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舌尖2》周五央視掀開神秘(1)(1 / 1)

行業觀察

“在四季變化中,中國人尋找美食的秘密。盡管生活越來越遠離自然,但人們能夠在餐桌中品嚐四季變換、時間流轉”。吃貨們的福利來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將於本周五(18日)晚9點CCTV-1播出。對於是否能在深夜“解饞”滿足大家的“食欲”,總導演陳曉卿說,美食是一個特別私人的東西,你覺得解饞的別人不一定解饞。而且,在第二部中也展現出了導演組更大的“野心”,透過美食,還描繪了當代中國人在時代變遷下的悲歡離合。

觸碰更多社會層麵內容

《舌尖》第一季大火之後,接下來做《舌尖2》似乎也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但在陳曉卿看來,《舌尖2》希望傳達出一些“更在意”的東西,“除了介紹中國的好吃的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好吃的,能夠看到我們熟視無睹的一些事?”生活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經曆著太多的歡樂與痛苦,“但中國人能苦中作樂,把喜悅通過美食呈現。我們在關注生存的同時,更注重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因此,《舌尖2》比《舌尖1》更多地觸碰了社會層麵的內容。

《舌尖2》中涉及不少2012-2013的熱點話題,比如切糕、藝考、富士康,這些關鍵詞都以巧妙的方式被“植入”到片中,這樣透過美食看到的現實才更有質感。每一個美食都會承載著兩個主題,比如紅燒肉是一個主題,但是用紅燒肉來講家常菜,家常的主題是一個更大的主題,裏麵包括家庭成員各自之間的關係。

如果說美食是窗戶的話,在《舌尖2》中能夠看到更多時代變遷下的中國,陳曉卿說。

敘述風格更加“有個性”

《舌尖2》涉及300餘種美食,拍攝了150多個人物。據陳曉卿介紹,他希望通過《舌尖2》,詮釋一道道美食背後的人文風情,進一步探討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

與《舌尖》第一季相比,《舌尖2》的敘述風格也更加個人化,每一集都多多少少帶有各自導演鮮明的個人風格,而這也正是陳曉卿所提倡的。盡管如此,但導演中沒有幾個會做飯的,也沒有幾個是特別愛吃的那種。因此,每個導演在拍每道食物之前要做很多功課,每個人光買書就差不多花了一兩萬塊錢,其中要學習的不僅是美食,還有人文、地理、曆史等等方麵的知識。

《舌尖2》風格多樣,比如,講述刀功的片段,借鑒了武俠片的風格。屋簷下,伴隨著爺爺的琵琶曲,兩個孫子在驕陽下苦練刀功。當琵琶曲戛然而止,畫麵進入抽象的意境。中國烹飪千變萬化的刀功,在讓人眼花繚亂的剪輯下一一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