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凡爾登作戰計劃誕生(2 / 3)

戰爭已進入了漫長的消耗戰階段。情況日漸明朗。

上帝將站在大工廠和大軍隊一邊。各參戰國不斷動員人力、物力,強化國民經濟的軍事化,全力為戰爭服務。各國開始對農場實行監督、征收所得稅、實行食物配給製。《車語》中還出現了一個新詞,“工業動員”。軍火工業急劇增加,各交戰國的工廠被軍隊引向戰爭的無底洞,無數的彈藥和裝備從各種機器中傾瀉出來,似乎再多也無法滿足戰爭的需要。到1916年初,德國的步槍,飛機和炮彈生產已增加50%,機槍和火炮增加兩倍半;奧匈帝國的武器生產量也提高了50%。在戰爭初期因準備不足而節節失利的協約國則痛定思痛,更全力加強武器裝備的生產和人力資源的動員。利用德軍主力東移所提供的消息時間,英國和法國在軍事技術、武器生產、人力資源動員方麵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利用德軍主力東移所提的喘息時間,英國和法國在軍事技術、武器生產、人力資源動員方麵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1915年一年中,法國軍隊人數增加了110萬,英國增加了120萬,1916年英國又破天荒地通過了全國義務兵役製,進一步大兵源,征召士兵,迅速使其武裝部隊人數達到300萬。這個“靠大海生活達千年之久”的海上霸主,如今也迫於戰爭壓力,投身於組建大規模陸軍的競賽了。到1916年,英法俄等協約國已擁有365個師,總人數達1800萬(德奧等同盟國為286個師,900萬人)。通過內部挖潛和對殖民地資源的動員,英法兩國的軍事經濟潛力已全麵超越同盟國各國的水平,在重炮和機槍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能力方麵,消除了同德國的差距。到1916年1月,法國的步槍產量已增加50%,火炮產最增加4.8倍;英國機槍產量增加4倍多,飛機產量增加9倍多。在此期間,新式武器也不斷湧現。繼德國之後,英法兩國也迅速發展了生產化學毒劑和防毒器材的新型軍事工業。到1915年下半年,英法兩國又開始成批生產新式兵器——坦克。至此,以英、法、俄國為主的協約國集團不僅在有生力量方麵,而且在武器裝備方麵,都全麵超過了對手。

憑借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協約國集團的戰略態勢已日益穩固,並吸取了開戰以來的經驗教訓。在戰爭的頭幾年,協約國之間幾乎沒有戰略協同。由於戰爭目的不同,它們之間長期存在著相互猜疑。為了協調一致地對付德奧同盟集團,協約國集團於1915年12月6至9日在尚蒂伊召開了第二次協約國軍事會議。法國、英國、比利時、意大利、俄國,甚至日本的代表相聚一堂,共同討論了未來的行動。在會上,霞飛和日林斯基分別代表法國和俄國提出了各自作戰計劃。憑借霞飛的崇高威望,協約國首次企圖改善聯盟作戰的計劃工作,並原則上同意第二年在意大利戰線以及東歐、西歐戰線同時發動進攻。不久,協約國在尚蒂伊又舉行了第三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協約國集團終於在一些基本原則上達成了一致意見,形成了統一的戰略決心,製定了統一的作戰計劃。會議決定,自1916年6月15日起,俄軍從東線、意軍從南線發起進攻,將德軍預備隊從西線引開;隨後英、法聯軍自7月1日起,在西線的索姆河地域發動進攻,一舉殲滅當麵德軍。計劃還強調,法國應事先使集結在法國凡爾登附近地域的德軍預備隊精疲力竭,無力作戰。

俄國總參謀長阿列克謝也夫曾經指出,聯軍的反攻時間最好提前到1916年春季,因為德軍有可能提前發動進攻,從而破壞協約國7月的反攻計劃。遺憾的是,法國統帥部對德軍提前發動進攻,特別是在凡爾登地域提前發動進攻的可能性一直認識不足,沒有聽取俄軍統帥部的這一建議。不久以後凡爾登戰役的爆發,恰好證明了俄軍將領的意見是極富預見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