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8
第三節學會處世藝術
1怎樣做到大智若愚
老子在道德經裏說的好:“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辯因物而言,己無所造,故若訥也。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其實,最正直的人是外表很委屈隨和的,但是個很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代表的就是行不露色。真正的有才能的人,是不需要刻意去表現自己的才能的。
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充分的表現自己的“大直若屈,大智若愚。”
做人就要學會“屈”
很多的時候,任何事情不是自己想怎麼樣去做就能去做的,自己的能力與所處的環境等形成了一定的差異後,不得不去學會適應,而不是去任自己的所想去辦到事情的。
有兩位名學府的高材生,一起到南方某經濟特區打工。甲被安排搞統計,天天和報表打交道,所學的知識派不上用場。他感到太委屈,便跳槽到別的單位,結果連跳十多次槽,十年後也未被重用。而乙進公司時也是統計員,他安心工作,十年後是這家公司的副總經理。同樣是高材生,甲是棄“屈”圖“伸”,結果一事無成。而乙則是以“屈”求“伸”,結果成功了。須知當今高材生比比皆是,用人單位不是先在“屈”中考驗你的本事和品德,怎敢一開始就重用你讓你“伸”呢?所以作為大丈夫首先需要能屈能伸才是。
社會中,往往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就像兩名大學生一樣,要想取得好的人生,必須經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地位。人生中,一般認為屈伸代表著進退,“屈”意味失意,“伸”則為得意,這隻是從表麵上去理解的。實際上,人生中的“屈”與“伸”遠遠不是這樣簡單。《後漢書·班固傳》說:“雖屈伸無常,所因時異。”也就是說,人生中的“屈”與“伸”是應該順從時勢與環境的變化,不可盲目胡來。同樣需要能屈能伸也是大丈夫所為。
若愚是“智”的表現
人們不禁會問:“什麼是真正的‘智’呢?”“智”這個詞也許在我們的眼中是一個很容易解釋的詞語。智即表現為聰明。但其實不是的,真正的“智”人是“愚”者。
有時,不如去試著想想,學會做些“愚”的事情。在自己迫不得已的時候,不應該去太過於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應該表現的多為內斂。有時許多事情都不是那麼容易就解決的。
孫臏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從小和龐涓一塊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龐涓的天資學業雖較孫臏差得很多,但他為人奸猾,善弄小權術,又輕易不被察覺。兩個人出師後,龐涓一直都嫉妒孫臏的才華,於是,便以孫臏私通齊國之罪的理由,奉魏惠王之命對其施以臏足、黥臉之刑。
孫臏是個意誌非凡的人,遭到龐涓暗算後,並沒有因此消沉下去,他一方麵與龐涓巧妙周旋,一方麵在努力尋找時機,盡早擺脫龐涓的監視,心想有朝一日馳騁縱橫。於是,他決定佯狂詐瘋,以傾龐涓的警惕之心。一天龐涓派人送晚餐給孫臏吃,隻見孫臏正準備拿筷子時,忽然昏厥,一會兒又嘔吐起來,接著發怒,張大眼睛亂叫不止。龐涓接到報告後親自來查看,隻見孫臏痰誕滿麵,伏在地上大笑不止,把剛寫成的幾篇兵書一片一片地燒毀,一會大哭,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又做出各種傻相:不是唾沫橫流,就是張目亂叫不絕。龐涓非常狡猾,為了考察孫臏狂瘋的真假,命令左右將他拖到豬圈中,孫臏披發覆麵,就勢倒臥豬糞汙水裏。此後龐涓雖然半信半疑,但對孫臏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鬆懈了。孫臏整日狂言誕語,或哭或笑,白日混跡於市井之間,晚間仍歸豬圈之內。數日後,龐涓始信其瘋,放鬆了對他的看管。這才使孫臏不久得以逃出魏國。
孫臏不就是通過自己“愚”的表現去使自己免除困境的嗎?孫臏的裝傻弄呆,達到了逃避危難、保全自身的目的。大智若愚在無備中表現有備,在靜中觀察動,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積極、比有備、比動、比靜更具優勢,更能保護自己。
處在這個社會上,人們隨時會和不同的人們打交道。有的人能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取得事業和生活的雙豐收;有的人卻磕磕絆絆、四處碰壁,事業和生活對他們而言,則是晦澀和黯淡的。所以在生活中要做到能屈能伸,才會讓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
