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持局麵迫使德國統帥部重新修訂作戰計劃。為了盡快擺脫兩線作戰帶來的不利處境,德軍統帥部一致認為,1915年必須傾注主要力量實行重點進攻。然而進攻重點究竟選擇在哪個方向呢?在德國最高統帥部的密室裏,將軍、大臣們存在著激烈的爭議。
德軍總參謀長法爾肯海因將軍仍力主把進攻重點放在西線,“俄國幅員遼闊,人力物力豐富,在短期內難以徹底擊敗。而西線英、法聯軍是德國實現戰略目標的主要障礙。因此,仍應集中精銳部隊首攻西線之敵,以便在短期內解決問題”。
擔任東線作戰指揮的奧匈帝國總參謀長康拉德則有相反看法,“過去幾個月的情況已經表明,英、法兩軍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不堪一擊。事實證明,西線目前的僵局很難迅速突破。”
德國首相貝特曼也明確表示反對繼續以西線作為進攻的重點,“就東西兩麵之敵的實力對比來看,俄軍的裝備較差,指揮失度,戰鬥力明顯不及英法軍隊。我們應當首先選擇敵軍較弱的東線突破……東線如能首先取勝,那些目前還在觀望的東歐小國,就會在我軍強大威懾麵前投向我們”。
指揮東線德軍作戰的老將保羅·馮·興登堡元帥自然力主以東線為突破重點,“東線戰線漫長,便於我軍機動作戰。我軍可在機動中尋找戰機殲敵。如采取守勢,聽任駐紮於加裏西亞的俄軍重兵越過喀爾巴阡山,以我軍東線的兵力及奧匈軍隊目前的實力,勢必難以抵擋。如果德奧兩軍集中主力於東線作戰,期可望迅速獲勝”。
在首相貝特曼和東線將領的壓力下,德國最高統帥部最終決定將1915年的作戰重點移至東線:首先粉碎俄國,迫使沙皇與同盟國單獨媾和,而後再揮師西進,集中力量對付英、法聯軍。充分發揮德軍的進攻優勢,西線德軍將采取積極防禦的態勢,東線德奧聯軍則從南北兩麵同時發動攻勢,北部的德軍從東普魯士向布列斯特方向主攻,南部的德奧聯軍則向萊姆堡方向攻擊,通過南北合擊,將俄軍主力包圍在“波蘭口袋”內一舉聚殲。此外,德軍還在海上開展了潛艇戰,企圖破壞協約國的海上補給線,配合陸上作戰。
此次兵力調整,意味著德軍已徹底放棄施裏芬計劃。不過由於德軍總參謀長法爾肯海因將軍的堅持,主力東移的計劃在實施中受到很多限製。雖然西線處於戰略防禦態勢,但德軍仍部署了200萬兵力,約占總兵力的一半,其當麵的英、法聯軍則有300萬大軍,其中以法軍為主。
1915年4月22日,西線德軍為掩護部隊向東線調動,發起了第二次伊普爾戰役。此次行動是德軍在西線實施積極防禦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英、法軍隊為牽製德軍主力東移,則在阿杜瓦和香檳發動進攻。雙方在西線不斷調整部署,屢次發起進攻,但是損失慘重,進展甚微,僅將某些地區的陣地推進了數百米,或奪得幾個高地。這些得不償失的進攻,牽製了英法數百萬軍隊,妨礙了協約國在其他方向上的行動,甚至導致英軍遠征達達尼爾海峽的行動歸於失敗,被迫放棄。戰至1915年底,英、法兩軍在向西線德軍發起進攻中,損失達157萬人,德軍則損失61萬人。
在東線,德軍主力企圖占領俄國的大片領土,迫使它退出戰爭。並控製巴爾幹半島,打開通往土耳其的道路。德軍在東線多次發動了強大攻勢,占領了俄國的大片領上,把戰線一直推到裏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線,但是由於英國和法國在經濟、軍事上全力援助俄軍,牽製了德軍不少力量,德軍的推進始終未能對俄國構成致命威脅,無法迫使沙皇單獨議和。在東南的巴爾幹戰線,在德、奧、保三國軍隊的夾擊下,塞爾維亞軍隊潰敗了,但殘餘的塞爾維亞軍隊中有不少借道阿爾巴尼亞,退到亞得裏亞海的科孚島重新整編起來。
大戰在僵持中進入1916年,這時歐洲已形成了多條戰線。在西線的比利時、法國北部和德法邊境上,英國、法國和德國官兵仍在掘壕據守,相互對峙。在東線的波羅的海海岸到羅馬尼亞的漫長戰線上,俄國和德奧軍隊正被困在900英裏長的戰壕裏度過寒冬。在南部,德奧軍隊同他們的新盟友保加利亞一起,壓倒了巴爾幹的塞爾維亞軍隊,迫使其殘部逃到希臘尋求庇護。英、法、俄則把意大利拉入協約國集團,在意大利和奧地利邊境上開辟了一條新的戰線,意軍同奧匈軍隊的作戰同樣沒有任何進展。此外,在亞洲的南高加索,俄國與土耳其軍隊在交戰;在兩河流域和巴勒斯坦地區,英國也與土耳其軍隊在交戰。幾乎所有的戰線都陷入了膠著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