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國的作戰計劃(3 / 3)

鑒於俄國地幅廣闊,不可能迅速擊敗,而且俄國生產力相對落後,軍隊動員速度較慢,因此施裏芬決定先將戰略重點放在西線——在戰爭初期集中優勢兵力,通過先發製人的速決戰,在4至6個星期內迅速擊敗法國,同時切斷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聯係,而後集中兵力對付龐大而落後的俄國,迫使其屈服,整個戰爭要爭取在2-3個月內勝利結束。

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擊敗法國,顯然不能選擇法軍重兵設防的東部地區為突破口。因此借道比利時平原、山北部侵入法國就成為德軍的最佳選擇。比利時雖小,但已實現工業化,擁有可用於入侵法國的鐵路、公路、河流和運河。比利時的軍力較弱,不可能抵禦強大的德軍入侵。另外,法國與比利時之間的邊境是不設防的,因為自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的作戰計劃一直是以收複阿爾薩斯和洛林、奪取萊茵河西岸地區為目標的。法軍進攻學派的代表人、最高統帥部的約瑟·霞飛早在戰前就製定了“第17號計劃”。這是1870年以來被批準的第17個計劃。在計劃中,他把全部兵力都部署在德法邊境地區,而在法比邊境和法國北部卻沒有任何設防。

針對法軍的防禦部署,在速決戰思想的指導下,施裏芬率領德國總參謀部的軍官們,在1905年製定了著名的“施裏芬計劃”。該計劃規定,戰爭初期,德軍以78個師在西線攻擊法國,在東線用9個師對付俄國。在西線進攻法國的德軍中,左翼70個師組成一支龐大的包抄部隊,以閃電戰侵入比利時,戰時後備軍隨後跟進,德軍主力越過未設防的法比邊境,沿海岸推進,強渡塞納河,先從西麵然後從南麵越過巴黎,最後從背後把法國主力部隊壓縮到巴黎以東地區加以殲滅。整個攻勢運動如同一扇巨大的旋轉門,以最靠近法國、距離巴黎178英裏的邊境城市梅斯為樞軸,沿逆時針方向橫掃法國的沿海地區,從北、西、南三麵包圍巴黎,會同在東麵法德邊境固守的8個師,一舉將法軍合圍殲滅。迫使法國政府投降後,德軍主力將立即揮師東進,會同東線守軍及奧匈帝國的軍隊,閃擊陷入孤立的俄軍,將其殲滅或擊潰,迫使沙皇屈服。

很顯然,這是個孤注一擲的計劃,它反映出德軍對突然性、集中兵力、主要攻擊方向、迂回包圍等問題十分重視。但是它完全建立在這樣一個主觀願望上,即比利時無力抵抗,法軍不堪一擊,俄軍動員遲緩,英國不會立即參戰。

施裏芬當然認識到這個計劃有些冒險,但是在兩線作戰的情況下,德軍唯有冒險才可能迅速取勝,根據集中用兵的原則,成功的關鍵正是盡可能多集中強大兵力於一翼,迅速殲滅法軍。

施裏芬沒來得及親自實施這一大膽計劃,便在大戰爆發前的1912年底去世。臨終時他多次強調:“戰爭一定會來……,一定要加強右翼。”

繼施裏芬之後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是老毛奇的侄子赫爾穆特·馮·毛奇,由於戰爭爆發時,德軍麵臨的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小毛奇對施裏芬計劃作了修改,將西線右翼縱隊減少了11個師,將左翼部隊增加了7個師,並抽調部分兵力加強東線的作戰力量,這個被小毛奇調整後的作戰計劃,就成了“施裏芬-毛奇”計劃。這個計劃表麵上似乎穩妥了一些,但是由於集中於西線右翼的主攻力量被明顯削弱,德軍事實上更難以迅速取勝。這恰恰是施裏芬所擔心的,這一“平衡”使得德軍右翼的卷擊計劃無法奏效,事實正如他生前所料,西線戰場不久就陷入了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