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國的作戰計劃(1 / 3)

“戰爭一定會來……一定要加強右翼。”一德軍總參謀長施裏芬臨終遺言。

1916年2月21日清晨,法國凡爾登天氣奇寒。天色已蒙蒙亮,四周靜悄悄,接連13天來雨雪交加的鬼天氣終於稍有好轉。隱蔽在凡爾登戰線上的德國最龐大的炮兵群已經悄悄脫下炮衣,成千上萬趴在戰壕裏的德軍突擊步兵已擦亮槍支,戴好鋼盔,上起刺刀,子彈入膛。他們屏住呼吸,緊張地眺望著對麵不遠處的法軍陣地。

門西線陷入僵局一年來,德軍將領們期盼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德國人和法國人,這兩個曾交戰了數個世紀的宿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在法國東北部邊境重鎮凡爾登附近,展開了一場規模巨大、曠日持久、代價慘痛的陣地攻防消耗戰。這就是著名的凡爾登戰役,這場戰役異常酷烈,曆史上曾被冠以這些名稱:“凡爾登絞肉機”、“馬斯地域的磨坊”、“凡爾登屠場”或“地獄之戰”。它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扭轉點,這場戰爭也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走向失敗的開始。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在歐洲爆發,其直接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遇刺,但真正的起因則是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因重新瓜分世界所引起的不可調和的衝突。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夫婦訪問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並到鄰近塞爾維亞的邊境地區視察軍事演習。斐迪南是奧匈帝國軍人黨首領,一向叫囂入侵塞爾維亞。他此次訪問的波斯尼亞,1908年剛被奧匈帝國吞並,居民多為塞爾維亞人,具有較強的民族情結。斐迪南的波斯尼亞之行被塞爾維亞人視為挑釁行為,特別是在塞爾維亞青年中激起了強烈憤慨。塞爾維亞愛國青年組織“黑腕”秘密策劃了暗殺斐迪南的行動,6月28日,當斐迪南的車隊駛過薩拉熱窩狹窄街道的時候,“黑腕”成員中的青年學生加·普林西普開槍打死了斐迪南夫婦。

薩拉熱窩的槍擊事件立即在整個歐洲引起了強烈反響,並進而在全世界引發了一係列連鎖反應。

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塞爾維亞政府參與了此次刺殺事件,但是奧匈帝國決定借此事件作為出兵塞爾維亞的借口。7月23目,奧匈帝國政府向塞爾維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塞爾維亞政府正式譴責一切反奧宣傳,查禁一切反奧的出版物和社團,罷免曾經支持反奧宣傳的任何官員,開除學校的反奧教師,此外,奧匈帝國還提出無理要求,由奧匈帝國官員協助塞爾維亞政府查禁反奧宣傳,由奧匈帝國法官參與審判薩拉熱窩事件的被告。這些要求限塞爾維亞政府在48小時之內答複。7月25日,塞爾維亞政府把複文交給奧匈帝國使節,答複很溫和,除最後兩點嚴重損害塞爾維亞主權無法接受外,其餘要求都接受了。塞爾維亞政府還表示,願意把爭端提交國際法庭解決。但奧匈帝國借口塞爾維亞沒有滿足它的要求,於28日悍然對塞爾維亞宣戰。”

奧匈帝國這一次之所以如此猖狂,主要是因為受到了盟國德意誌帝國的不斷慫恿。德國保證要盡全力使它的盟國“不致被削弱”,並在7月初的波茨坦會談中,承諾全力支持奧匈帝國采取的一切行動。

塞爾維亞雖然隻是個小國,但是有強大的沙皇俄國站在它的背後。俄羅斯人與塞爾維亞人同屬斯拉夫人,沙皇一直對巴爾幹半島懷有野心。他認為,如果聽任奧匈帝國壓服塞爾維亞,沙俄在巴爾幹的地位就會被削弱,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因此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後,俄國政府立即發布了軍事動員令,俄國的盟國法國則保證全力以赴支援俄國。7月31日,德國向俄、法兩國同時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停止動員,要求法國在未來衝突中保持中立。遭到拒絕後,德國立即於8月1日、3日先後對俄、法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