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軍事謎團1
在人類的發展曆程中,發生了無數次的戰爭,這些戰爭除了留給人們巨大的震撼外,還有深深的遺憾,因為掠過曆史的塵煙,至今都還有很多鮮為人知並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軍事謎團,等待我們去探索、揭秘……
軍事戰爭謎團
炎黃古戰場在哪裏
黃帝和炎帝“阪泉之戰”古戰場究竟在何處?這個史學界長期懸而未決的課題,經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專家和延慶縣曆史研究所工作者多方考證認定:炎黃“阪泉之戰”古戰場就在著名古跡八達嶺下延慶縣的張山營鎮上阪泉村、下阪泉村一帶。
炎黃二帝所處時代,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後期,他們開創了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炎黃是我們共同的祖先,中華民族稱“炎黃子孫”蓋源於此。
1992年6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魏開肇、尹鈞科會同北京史學研究會會長曹子西組成專家小組,先後查閱了《左傳》、《史記》等10種史籍文獻,多方論證分析認定:當今延慶縣上、下阪泉村一帶就是炎黃“阪泉之戰”古戰場。
為弘揚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紀念炎黃二帝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所作的偉大貢獻,北京延慶縣有關部門已決定在上、下阪泉一帶樹碑、建炎黃紀念館。屆時,這裏將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好去處。
孫臏是怎樣減灶滅龐涓的
公元前342年,魏國以強欺弱,妄圖稱霸,發兵攻打韓國。當時,韓國是個弱小國家,敵不過實力雄厚的魏國,隻得向齊國求救。
齊宣王聽了韓國的求救後,便立即派大將軍田忌、孫臏兩人率領大軍去救韓國。足智多謀的軍事家孫臏想出一條妙計,他率領的大軍,沒有去韓國助戰,而是直接攻打魏國。
魏國攻打韓國的軍隊,由大將龐涓帶領,已打進韓國,龐涓立足未穩,就接到國王的急令,要他立即帶兵回國,抵抗田忌和孫臏。龐涓便迅速調轉頭,又日夜兼程趕回魏國。
龐涓趕回後,偵察了一下齊軍的軍情,發現齊軍已在魏國邊境上安營紮寨,占了很大一片土地,到處是齊軍的做飯爐灶,一數之下,足夠10萬士兵吃飯,龐涓嚇得直打哆嗦,不敢輕舉妄動。
孫臏得知龐涓率領的人馬從韓國趕回,又刺探過齊軍的軍情,便故意後退。第二天,龐涓帶領大軍趕到齊軍紮營的地方,數了數爐灶,隻能供50000人馬吃飯了。
第三天,齊軍又後退,龐涓再追趕,他們追到齊軍紮營的地方,仔細數了數爐灶,隻可供30000人馬吃飯了。龐涓這才鬆了口氣,十分欣喜地說:“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如鼠,不敢與我交戰。我10萬魏軍才趕回3天,齊軍倒逃跑大半。”
龐涓麻痹輕敵,隻帶領一支精兵,連夜追擊齊軍。一直追到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時,天色漸漸黑下來了。孫臏根據龐涓的追趕速度,判定魏軍在天黑之後進入馬陵。於是,將弓弩手數萬人埋伏在馬陵道兩旁,隨時殲滅魏軍。
龐涓的軍隊追到馬陵道上,忽然,前麵士兵報告說:“大將軍,前麵山道都給樹幹擋住了?”
龐涓上前一看,果然路兩旁的大樹全砍倒了,橫七豎八地堆在路上,路邊隻留下一棵大樹沒有砍,不過樹皮已剝光,上麵隱約寫著一行字,龐涓連忙叫兵士點火,趁著火光,隻見那白白的樹幹上寫的是:“龐涓死於此樹下。”
龐涓大吃一驚,知道上了當,連忙下令撤退,這時,齊軍一齊向魏軍放箭,一時間萬箭齊射,殺聲震天,魏軍被全部殲滅。
原來,這是孫臏設下的巧計,他故意使龐涓麻痹輕敵,引誘魏軍追趕,又設下埋伏圈,隻待大樹下火光一亮,就開始反擊。龐涓走投無路,拔出劍來自刎了。
齊王田橫和500士兵為什麼自殺
楚漢相爭之後,漢王劉邦率領大軍滅掉楚,統一了中原,建立了漢朝,做了開國皇帝。接著,劉邦又派大將軍韓信去攻打齊國,齊王田橫勢力單薄,寡不敵眾,經不起韓信大軍的進攻,便被打得落花流水,田橫帶上500多名殘兵敗將逃到東海邊的一個海島上。
田橫帶著500多士兵駐紮在海島上,可是,劉邦總覺得這500多士兵是個隱患,不除掉這個隱患總是放不下心來。
一天,劉邦派人給田橫送去一封信,信中說:“倘若田橫帶500多士兵回到漢朝來,可以封田橫為王,如果不聽勸告,馬上就派兵攻打。”
田橫愛兵如子,他不忍心這500多個士兵再遭無辜,就帶上兩名隨從朝洛陽趕去,去求見劉邦。
一路上,田橫坐在馬車上思緒萬千,氣憤難平,離洛陽城不遠了,田橫突然改變了主意,停住了馬車,對兩名隨從說:“劉邦原是個漢王,我田橫是個齊王,我們倆平起平坐,而今他奪得了天下,勸我去投降,這不是件恥辱的事嗎?”
