導致了趙軍慘敗。
項羽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複國後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被秦軍包圍。趙王連夜向楚懷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20萬人馬去救趙國。
宋義率領大軍由彭城出發,將士們休整了幾個月,現在聽說要去和秦軍的主力拚殺,一個個摩拳擦掌,鬥誌很旺。但宋義他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軍拚命。
當他走到安陽的時候,便號令全軍原地休息,這一住就是40多天,他自己每天在大帳中飲酒作樂,從不提出兵援趙的事。
項羽實在忍耐不住,便來見宋義:“救兵如救火,現在趙王危險,我們應該立即率兵渡過黃河,與趙王來個裏應外合,就一定能夠大敗秦軍!”
宋義斜著眼看了項羽一下,慢吞吞地說:“你哪裏懂得兵法的妙用!我們的目標是消滅秦軍,我的主意是先讓秦趙拚個你死我活,我們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在戰場上衝鋒打仗,我比不上你,要說出謀劃策,你可就比我差遠了。”
項羽強壓著火兒沒發作,怒哼哼地走出了軍帳。
宋義衝著他的背影冷笑著,隨即起草了一道命令,公布於全軍說:“將士們打起仗來應該像虎狼那樣凶猛,可誰要是不服從命令,一概都得砍頭。”這顯然是衝著項羽來的,叫他乖乖地服從命令。
項羽本是個火暴脾氣,怎麼會咽下這口氣?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裝,大步跨進宋義軍帳,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趙。
宋義知道後,大發脾氣,喊:“我的軍令已下,難道你要以頭試令嗎?”
項羽大吼一聲:“我要借頭發令!”
宋義本是個草包,頓時嚇得軟成一團,項羽一劍斬下他的腦袋。將士們聽說殺了宋義,都立刻表示願意服從項羽的指揮,並擁立項羽代理上將軍一職。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項羽擔任了援趙大軍的主帥,下令士兵每人帶足3天的口糧,然後又下令砸碎全部行軍做飯的鍋,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麼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衝殺過去,經過連續9次衝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韓信背水而戰
公元前204年初,韓信和張耳率領數萬漢軍東征趙國。趙國聞訊,集結了20萬大軍,準備在井陘口迎擊漢軍。
趙廣武君李左車主動請戰,他對相國陳餘說:“韓信挾渡過黃河,生擒魏王豹、夏說之餘威,東征趙國,銳不可當。但並陘口雖險要之地,戰車擺不成陣,騎兵列不成隊,韓信若是從這裏進攻,恐怕難運糧草,輜重之物勢必在大軍之後。”
李左車繼續說到:“我率領30000精兵,抄小道斷絕敵人糧草。您在這裏挖深溝,築高壘守衛,不要同敵人正麵交鋒。等漢軍進退維穀,糧草斷絕,韓信、張耳便會自取滅亡。”
李左車雖然說得條條在理,可陳餘不聽從他的意見,反而說:“我讀過不少兵法。兵法上說,兵力比敵人大10倍,就可以包圍敵人。兵力比敵人大一倍,就可以和敵人對陣。”
陳餘繼續說到:“現在漢軍號稱幾萬人,其實不過幾千人,況且遠道而來,疲憊不堪。我們的兵力超過漢軍許多倍,難道還不能把他們消滅掉嗎?如果今天避而不戰,別人會譏笑我膽小。”就這樣,陳餘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正確意見。
韓信得知陳餘拒絕了李左車之計後,十分高興。於是,他立即率軍前進,在離並陘口約30裏處駐紮。
到了後半夜,韓信又派出2000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麵漢軍紅旗,從小路迂回到趙營的側後方,埋伏起來,準備襲擊趙營。然後,韓信再派10000人馬作為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