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趣味名著故事2(1 / 3)

第四章趣味名著故事2

“醜小鴨”的來曆

醜小鴨是一篇童話中的主人公。這篇童話的名字就叫《醜小鴨》,它是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安徒生創作的。

《醜小鴨》講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一隻小鴨(其實它是一隻小天鵝)剛出生,就受到了鴨子們、鵝們和雞們的嘲笑和欺負,因為它長得和別的小鴨不一樣。大家都譏笑它說:“這隻小鴨太醜了,簡直就是一個醜八怪。幹脆叫它醜小鴨好了。”

所有的動物都欺侮醜小鴨,它們打它、踢它、罵它、笑話它。醜小鴨忍無可忍,隻好四處躲藏,過起了流浪生活。

春去秋來,飽受磨難的醜小鴨漸漸長大了。有一天,醜小鴨猛然發現,自己已經變成了一隻美麗的白天鵝。

《醜小鴨》一發表,就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當人們將注意力轉向《醜小鴨》的作者安徒生時,人們才發現,安徒生的奮鬥曆史,就是一隻“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真實寫照。

安徒生出生在丹麥。由於家境貧寒,當別的孩子在快樂地念書、遊戲的時候,小安徒生卻不得不去做艱苦的工作來掙錢養家。小安徒生很喜歡讀書,因此即使勞動非常辛苦,他也不忘抽空自己讀一點書。

就這樣,安徒生一邊工作,一邊刻苦自學,同時,他還勤奮地練習寫作。成功總是屬於奮鬥者的。終於,安徒生的作品被發表了,而他寫的那些精彩的童話也在世界各地流傳開來。憑借自己的努力,安徒生從一個沒書讀的窮孩子,成長為一名傑出的作家。他從一隻“醜小鴨”,變成了一隻“白天鵝”。

《醜小鴨》是安徒生最著名的童話之一。讀者從這篇童話,也從安徒生的奮鬥經曆中,領悟到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即使開始很不起眼,或是受到大家嘲笑的人,隻要他將自己的優點表現出來,就能做出偉大的事業。於是逐漸地,人們就用“醜小鴨”來比喻那些開始很不起眼,而後來卻幹出一番事業的人了。

《海上日出》並非抒發愛國主義精神

1927年1月15日,巴金從上海乘“昂熱號”郵船去法國留學。在這次長達35天的海上旅行中,巴金隨時寫下了海上見聞。1931年,巴金選取了其中的39篇文章,結集出版,書名為《海行雜記》。《海上日出》是其中的一篇。

作者通過對海上日出的迷人景色的描寫,表達了對大自然的這一奇觀的讚歎之情。但是,有人誤解為《海上日出》寫的是祖國山河,抒發的是愛國主義感情。其實這是不對的。

巴金自己說,他當時遠離祖國,寫的是外國的河山,不是中國的河山,並不是表示愛國主義精神的。但他相信新的一定能夠戰勝舊的,光明必定代替黑暗。這個信仰貫穿在他的全部作品之中,所以說,《海上日出》反映的正是這種向往光明、奮發向上的精神。

“像一根紅線貫穿著”的由來

同學們在分析課文或歸納中心思想時,常常會引用“像一根紅線貫穿著”這樣的話。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1776年英國海軍部頒發了一條命令:凡是軍艦上用的繩索,製作時必須撚進一根紅線,貫穿始終。這樣,隻要看到帶紅線的繩索,就知道是海軍用的。所以,水兵們形容某件事情的線索,常說:“像一根紅線貫穿著一樣。”

德國詩人歌德(1749~1832年)使這句成語從英國走向世界。1809年,他在《親和力》一書中寫道:“英國皇家艦隊的所有纜繩,從最粗的大索到最細的小繩,都擰進去一條紅線,貫穿始終。要去掉這根紅線,除非把繩子拆開。所以,任意截其一段,單憑紅線便能斷定它是屬於聯合王國海軍的繩索。同樣道理,也有一條同情和眷念的紅線貫穿於奧蒂裏亞的日記中,這條紅線將一切聚於一體,對整個作品至關重要。”歌德把這個成語用於評論文學作品,豐富了它的內涵。從此,這句成語便流傳開來,表示貫穿於某個作品或某種行為始終的主導思想。革命導師列寧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多次引用過這句成語。

