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

5克服緊張心理

緊張是人體在精神及肉體兩方麵對外界事物反應的加強。緊張的程度常與生活變化的大小成比例。緊張使人睡眠不安,思考力及注意力不能集中,頭痛,心悸,腹背疼痛,疲累。緊張其實每個人都有,隻是緊張的程度不同而已。普通的緊張都是暫時性的。突發性的緊張是一種恐懼感。

當今世界是一個競爭激烈、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這就不可避免地給人帶來許多緊張和壓力。人們需要適度的精神緊張,因為這是人們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但是,過度的精神緊張,不僅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有損身體健康。因此,要克服緊張的心理,設法把自己從緊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

緊張——心理上的缺陷

隨著社會的進步,高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優者生存,劣者淘汰使得人們麵對不斷變遷的事物時常出現不知所措的緊張心理。這是社會文明的必然產物,但又是適應社會和環境不得不克服的心理狀態。

許某生長在一個中等家庭,是獨生女。爸爸在十年前左右為了經商,離家到遠地,忽然斷了音信,不知下落。家裏留下母親與她兩個人,靠母親工作,維持家計。於是當她高中畢業以後,由於人長得漂亮,經人介紹到某個公司做事,一般談吐很清楚,性格有點內向,個性很爽直,但是隻要一見主管就會不由自主的緊張起來,而且手也抖得很厲害。

可見,許某各方麵都很好,但過度的緊張心理卻是一種缺陷。心理學家認為,緊張是一種有效的反應方式,是應付外界刺激和困難的一種準備。有了這種準備,便可產生應付瞬息萬變的力量。因此緊張並不全是壞事。然而,持續的緊張狀態,則能嚴重擾亂機體內部的平衡,並導致疾病。所以,我們應該學會自我克服緊張心理。

樹立信心,克服緊張

由於自我意識的存在,青少年們這時是非常關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的,在這種情況下與人交往,自然免不了緊張、不安和擔心等情緒反應。那如何克服這種緊張的心理呢?

(1)正確估計自己,樹立自信心。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多考慮我要怎麼做,要如何進取;在各種社交場合,應順其自然地表現自己,不要總考慮別人怎麼看待自己,自己要怎麼迎合別人。

(2)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精神要盡量放鬆,對麵臨事物有恐懼感的人往往吃不下,睡不著,惶惶不可終日,對其身心健康危害極大,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應該在思想上不過分誇大事物與個人前途得失的關係;另外,要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不要過分疲勞,大腦過度勞累會造成頭昏耳鳴,興奮與抑製過程失調,神經活動機能減退,加劇心理緊張程度。

(3)轉移法。當你和別人在一起時,可以握一件東西,如一隻筆,一個玩具或一隻杯子等,握住這些可以產生一種較舒服和較安全的心理效應,從而有助於消除緊張感和羞怯感。

(4)正確看待自己。青少年們應客觀地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的能力,把握好自己的方位和坐標,看準機遇,發揮自己的作用,並不斷在快節奏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各種事件中基本保持心理平衡。尤其是在學習中不要過分注意自己的弱點,多想自己的長處。

(5)真誠相處。在與別人交往中,應真誠坦蕩,與人為善。虛偽不僅使人厭倦,而且自己也會因此而有不安全感,如不自覺地猜想別人會不會得知真相,猜想別人是否在背後議論自己,並為此惶惶不安,導致關係緊張。

(6)轉移注意力。遇到緊張的情況時,深呼吸,轉移注意力,盡量想象輕鬆的事情,如聽音樂,笑話,想自己能力能及的事情。這些不僅能去除煩惱,提高情緒,而且還能促進甲狀腺的分泌。

(7)升華法。緊張的情緒也可予以升華,轉用於學習或工作中。當情緒突然緊張起來時,往往精力特別集中,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而隨著任務的順利完成,內在的緊張也得以漸漸消失。

