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機爆發後的最初日子裏,英國政府表麵上致力於調解衝突,要求衝突各方通過談判解決爭端,實際上卻在窺伺時機,尋找可以讓英國民眾接受的參戰借口。8月2日,德國政府無理要求比利時政府借道,允許德軍過境進攻法國。這事實上破壞了比利時永久中立國的國際地位,而這一點曾在1839年得到列強的保證。比利時政府拒絕了德國的無理要求,同時呼籲英、法、俄諸國保護它的中立地位。英國要求德國尊重比利時的中立,但德國不予理會,英國隨即於8月4日對德宣戰。
交戰雙方陣營分明,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同盟國集團的成員之一意大利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望風轉舵,待價而沽。它借口德國和奧匈帝國發動的不是防禦性的戰爭,拒絕承擔條約義務,在一段時間內宣布中立。1915年4月,英、法、俄在倫敦同意大利簽訂秘密條約,保證戰後滿足意大利的許多領土要求,促使意大利於該年5月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戰爭爆發不久,日本參加協約國方麵作戰,土耳其帝國則加入同盟國方麵作戰,戰爭已越出了歐洲範圍。1915年和1916年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分別參加到同盟國一方和協約國一方。此外許多國家也權衡利害關係,相繼加入戰爭。
對於交戰的多數列強來說,這場戰爭完全是有預謀的。在交戰國中,除了塞爾維亞等小國是在爭取民族解放和反侵略以外,幾乎所有大國都打算借戰爭達到各自的政治和經濟目的:奪取新領土,擴大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德國企圖奪取英、法的殖民地,吞並法國的鐵礦區,攫取東歐的糧食、原料產地和俄國波羅的海沿岸的屬地。英、法、俄、意則先後締結協定,密謀如何瓜分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的領地。日本參戰的目的則在於奪取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屬地馬紹爾、加羅林和馬裏亞納諸群島,以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租借地”。
德國的作戰計劃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開始製定了。1870年,在普魯士王國與法國的戰爭中,法軍於色當慘敗,全軍覆沒,被迫割讓領土。不久,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憑借“鐵血政策”和縱橫捭闔的外交活動,完成了德國的統一。為確保其南部各邦的安全,德意誌帝國吞並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內的洛林地區,使法國暴露在德國未來的入侵麵前。法國為防範德軍入侵,從東南部的天然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向北沿著270公裏的法德邊界上的4個城市構築了一係列的堅不可摧的混凝土堡壘,並在其中的艾皮納勒和圖勒兩城市之間設計了一個廣闊的缺口,為入侵者布下了一個巨大陷阱,準備從混凝土箱形掩體中發射交叉火力殲滅入侵之敵。而在凡爾登以北約20英裏,便是盧森堡、比利時和崎嶇的阿登森林。
麵對法軍嚴密的設防,德國的阿爾弗雷德·馮·施裏芬伯爵苦心設計了一個大膽的、借道比利時的迂回作戰計劃。施裏芬是德國1891年到1906年的總參謀長,也是德國著名將領老毛奇及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忠實信徒。他崇尚速決戰、戰略合圍以及大決戰的軍事思想。
德軍將領之所以一貫崇尚速決戰思想,主要與德國地處中歐、腹背受敵的戰略位置有關。雖然在俾斯麥任帝國首相的時候,德國曾與沙俄簽訂條約,一度避免了東西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麵。但是到19世紀90年代初,當法俄再度結盟以後,德國再度陷入腹背受敵的局麵。一旦發生戰爭,兵力居劣勢的德軍隻有依靠速決戰,集中力量先擊敗一路敵軍,而後迅速轉移兵力,消滅背後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