說完,拔出寶劍來就自殺了。兩個隨從見齊王死了,痛哭不已,接著也自殺了。
劉邦聽到田橫自殺的消息後,也難過了一陣,為田橫舉行了葬禮,還建了一座“齊王墓”。接著,劉邦又派大臣去海島,將田橫的部下全部召回,準備封官的封官,重用的重用,一切都妥善安排。
島上的士兵得到齊王田橫死去的消息,一個個抱頭痛哭,悲痛欲絕,對劉邦更加憤恨。經過共同商量,500多名士兵每人身邊隻帶上一把寶劍便登上岸,朝洛陽開去。
500多士兵一到洛陽,就立即來到齊王墓前,用最隆重的齊國儀式祭奠了國王田橫。接著,全體士兵唱起淒涼悲愴的哀歌,他們誰也不願做亡國奴,誰也不願為漢朝效勞,一個個拔出寶劍來自殺了,以死來表達對齊國和國王的無限忠義之情。
白起長平之戰坑殺40萬秦軍之謎
公元前260年,秦昭王派王齙率軍攻打趙國,後來,兩軍在長平僵持不下。無論秦軍怎樣叫罵,趙國的主將廉頗就是不予理睬。為此,秦昭王的客卿範雎獻“離間計”於秦王。秦王應見,照辦。
此計果然收到了預期效果。越孝成王果真用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了廉頗,並為其增加了20萬人馬。秦昭王聽說此事,就馬上派白起趕到長平。名義上還由王齙為大將,實際上全軍都接受白起的指揮。
以上情況,趙括全不知道。他一到達長平,仗著有40萬大軍,馬上下令向秦軍進攻。白起派一支軍隊迎戰,同時,又在兩側分別布下伏兵。兩軍一交戰,秦軍故意敗陣逃走。
趙括以為秦軍真的潰敗了,就命令趙軍追趕。這時,秦軍的兩路伏兵一齊包抄過來,切斷了趙軍的歸路。白起乘勢率領秦國的大隊人馬猛烈反攻,一下子把趙軍全部包圍得嚴嚴實實。
趙括40萬大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被秦軍整整圍了46天。趙軍士兵沒有飯吃,竟在內部互相殘殺。趙括在危急之中,不得已下令突圍。
他先組織了4支敢死隊,一隊一隊地輪著往外衝,結果都被秦軍擊退。最後,趙括親自帶頭向外衝殺,被圍上來的秦軍用亂箭射死了。趙軍失去主將,都放下了武器,投降了秦軍。
白起因怕40萬趙軍難以管理,途中生變,因此將40萬秦軍全部活埋。
楊六郎霸州築冰牆禦敵之謎
宋朝時,楊六郎奉命率兵駐霸州,抵抗入侵的遼兵。
這時正是秋末冬初,天寒地凍。一到霸州,楊六郎就命令士兵壘土加固城牆,準備迎敵。
遼邦的哨探偵察到這個情況,報告了主帥。主帥聽後,決定乘楊六郎立足未穩,發起進攻。他派出使者氣勢洶洶地到宋軍營中下戰書,並趁機窺探軍情。
使者回營,向主帥作了彙報,說宋軍城牆還不到一丈高,而且宋軍將士因築城已累得疲勞不堪。遼軍統帥聞報後更加高興,命令部隊好好休息,養精蓄銳,3日後要一舉打敗宋軍。
楊六郎送走遼軍使者,立即命令士兵停止築城,白天入帳睡覺,晚上輪班汲水澆城。一連三天三夜都是如此。
到了決戰那天,遼軍擂動戰鼓,催動戰馬,向霸州城撲來,原以為可以一舉躍過低矮的城牆,攻占霸州。誰知來到城下一看,眼前已不是一丈高的土城牆,而是一座數丈高的晶瑩耀眼的冰牆。
遼軍統帥明知中計,但仗著自己兵多將廣,仍命令部下強行攻城。但遼兵一靠近冰牆,就滑得人仰馬翻。宋軍在城上以逸待勞,箭如飛蝗般射向遼軍,埋伏在兩旁小樹林裏的宋軍也乘勢殺出,打得遼軍措手不及,狼狽逃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