(8)適當安排計劃。若所擬的學習計劃不符合實際,便會受到挫折而引起情緒緊張。有的心理學家建議,在預訂學習進度表中,可安排一小段“真空時間”。在這段時間,完全“真空”不預先安排任何事情。每次到這段時間時,可利用它來完成先前未能做完的事情,或是著手下一步計劃。這樣既有助於完成計劃又能感覺到自己能支配自己的學習,內心較為輕鬆。

(9)保持情緒穩定。對突如其來的事物和一些和自己關係重大的事情,青少年們開始麵臨它們時,生理上會發生急劇變化,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兩手發抖,手心冒汗,這是由於過分焦慮和恐懼引起的。這種過度緊張,使腦神經活動的興奮與抑製喪失平衡,從而出現難以控製的心慌、不安、緊張,使思維處於抑製狀態。其實,適度的緊張對人是有一定益處的,它可以進一步調動人體的各種機能,使思維更加活潑,產生一種增力作用。

因此,在出現過度緊張時,首先要樹立信心,相信自己是完全可以戰勝的。進而采取做深呼吸或默默數數的方法,以此來轉移注意,穩定情緒。

隻要青少年們對麵臨的事物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了解,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保持精神鬆弛,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以及保持穩定的情緒,就可以克服緊張心理,以使自己處於最佳的臨場狀態。

6克服抑鬱心理

抑鬱是主體的需要未能滿足又覺得無力改變現狀、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常伴有厭惡、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緒體驗。對大多數人來說,抑鬱隻是偶爾出現,為時短暫,時過境遷,很快會消失。但也有少數人長期處於抑鬱狀態,甚至導致抑鬱症。性格內向孤僻、多疑多慮、不愛交際、生活中遭遇意外的挫折、長期努力得不到報償的人更容易陷入抑鬱狀態。

抑鬱是長時間的心情低落狀態,多半是因為焦慮、身體不舒服和睡眠不足等障礙造成的,這種現象具有較強的隱蔽性。這是最常見,同樣也是最不容易識別的心理障礙。它主要表現是絕望、悲觀、煩躁、不良的飲食習慣、失眠、興趣減少或注意力分散等。

抑鬱心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

抑鬱是一種不愉快的心境體驗。青少年朋友們抑鬱障礙主要是以抑鬱情緒為核心,伴有相應的思維改變。主要是因為在學校通過發生些矛盾而感到環境壓抑,常常因此而心煩意亂、鬱鬱寡歡,有時逃學還要求調換學校等,你們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情緒低落,思維活動遲緩、行為和動作遲緩,上課不專心聽講,常常因疲勞而失眠、頭暈胸悶不願與父母或其他人交流,情緒嚴重者還會有自殺的意識和行為。例如: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矛盾或緩慢、行為反應遲鈍或激烈、缺乏自信等。抑鬱心境是指在長時間內所體驗到的占優勢地位的一種抑鬱情緒或抑鬱心情。然而,這種隱形的抑鬱是反複或持續的出現身體不適和神經失調等症狀,時常出現頭痛、頭暈、腹痛、胸悶、無欲望等抑鬱症狀,抑鬱症是一種較持久憂傷情緒體驗,它往往被軀體症狀所掩蓋。

小申有點內向,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事情做不好,是別人的麻煩,覺得自己很笨,書讀得不好,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喜歡的人不能對其表達,經常因為一句話一點小事就想到很多不開心,沒有信心,自卑感太嚴重,覺得別人不關心他,甚至有了自殺的想法,並且已經下決心如果在一個已定時間內沒做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就死。

據調查研究顯示:青少年們的患病率直線上升。其中有1/5的青少年朋友都有情緒障礙,大多都是以抑鬱為主。有關資料明確顯示,青少年時期的抑鬱患病率是04%~83%,而且,男女生之間的比例為1:2。其發病率的原因是由遺傳因素、青春期的生理變化、認知能力及社會文化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