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理財是生存之道
青少年對錢的認識
(1)你的零花錢何去何從?
現在的青少年衣食住用都不用自己操心,每天除了學習之外,就是和同學在一起,所以,同學之間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自主意識增強,需求又有所不同。他們的零花錢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娛樂。“吃喝玩樂”依然是這個年齡段的主要花銷。有的同學甚至將正餐的錢也全買了零食,而主食卻很少吃。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特別喜歡一些歌星、影星,有甚者是他們的鐵杆粉絲,影碟、歌碟自然少不了。相對於男同學來說,上網玩遊戲的吸引會更大一些。節假日,同學還會相約出遊,也免不了花銷。二、學習。買書和購買學習用具。中學學習壓力明顯增大,很多同學出於緊迫感,用壓歲錢買了學習資料、參考書、工具書等。也有一部分選擇買一些世界名著、言情小說、科幻小說和漫畫。三、生活。中學生的日常開銷有路費、夥食費、電話費等。此外,中學生有了更強的自主意識,衣服鞋襪,複讀機手機,自行車滑板,孩子們都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四、儲蓄。有極少數的孩子想到了把多餘的壓歲錢和零花錢存入銀行。
(2)家長缺乏價值引導。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零花錢到底去了哪兒是一筆糊塗賬,隻要孩子張口,而且是關於學習上的,家長們就會毫不遲疑地給。同時,家長們並不完全清楚孩子孩子拿到這些錢後如何使用。這在一方麵體現出了家長對孩子的愛,另一方麵也反應出了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缺少理財教育。例如說:孩子提出要買複讀機,家長一聽與學習有關,馬上掏錢,可孩子拿複讀機聽音樂的時間大多於聽英語的時間;又如,孩子說為了方便查單詞,需要買個電子辭典,家長一聽也立馬同意,不去追究孩子買電子辭典到底是為了查單詞還是為了打遊戲。這些都是家長們在孩子使用零花錢的方式上缺乏正確的引導,這樣孩子就不知道掙錢的辛苦,也不知道錢要花在什麼地方才合適。有些孩子拿到零花錢周末就去上網、打遊戲、看電影,而家長卻毫不知情。
有些青少年在使用零花錢的時候,對錢的用途認識不清,認為幾塊錢買瓶飲料理所當然,認為幾塊錢買個漢堡天經地義,但輪到買一些學習資料的時候,卻把它當成一種浪費。這些青少年已經在對事物的價值認識上出現了偏差,這與家長們的引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3)青少年缺乏理性消費。青少年在使用零花錢時,缺乏正確的理財意識,從而導致了很多青少年消費不合理的情況,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零花錢會影響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孩子的心靈原本是世界上最單純的,但隨著零花錢將孩子們的“貧富差距”拉大,有的孩子利用自己零花錢多的優勢拉幫結派。平時,同學在一起玩,就請同學吃點零食。遇到某某同學過生日,便帶上一撥同學大吃大喝,一頓飯就要花去好幾百,有的甚至還會去KTV包廂。在這些青少年的眼裏,錢就成了他們與人人交往的橋梁,一旦沒有錢,就好像失去了自己的地位與威信。
(4)給要給得清楚,花要花得明白。富裕的生活對孩子並沒有害處,可怕的是生活在富裕家庭裏的孩子缺乏正確的價值觀,缺乏理財的能力。而對青少年的消費理財教育在我國基本還是空白。雖是盲點,卻是重點。給孩子零花錢還是必要的,畢竟先要手裏有錢,才會學會花錢。但家長們在給孩子零花錢時,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零花錢的數量應該根據家庭情況、孩子的成長狀況和零花錢的用途來確定。家長切不可給錢太過隨意,數量也不可過多,應加強對孩子理財意識的培養。
青少年們應當養成由預算決定消費的習慣,不要大手大腳,隨意浪費。零花錢還可以用到其他有利於自己健康發展的地方。比如參加健身活動,或者資助貧弱,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做貢獻。有多餘的零花錢和壓歲錢的時候,儲蓄不失為一種好選擇。
正確看待金錢,擁有人生價值觀