人世間的許多事情都是無法去正常預料的,要學會適當的能“屈”和能“愚”,才是人所具有的內在本質。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很美好的解決的,就看一個人的領悟能力了。俗話說:能“屈”能伸的人才是大丈夫。看來能“愚”也是如此。智者的表現也許就是“愚”到了極點了吧。
所以,青少年要學會適當地“屈”和“愚”,這樣自己在內心會覺得自己的能力還是很不足,那樣自己就會發現本身就會存在很多的缺陷。做事情就會變得越來越完善了。
青少年的內心世界還是很淺顯的,對事物的認識能力還是不足,對好多的事情判斷都有一定的誤差,但是隻要做到在待人接物或是其他的事情上,做到能“屈”能伸,大智若“愚”就會更好吧。那樣青少年的心態就會慢慢地平和一點,對待事物的看法就會改變了許多,對自己的成長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2為什麼要成為追星族
你的困惑:“啊!某某明星和我握手了!”、“別洗這件衣服,有明星的簽名呢!”這些話經常從青少年的口中冒出來,那麼到底“追星”該如何對待這種行為呢?麵對那些迷茫與狂熱的眼神,許多青少年朋友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2003年4月,歌星、影星的張國榮跳樓自殺,震驚港台演藝圈,也震驚了無數喜歡他的歌迷,很多歌迷都無法接受張國榮已經死了的事實。大連一位16歲的少女隻因父母不給她買張國榮的CD碟,在家中自殺身亡以示抗議;一位17歲的少女在張國榮死後的第二天,就不再上學,隻待在自己的小屋裏聽著張國榮的歌,兩年裏足不出戶;一名因喜歡張國榮而輟學的少女,因忍受不了父母的責怪和偶像張國榮去世的打擊,拿起刀片割腕自殺。雖經搶救脫險,但對生活已心灰意冷。
2007年,一名女歌迷為了見偶像劉德華,從16歲開始,荒廢學業和工作,曾四次前去香港見偶像,父母為圓女兒夢想而傾盡家產,最後老父親客死異鄉,而女兒依然不知悔改。其實,這樣瘋狂的追星事件一直都在不停上演,有因迷戀明星而見不到吞藥自盡,有嫉妒明星結婚揚言要殺其戀人的……頻繁出現的瘋狂追星事件讓人震驚。
透視心靈深處→
追星,在當今社會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追星族”這個名詞越來越普遍,尤其是青少年,他們似乎是“追星”的易感人群,對於自己所崇拜的偶像,看他主演的每一部影片,聽他唱的每一首歌曲,對他的比賽更是一場不缺。談到偶像的一切,都如數家珍。這種“追星”現象到底該如何看待呢?
有心理學者指出,青少年的追星行為有如“青春痘”,是青春期不可避免的現象。這與他們所處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有著直接的關係。偶像崇拜是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青春期心理需要的反映。就人生發展階段的規律來說,這種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
(1)慕拜心理。青少年成長之際,社會角色意識開始覺醒,非常渴望得到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而明星受公眾追捧、風光無限,往往成為青少年模仿的榜樣。青少年們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扮演的也多是些義膽衝天、俠骨柔腸的錚錚鐵漢;女的則羞花閉月、沉魚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嬌媚可人、善良溫柔的亭亭玉女……通過模仿明星的服飾、愛好、習慣,想象自己也像那個被人喜歡的人,借此獲得滿足感。
(2)從眾心理。因為喜歡明星而喜歡自己,因為有一群人都喜歡某個明星,因而獲得自信與歸屬感,是青春期青少年特有的心理表現。在中學生中,追星現象很普遍,勢力也很大,以致本來沒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學,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視為“異端”,也自覺不自覺地入了流。
校園追星族的出現自有它的成因和必然。追星本身並不一定是件壞事情。追星是一種精神享受。就像養花愛好者把喜怒與花草聯係在一起,養寵物者把哀樂與小動物聯係在一起,集郵愛好者把情感寄托在郵票上一樣,隻是各自的愛好不同而已。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追星和崇拜偶像,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沒有盲從性,能從明星身上學到好多好的東西,如:某些歌星、影星為慈善事業捐款、看望艾滋病孤兒等等公益活動。他們知道,追星是為了追求明星的亮點,學習明星好的東西,並以此為榜樣,在學習和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自己積極奮進的精神。從這方麵來說這是可取的,並且是可以大力宣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