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北過酃縣東。
縣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資以給釀,酒甚美,謂之酃酒,歲常貢之。湖邊尚有酃縣故治,西北去臨時工承縣一十五裏。從省隸。《十三州誌》曰:大別水南出耒陽縣太山,北至酃縣入湖也。
△北入於湘。
耒水西北至臨承縣,而左注湘水,謂之耒口也。
○洣水
△洣水出荼陵縣上鄉,西北過其縣西。
水出江州安成郡廣興縣太平山西北流,逕荼陵縣之南。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節訴之邑也。王莽更名聲鄉矣。洣水又屈而過其縣,西北流注也。《地理誌》謂之泥水者也。
△又西北過攸縣南。
攸水出東南安成郡安複縣封侯山,縣北帶攸溪,蓋即溪以名縣也,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則為攸輿侯,即《地理誌》所謂攸縣者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荼陵縣,入於洣水也。
△又西北過陰山縣南。
縣南陽山縣也,縣東北猶有陽山故城,即長沙孝王子宗之邑誌。言其勢王,故塹山堙穀,改曰陰山縣。縣上有容水,自侯曇山下注洣水,謂之容口。水有大穴,容一百石,水出於此,因以名焉。洣水又西北逕其縣東,又西逕曆口。縣有曆水,下注洣水。謂之曆口。洣水又西北,與洋湖水會。水出肥西北樂藪岡下湖,湖去岡七裏,湖水下注洣,謂之洋湖口。洣水東北有峨山,縣東北又有武陽、龍尾山,並仙者羽化之處。上有仙人及龍馬跡,於其處得貴永,雖神棲白雲,屬想芳流,藉念泉鄉,遺永在茲。覽其餘育,依然息遠。匪直邈想霞蹤,愛其文永可念,故端牘抽劄以詮其永。其略曰:登武陽,觀樂藪,峨嶺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駕白駒,臨天水,心踟躕,千載後,不知如。蓋騰賞神鄉,秀情超拔矣。
△又西北入於湘。
○漉水
△漉水出醴陵縣東漉山,西守其縣南。
醴陵縣,高後四年,封長沙相侯越為國。縣南臨淥水,水東出安城萍鄉翁陵山。餘謂漉、淥聲相近,後人藉便,以淥為稱,雖翁陵名異而即麓是同。屈從縣西,西北流至漉浦,注入於湘。
○瀏水
△瀏水出臨湘縣東南瀏陽到,西西北過其縣,東北與澇溪水合。
瀏水出縣東江州豫章縣首裨山,導源西北流,逕春縣南,縣憑溪以即名也。又西北注於臨湘縣也。西入於湘。
○氵買水
△氵買水出豫章艾縣。
《春秋左氏傳》曰:吳公子慶忌諫夫差,不納,居於艾是也。王莽列名治翰。
△西過長沙羅縣西。
羅子自枝江徙此,巨猶謂之為羅侯也。氵買水又西流,積而為陂,謂之町湖也。
△又西至累石山,入於湘水。
累石山在北,亦謂之五木山,山方關如五木狀,故俗人藉以名之。山在羅口北。氵買水又在羅水南,流注於是湘,謂之東町口者也。
○贛水
△贛水出豫章南野縣西,北過贛縣東。
《山海經》曰:贛水出聶都山,東北流注於江,入彭澤西也。班固稱南野縣,彭水所發,東入湖漢水。庾仲初謂大庾峰水,北入豫章,注於江者也。《地理誌》曰:豫章水出贛縣西南,而北入江。蓋控引眾流,總成一川,雖稱謂有殊,言歸一水矣。故《後漢·郡國誌》曰:章程有豫章水。雷次宗雲:似因此水為其地名。雖十川均流,而此源最遠,故獨受名焉。劉澄之曰: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水,縣治二水之間。二水合贛字,因以名縣焉。是為謬也。劉氏專以字說水,而不知遠走高飛失其實矣。豫章水導源東北流,逕南野縣城北。贛川石阻,水急行難,傾波委注,六十餘裏。又北逕贛縣東,縣即南康郡治,亞主康五年分戶江立。豫章水右會湖漢水,水出直截了當都縣。導源西北流,逕金難石,其石孤竦臨水。耆老雲:時見金雞出於石上,故石取名。湖漢水又西北逕贛縣東,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過廬陵縣西。
廬陵縣,即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誌》稱:戶水西出長沙安成縣。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劉蒼為侯國,即王莽之用誌也。吳寶鼎中立,以為發城郡。東至廬陵入湖漢水也。
△漢又東北過石陽縣西。
漢和帝永平九年,分廬陵立。漢獻帝初平二年,吳長沙桓王立廬陵郡,治此。豫章水又逕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青半黃,黃者如灰汗取作飲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
△又東北過漢平縣南。又東北過新淦縣西。
牽水西出宜春縣,漢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成為侯國。王莽之脩曉也。牽水又東逕吳平縣,舊漢平也。晉太康元年改為吳平矣。牽水又東逕新淦縣,即王莽之偶亭——而注於豫章水。湖漢及贛,並通稱也。又淦水出其縣下,注於贛水。
△又北過南昌縣西。
