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等自然條件,往往對戰爭的勝負產生重大影響。楊六郎能以少勝多,原因就在於他能夠利用寒冷的天氣特點和自然條件,以逸待勞,克敵製勝。
宗愨利用假獅子大敗林邑國之謎
宋朝皇帝派宗愨率領大軍,征討林邑國。林邑國王見宋軍大兵壓境,並不驚慌,還親自帶隊出陣迎敵。
一陣戰鼓響過之後,隻見綠旗招展處,1000多頭大象像發了瘋似的,向宋軍陣地衝過來。宋軍遭到大象的踐踏,被衝得七零八落,敗下陣來。
宗愨收拾好潰散的隊伍,堅守在營盤內,不再出戰迎敵。他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一條攻破敵人象陣的妙計。
幾天之後,林邑國王接到宋軍前來挑戰的報告,馬上率隊出來迎敵。這一仗卻出乎林邑國王的預料,那些象群,剛趕到宋軍的陣地前,就紛紛退了回來。而在宋軍的陣地上竟跑出數百隻花皮大雄獅,直向自己的部隊撲來。
大象見到“獅子”,非常害怕,掉頭就往回跑,反而把自己的軍隊衝得陣腳大亂。宋軍乘勢追殺,大獲全勝。
宋朝大將宗意利用動物界一物降一物的規律,製造假獅子破了林邑國的大象陣,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嶽飛築“鍋巴山”智退金兵之謎
相傳,宋高宗紹興四年,金國大將兀術率領兵馬進犯宋朝,行至泰州一帶時,遭到嶽家軍的英勇抗擊。兀術仗著兵多將廣,將嶽家軍團團圍困在泰州城內,企圖用圍而不打、斷絕糧草的策略擊敗嶽家軍。嶽飛見彼此兵力懸殊,不能硬拚,便決定據城固守等待援兵到來後再伺機出動。
但沒料到一連數日,長江風急浪高,援兵受阻,糧草也未能及時送到,而兀術又無退兵之意。怎麼辦?嶽飛很著急。這一天吃飯時,他看到碗裏的鍋巴,心中不由一動,馬上傳令:鍋巴不準遺棄,要集中存放。這天夜裏,嶽飛命令士兵將城根一座土丘用土墊高數丈,然後在土山表麵覆蓋上一層鍋巴。
第二天早晨,兀術突然看見城中一夜之間矗起一座小山,又見山上盡是飛鳥在取食,急忙命人去探看。不一會兒,探子回報說是鍋巴堆成的一座山。兀術不信,讓射下幾隻鴉鵲,破開肚子一看,果然是鍋巴。他原想困死餓死嶽家軍,但城中卻有這樣多的糧草,單是吃鍋巴也可以堅持好幾個月,這仗還怎麼打?隻好決定退兵。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泰州百姓從此就把那座土丘稱作“鍋巴山”。
嶽飛以鍋巴覆山兵,讓敵軍以為自己的糧食充足,足以應戰,這樣敵軍就能知難而退。
施琅是如何收複台灣的
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一舉驅逐了荷蘭殖民主義者,收複了台灣,被封為延平郡王。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繼任。
此時,清朝的統治日趨鞏固,全國統一已是人心所向,同時,鄭經集團日益腐化,並勾結荷蘭殖民主義者,妄圖脫離祖國。1681年,鄭經病死,次子鄭克爽繼任延平郡王,台灣處於“人人思危”、“眾皆離心”的局麵。
鑒於這種形勢,康熙皇帝啟用愛國將領施琅再次擔任福建水師提督,授予他收複台灣的全權,施琅抱定收複台灣的決心,製訂了“先取澎湖,又扼其吭”的進軍戰略,於1683年6月4日,率領水師20000餘人,大小戰艦300餘艘,直取澎湖。
在激烈的海戰中,施琅身先士卒,奮勇衝殺,在右眼被銃擊傷後,“以帕浸血”,“督戰益力”。在他的帶動下,清軍將士舍身忘死,一舉攻克澎湖諸島,首戰告捷。
康熙得知喜訊後,當即頒布諭旨,隻要鄭克爽集團回歸,朝廷既往不咎,並從優敘錄,加官進爵,施琅堅決貫徹康熙旨意,表示隻要鄭克爽等回歸,一定“當即赦之”。鄭克爽和湯錫範等台灣決策人考慮再三,認為施琅確有誠意,並感於康熙皇帝“諭旨之懇切”,終於作出了曆史性的決定,“請求納附”。
1683年8月13日,施琅赴台灣進行接管工作。他首先到鄭成功廟中致祭,接著又發布了《諭台灣以安民生示》和《嚴禁犒師示》,製訂了一係列安民措施,受到台灣人民的熱烈歡迎和擁戴。
