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德國速戰速決的夢想被擊碎(1 / 1)

戰爭是1914年8月4日爆發的,德軍首先挑起戰端,越過比利時國界,很快於8月20日占領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德軍主力隨即馬不停蹄,揮師西進。德法兩軍首先在法國邊境地區展開了激戰,先後進行了洛林之戰、阿登森林之戰、桑布爾河之戰、蒙斯之戰等一係列短促的戰役。

在初期戰鬥中,法軍的“第17號作戰計劃”首先被證明是不切實際的。這個由“進攻學派”製定的理想主義計劃曾設想:法國軍隊以19世紀最好的隊形出現在戰場上,戴著白手套,修飾得漂漂亮亮的軍官走在部隊前麵,士兵們則穿著暗藍色短上衣和猩紅色褲子列隊前行,伴隨他們的是飄揚的團旗和雄壯的軍樂。法軍相信這種陣勢必會大大提高部隊的士氣,並將敵人嚇得心驚膽戰,變得不堪一擊。這一計劃表明法國軍隊還沒有對現代火力的威力產生足夠的重視。黑爾將軍在其大作《炮兵》中甚至說:“會戰的主體為雙方步兵之間的戰鬥。陸軍應該是個人力的陸軍,而不是物質的陸軍……炮兵僅是輔助兵種,重炮兵無足輕重,軍隊擁有太笨重的炮兵毫無意義。”法國名將福煦也斷言:決定勝負的將是絕對的進攻和古典戰鬥精神;物質的火力並不能決定戰爭的成敗,隻有精神才是真正的決定因素。他強調,步兵在距離敵人400米的地方,瞄準射擊已不可能;為減少傷亡,步兵一進到這個位置,就應在火力掩護下,立即發起刺刀衝鋒。正是這種脫離實際的戰術,導致了法軍初戰的慘敗。每當法國步兵衝鋒時,整個戰線被德軍炮火所覆蓋,法軍士兵們“像倒黴的野兔子”一般被打翻。盡管士兵們仍舊勇敢地冒著可怕的炮火發起衝擊,但是幾乎是沒有人能夠活著衝過這些死亡地帶。急於收複失地,血洗當年恥辱的法軍統帥部還貿然命令法軍主力向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發起進攻。結果不僅沒有得逞,反而節節敗退,被在那裏嚴陣以待的德軍防守部隊衝破了法德邊境。

根據局勢變化,法軍總司令霞飛匆忙修訂了作戰計劃,收縮了防禦範圍,在馬恩河和塞納河之間重新部署了力量,其中包括英國援軍。9月3日夜間,當法國政府被迫從巴黎附近的馬恩河一帶,遇到法軍越來越頑強的抵抗。9月5日,在巴黎以東長達200公裏的馬恩河一線,英法聯軍突然發動“馬恩河戰役”,轉守為攻。參加這一戰役的雙方軍隊多達150多萬人。交戰中,英法聯軍發現德軍戰線出現一個缺口,立即趁虛而入,對德軍另一側展開攻擊。經數日激戰,德軍缺口逐步擴大,主力被迫向北撤退。9月9日,聯軍終於迫使德軍退過馬恩河,向埃納河一線退卻。第二天,法軍總司令霞飛向世界宣告:“馬恩河之戰以確定無疑的勝利而結束。”這一戰役使德軍速決戰計劃嚴重受挫。9月14日,極為失望的德皇威廉二世將小毛奇將軍革職,任命埃裏希·馮·法爾肯海因將軍擔任德軍總參謀長。

以後幾個月,西線德軍和英法軍隊都力圖控製法比邊境地區。德軍特別想占領從敦刻爾克到布倫的濱海地帶,切斷英法來往的捷徑,但是沒有達到目的,反而退至埃納河北岸據守。9月13至18日,英法聯軍發起第一次埃納河戰役,德軍堅守陣地,聯軍收效甚微。此後,聯軍則向北奔襲反包抄。兩軍如此交替向北活動,開始了“奔向海岸”的運動,戰線逐漸向北推到靠海的佛蘭德地區。10月12日,德軍向伊普爾發動強大攻勢,企圖突擊聯軍防線,占領北部海岸,切斷英國遠征軍與法軍的聯係通道,英法聯軍在北方集團軍司令費迪南·福煦將軍的指揮下,頂住了德軍的進攻。戰至10月11日,雙方從凡爾登至努瓦萊,向北延伸到海岸,向南繞過聖米耶爾突出部,沿法德邊界到瑞士,形成一條長達600多公裏的穩定戰線。在這條漫長的戰線上,雙方構築了無數的深濠固壘,現代戰史上首次出現了大規模的塹壕戰。

在東線,8月中下旬之交,兩路俄軍先後越過俄國邊境攻入東普魯士。德國不得不從西線抽調部分軍隊對付俄軍的進攻。8月底到9月中,德軍老將興登堡元帥指揮東普魯士守軍,利用兩路俄軍缺乏密切配合的弱點,先在馬祖爾湖地區殲滅了一路俄軍,而後又迅速轉移兵力,擊潰了另一路俄軍。這就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坦能堡戰役。德軍隨後攻入俄境。與此同時,在東線南部的俄軍則挫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深入到奧匈帝國東北地區。激戰至年底,東線也陷入了沉寂。雙方軍隊都在塹壕裏對峙著。

“施裏芬計劃”原打算速戰速決,但是由於意外地遇到了比利時人民和法國軍隊的頑強抵抗,以及英國立即參戰,德軍在數周內迅速結束西線作戰的設想完全落空。主觀設想的失誤,加上毛奇被迫抽調兵力,增援東線,因此數個月過去後,西線仍呈膠著狀態。德軍在戰爭初期雖然取得了部分進展,但是現在似乎距離目標越來越遠。來自東線的報告表明,俄軍已逐步動員起來,兵力優秀日漸明顯。由於協約國的海上封鎖,德國的軍需供應也已出現困難,部隊傷亡、疲憊和饑餓已造成戰鬥力大減,德軍的進攻能力已明顯減弱,戰爭顯然要久拖下去,而德國的資源又不足以應付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