正確對待金錢,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日益頻繁,金錢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此外,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一代青少年有更多的機會與金錢打交道。因此,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可以避免他們陷入拜金主義,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賀菲在某中學讀書,家境優裕,父母對她甚是疼愛,除隔三岔五為她買名牌衣服外,每月至少還要給她五六百元零花錢。她的零花錢是這樣開銷的:打電話或發短信跟朋友聊天,參加電台短信互動節目,月支出近200元話費;買書籍、CD等,月支出200多元;周末和同學打打網球什麼的,至少花費100元;偶爾宴請同學“撮一頓”,百八十元……如此下來,不時還得到爺爺外公、叔叔舅舅那兒“透支”點。
時下高消費的孩子又何止賀菲一人。細心的你不難發現,各大中小學周邊,眾多商家都把眼光描上了學生,眼花繚亂的促銷活,誘人的折扣,讓青少年們應接不暇。一身名牌、胸前掛手機的學生們,他們擁有價格不菲的文具,新款MP4,所有的高科技與現代化相結合,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很有意思,這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學生當中,大部分人的成績都沒有他們的衣服與手機漂亮。校園內外,有的打著手機,有的發著短信,紛紛邀約同學小聚。隨便打聽一下手機費用情況,高的每月150多元,少的也不下五六十元。一些大學生說:“現在小學生都開始玩手機、MP4了,再不玩我們也要‘落伍’啦。”“錢花光了以後怎麼辦?”他們不以為然地說:“現在的大學生都是‘月頭的財主、月底的花子’,用完了就‘各顯神通’蹭去。”可憐天下父母心。有多少父母都是勒緊褲給孩子們提供優越的條件,讓孩子去學知識,可有多少青少年真的把知識學到手了。有多少並不富裕的家庭,父母抱著對兒女們“成龍”“成鳳”的美好心願,寧願自己在家裏啃饅頭鹹菜。親愛的青少年們,你在講虛榮、講排場,吃喝消費向廣告看齊,用品消費向名牌看齊,人情消費向朋輩看齊,美容消費向明星看齊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父母此時在家裏做什麼呢?沒錢就向父母伸手,從不考慮父母的艱難和賺錢的不易,自食其力意識更無從談起。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父母的希望,如果你連自己都養活不了,何談大業!
這些種種現象,反映出部分青少年個人理財意識、技能的缺失和低下。這些狀況,不僅對青少年自身發展不利,對家庭和社會也帶來嚴重的負麵影響。當今這個時代的孩子是先學會花錢後學會掙錢,在花錢和掙錢之間有一個真空:理財。沒有經過理財教育的孩子,很多隻知道花錢,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和創造財富的能力。如果說學校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前奏和預演,在這個時代,理財教育不應該再是一個空白。尤其是我們致力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致力於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複合型人才,孩子理財教育就更不能缺失了。
我們來看一下其他國家對孩子的理財教育,你就會知道:在中國,青少年理財,刻不容緩!
美國:有錢人家同樣鼓勵孩子自己掙錢支付保險費用或部分學習費用等。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掙錢讀書。孩子認為長這麼大還伸手向父母要錢很不光彩,盡量做到經濟上獨立。
日本:家長雖然嚴格控製子女零花錢的數額,但是一旦給出就會讓孩子自主安排,並視之為培養孩子理財意識的途徑。父母甚至還會相互打聽各自給子女零花錢的數額,並約定大致的數額,以免讓孩子攀比而造成心態不平衡。
比利時:家長到孩子滿10歲後就開始每月給一定數額的零花錢,並隨其年齡的增長逐步增加。孩子的零花錢基本固定,很少受成績或表現好壞的影響。在接受零花錢方麵,家境不同的孩子之間差別並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