爾後,施琅不食前言,妥善安置了鄭氏政權的全部人員,讓他們各得其所,心悅誠服,至此,寶島台灣在一度分離之後,再一次回到祖國懷抱。
我軍曆史上為什麼沒有紅三方麵軍
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已發展到10萬人,5月下旬,黨中央在上海召開蘇區代表會議,6月初,又召開軍委擴大會議,會上討論了紅軍的編製問題。
當時,中央軍委準備將活動在贛南、閩西、湘鄂西、湘鄂贛、鄂豫皖等5個革命根據地的紅軍,分別編為紅一至紅四共4個軍團。然後再擴編為4個方麵軍。當時,彭德懷同誌任紅三軍團軍團長。
可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紅三軍團沒有單獨擴編,而是和紅一軍團在瀏陽永和會合,擴編成為紅一方麵軍,毛澤東同誌任總政委,朱德同誌任總司令,彭德懷同誌任副總司令。
因為一是紅三軍團的主體(紅五軍)與紅一軍團主體(紅四軍)早在1928年12月和1929年4月曾有過兩次會師,搞過合編;二是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提議將紅三軍團編入紅一軍團建製之內。
1933年秋,中央軍委曾計劃把新成立的七、八、九、十等4個軍團合編為紅三方麵軍,後來由於一部分紅軍組成了“北上抗日先遣隊”,一部分紅軍跟紅一方麵軍參加長征,合編的計劃便沒有能實現,所以沒有紅三方麵軍。
朱德被圍是如何擺脫危險的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失敗後,朱德同誌率領一支部隊來到江西諸廣山區,利用這裏山高林密的有利地形,繼續開展革命工作。
一天晚上,朱德帶著部隊在一個村子的祠堂裏宿營。由於哨兵麻痹大意,部隊遭到了一股土匪的偷襲。當時,朱德住在祠堂後邊的一間小屋裏,當他聽到槍聲和喊叫聲跑出來時,發現敵人已經包圍了整個祠堂,顯然無法突圍了。
朱德靈機一動,閃身進了夥房,隨手抓過一條夥夫的圍裙係在腰上,又在臉上抹了兩把鍋灰,像是剛收拾完鍋灶的樣子,然後,提起一個水桶,不慌不忙地朝院外走去。
土匪們見他穿著破爛,胡子老長,滿臉沾著鍋底灰,腰上係著髒圍裙,確實像個夥夫,就放過他,直奔後院搜查去了。朱德趁機脫身。
突圍以後,朱德馬上組織起部隊,發起反擊,把這股土匪消滅了。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朱德同誌臨危不懼,巧妙化妝,擺脫了敵人,充分說明了朱德的聰明機智。
鄧小平如何用葫蘆兵出奇製勝
在1949年的一個冬夜,黃河南岸國民黨部隊的陣地上,一個哨兵突然發現水麵上有數萬名頭戴鋼盔的水兵,悄無聲息地向南岸遊來。
“不好啦!共軍渡江了!”隨著這一聲大叫,國民黨部隊陣地上的各種武器,立刻響了起來。在探照燈光照射下,隻見大片的河水頓時被染紅了。可是,幾千個頭戴鋼盔的人,迎著彈雨,仍不顧一切地向南岸擁來……敵軍長立刻命令下遊的6個師趕赴上遊,全殲渡河“共軍”!
就在敵軍慌亂的時刻,突然,敵軍後麵響起了驚天動地的大炮聲。原來是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乘木船、筏子、木排在下遊悄悄地登岸了。他們猶如天兵從天而降,直殺得敵軍屍橫遍地,敵軍長也被活捉了。
在鄧小平政委的指揮部裏,敵軍長並沒有服輸,他指著被染紅的河水和岸邊的一大堆鋼盔說:“你們也損失不小啊!”
鄧政委聽了哈哈大笑,對站在一旁的一位女衛生員說:“小鬼,你來給他上一課吧!”
女衛生員笑著對敵軍長說:“這不過是幾千個裝著紅墨水、上麵綁著鋼盔的葫蘆。”
聽了女衛生員的話,敵軍長這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鄧小平的軍事才能。
兩方交戰出奇製勝是戰勝敵人的一個法寶。鄧小平以葫蘆“假”兵調虎離山,確實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