旰水出南城縣西北流逕南昌縣城南,西注贛水。又有濁水注之。水出康樂縣,故陽樂也。濁水又東逕望蔡縣,縣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晉太康元年,改為望蔡縣。濁水又東駝建成縣,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拾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多聚也。縣出燃石。《異物誌》曰:石色黃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熱,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則冷,灌之則熱,如此無窮,元康中,雷孔章入洛,齎石以示張公。張公曰:此謂燃石。於是乃知其名。濁水又東南亞至南昌縣東流入於贛水。贛水又曆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吳嘉禾,中,太守長沙徐熙於墓隧種鬆,太守南陽謝景於墓側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於碑傍立思賢亭。鬆大合抱,亭世脩治,至今謂之聘君亭也。贛水又北曆南塘,塘之東有孺子宅。際湖南小洲上。孺子名穉,南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黃瓊辟,不就。桓帝問尚書令陳蕃:徐穉、袁閎誰為先後?蕃答稱:袁生公族,不鏤自雕。至於徐穉,傑出薄域,故宜為先。桓帝備禮徵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憂,穉往吊之,置生芻而於廬前而去。眾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詩》雲。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吾無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贛水又逕穀鹿洲,舊作大め處。贛水又北逕南昌縣故城西,於《春秋》屬楚,即令尹子蕩師於豫章者也。秦以為廬江南部。漢高祖六年,始命灌嬰定豫章置南昌縣。以為豫章郡治,此即灌嬰所築也。王莽更名縣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劉歆雲:湖漢等九水入彭蠡,故言發江矣。陳蕃為太守,署徐穉為功曹。蕃在郡不接賓客,惟穉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此即懸榻處也。建安中,更名西安,晉又名為豫章。城之南門曰鬆陽門,門內有樟樹,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圍,枝葉扶疏,垂蔭數晦。應劭《漢官儀》曰:豫章樟樹生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樹嚐中枯逮晉永嘉中,一旦更茂,豐收蔚如初,鹹以為中宗之詳也。《禮·鬥威儀》曰:君政訟平,豫樟常為生。太興中,元皇果興大業於南。故郭景純《南郊賦》雲:弊樟擢秀於祖邑是也。以宣王祖為豫章故也。贛水北出,際西北,曆度支步,是晉度支校尉立府處。步即水渚民。贛水又逕郡北,為津步,步有故守賈萌廟,萌與安成侯張普爭地,為普所害,即日靈見津渚,故民為立廟焉。水之西岸有磐石,謂之石頭,津步之處也。西行二十裏曰散原山,疊嶂四周,杳邃有趣。晉隆安末,沙門竺曇顯建精舍於山南,僧徒自遠而至者相繼焉。西北五六裏麵,有洪井,飛流懸注,其深無底舊說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六裏有風雨池。言山高瀨激,激著樹木。霏散遠灑若雨。西有鸞岡,洪崖先生乘鸞所憩泊也。岡西有鶴嶺,雲王子喬控鶴所逕過也。有二崖,號曰大蕭、小蕭,言蕭史所遊萃處也。雷次宗雲:此乃緊風捕影之論。據實本所未辨,聊記奇聞。以廣井魚之聽矣。言鸞岡周有水,謂之鸞陂。似非虛論矣。東大湖十城二百二十六步,北與城齊,南緣回折至南塘,本通大江,增減與江水同。漢永元中,太守張躬築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夏不增減,水至清深,魚甚肥美。每於夏月,江水溢塘而過,居民多被水害。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開塘為水門,水盛則閉之,內多則泄之。自是居民少患矣。贛水又東北逕王步,步側有城,雲是孫奪為齊王鎮此,城之。今謂之王步,蓋齊王之渚步也。郡東南二十餘裏,又有一城,號曰齊備王城。築道相通蓋其離宮也。贛水又北逕南昌左尉廨西,漢成帝時,九江梅福為南昌尉,居此。後福一旦舍妻子,去九江,傳雲得仙。贛水又北逕龍沙西,沙甚潔白,高峻而阤,有龍形,連亙五裏中,舊俗九月九日升高處也。萌有人於此沙,得故塚刻塼,題雲:西去江七裏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塚垂沒於水,所謂筮短龜長也。贛水又逕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孫策所築也。贛水又曆釣圻邸閣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舊夏月,邸閣前洲沒,去浦遠,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連出之力,於渚次聚石為洲,長六十餘丈。洲裹可容數十舫。贛水又北逕鄡陽縣,王莽之豫章縣也。餘水注之。水東出餘汗縣,王莽名之曰治幹也。餘水北至鄡陽縣注贛水。贛水又與鄱水合,水出鄱陽縣東,西逕其縣南武陽鄉也。地有黃金采,王莽改曰鄉亭。孫權以建安十五年,分為鄱陽郡。鄱水又西流,注於贛。又有繚水入焉。其水翌源建昌縣,漢元帝永光二年分漲昬立。繚水東逕新吳縣,漢中平中立。繚水又逕海昬縣,王莽更名宜生。——謂之上繚水,又謂之海昬江,分類雨水。縣東津上有亭,為濟渡之要。其水東北逕昌邑城而東出豫章大江,謂之慨口,昔漢昌邑王之封海昬也。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遠。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別注,入於修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