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凡爾登作戰計劃誕生(3 / 3)

當新年臨近時,德軍統帥部也在針對局勢的變化,製定新的作戰計劃。這一次他們仍然麵臨兩難境地——進攻重點究竟選擇在東線還是西線?由於交戰雙方的力量對比變得更加有利於協約國,同盟國方麵日感兵力兵器不足。德軍總參謀部目前可調遣的預備隊加起來隻有25個師了。

陸軍大臣兼總參謀長法爾肯海因將軍堅決反對把進攻重點繼續放在東線。這位曾經在中國參加鎮壓義和團起義的德軍將領,自1913-1914年起任德國陸軍部長,積極參與發動此次世界大戰。1914年9月,德軍在馬恩河之戰役中失利後,小毛奇被免職,德皇威廉二世將統帥軍隊的大權交給了這位馮·法爾肯海因將軍。這位鋒芒畢露的總參謀長,決心在1916年西線攻勢中徹底擊垮法軍。他認為,東線幅員廣闊,氣候寒冷,交通不便,且俄國後備兵源非常豐富,德軍在兵力兵器有限的情況下,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全麵戰勝俄軍的,向彼得格勒的進攻不會有決定性結果,貿然向莫斯科挺進隻會重蹈拿破侖當年的覆轍,陷入無數俄國保衛者的汪洋大海之中。而西線的法國戰場縱深淺,英法聯軍直接威脅德國的腹地,是目前對德國最大的威脅。英法聯軍已彌補了1915年曆次戰役中所遭受的傷亡,到1916年1月時,兩國在這條戰線上的兵力已增至167個師。在英國展開的80個師中,多達40個師部署在法國。法爾肯海因將軍強調,現在正值沙皇尼古拉的軍隊敗北之後仍暈頭轉向之機,德軍機不可失,應盡快將主力50萬大軍調往西線,放於對付法國。隻要能迫使英法聯軍投降,俄國就會因失去西方財政和軍火工業的支持而屈服。

此時,德軍總參謀部收到情報,英國、法國正在籌劃對德軍發動大規模的攻勢。

法爾肯海因將軍立即於1915年聖誕節前夜,起草了一份致德皇的備忘錄,列舉了軍事上可供德國選擇的辦法。他建議德國立即將戰略重點轉移至西線,利用德軍善於進攻作戰的特長,搶在敵人進攻之前,先集中力量給敵軍以毀滅性打擊。法爾肯海因將軍指出,英法相比,英國當然是更強大的敵人,它擁有較強大的工業實力和最豐富的殖民地資源。不過英國畢竟與歐洲大陸之間隔著一道海峽,除了進行潛艇戰外,德軍實在是鞭長莫及。雖然英國也向法國大陸派出了遠征軍,但是它的主要力量和真正優勢並不在歐洲大陸,而是在海上。即便英軍在大陸失敗了,它仍然可以退回英倫三島,憑借英吉利海峽和無敵於世的皇家空軍,繼續從事戰爭。而法國作為英國的主要盟友,目前是西線的主力。這支軍隊曆經幾年惡戰,實力已經大為削弱,部隊在消耗戰中已經到達力量頂點,如果再予以重創,法軍就會崩潰。

因此,法爾肯海因將軍竭力主張全力首攻法國:

“英國在大陸上的主要武器是法國、俄國和意大利的軍隊……法國在軍事上的努力差不多已經到了盡頭。如果能使它的人民清楚地明白,就軍事意義而論,他們已經再沒有什麼可以指望的了,那麼他們的崩潰點就會到來,英國手中最好的武器就會被打落了。”

經過法爾肯海因將軍的力諫,德軍統帥部最終決定將1916年的進攻重點重新轉回西線,集中主力對法國實施突擊。以德軍現有的兵力,要在整個西部戰線上大舉進攻是不可能的。法爾肯海因將軍認為,並不一定要實施大規模突破,而隻要攻占一個在情感上被法國人奉為神聖的特殊地區,迫使法國人“為了保護這個地區,不得不投入他們的每一個人”。這樣,德軍就能在該地區“使法國人把血流盡”,達到畢其功於一役的目的。

符合法爾肯海因將軍意圖的地方有兩個:貝耳福和凡爾登。幾經權衡,他選擇了凡爾登。

法爾肯海因將軍深信,隻要在此地段給予法軍強有力的重創,必可使法國徹底崩潰。

§§第二篇 空山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