《聖經》是怎樣一本書

《聖經》是世界上發行最多、流傳最廣的書籍之一。它是基督教的宗教經典著作,也是古代中東地區特別是猶太民族的一部詳細的編年史。《聖經》這個名詞是4世紀時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約翰·克裏索斯通取的,他把猶太人所有的聖書統稱為《聖經》。

其實,《聖經》不是一本書,而是一部由許多書彙集而成的,再經過宗教典籍經典化的選擇之後形成的類書,從錄入《聖經》的各種各樣的書的類型來看,首先可以分為宗教原典與宗教著作兩大類型。《聖經·舊約》基本上是累積編纂型的宗教原典,而《聖經·新約》則主要是個人著述型的宗教著作;其次可以分為民族宗教典籍與世界宗教典籍兩大類型,在《聖經·舊約》之中,民族宗教典籍同時也是世界宗教典籍。

猶太教的《聖經》包括《律法書》、《先知書》和《聖錄》三個部分。主要內容為關於世界和人類起源的故事傳說,猶太教古代曆史和猶太教法典、格言等;基督教的《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舊約全書》與猶太教《聖經》一脈相承,是《聖經》的第一部分。猶太教稱上帝通過摩西與猶太教民族訂立盟約,故名“約書”。《舊約全書》原為希伯來文,共39卷,約於前13至前1世紀陸續寫成,成書地點約在西亞、北非和地中海沿岸一帶。

後來基督以他的流血受難而在上帝與人之間建立了新約,所以又有《新約全書》。《新約全書》是基督教經典,包括記載耶穌生平和言行的《福音書》、敘述早期教會情況的《使徒行傳》,以及為使徒們所寫的《書信》和《啟示錄》四部分,是《聖經》的第二部分,主要精神是“因信稱義”、“原罪”、“救贖”和“末日審判”等。《使徒行傳》記述初期教會使徒們所行的奇跡和所講的教義,《啟示錄》采用“見異象”、“傳啟示”的形式,提出預言,論述基督最後的勝利。《新約全書》約於1世紀中葉至末葉用希臘文寫成。基督教認為它是基督的使徒和弟子著作的彙編。

《月光曲》的故事

《月光曲》記敘貝多芬在一個月夜裏為盲姑娘彈奏鋼琴的故事,意圖說明《月光曲》產生的客觀環境,並借以表現貝多芬對大自然的鍾愛。這美麗的傳說,曾打動過多少讀者的心。

然而,傳說畢竟是傳說,事實卻並非如此。

貝多芬的《月光曲》,實際上是他在1801年創作的《#C小調奏鳴曲》的第一樂章。他曾將此曲稱之為“具有幻想風格的奏鳴曲”,獻給其戀人朱麗葉塔。俄羅斯作曲家魯賓斯坦在聽到所謂《月光曲》後說:“說此曲是描寫‘月光’,不像啊!月光要用朦朧、夢想、和平、溫柔的手法來表現,而這首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卻是徹頭徹尾悲劇性的。”魯賓斯坦的話沒有錯,貝多芬創作這首樂曲時,正處在“孤獨”、“悲哀”之中。

那麼,後來為什麼會稱為《月光曲》,而且會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呢?原來,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於一個月明之夜在瑞士美麗的流森湖上,看著水麵晃動的小船,聯想起貝多芬的這支名曲,從那以後,便將曲名稱為《月光》。經過詩人的描述,又引來一位無名作者的隨聲附和,編造了一個美麗動人的《鞋匠和盲妹會見貝多芬》的故事來。漸漸地,故事似乎變成了事實。我們的中小學音樂教程中,多以此故事來解釋這一樂曲的意境。

《西遊記》的故事

《西遊記》是中國的一部很受讀者歡迎的古典神話小說。近些年來,根據它改編的電影、電視連續劇、動畫片,更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小朋友們的歡迎。提到《西遊記》,有哪一個孩子不會立刻想起那個武藝高強,會72般變化,能騰雲駕霧、降妖除怪的孫悟空呢!有誰會想不到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孫悟空三借芭蕉扇,孫悟空大戰牛魔王等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呢!

《西遊記》雖然好看,可是今天,當我們學習了文化知識以後,我們就知道,這些天兵天將、妖魔鬼怪,都是人們幻化出來的,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斷定,《西遊記》完全是作者編造的,因為根據史書記載,曆史上真的有唐僧去西天取經這回事。

在1300多年前,即我國的唐朝時期,有一個男子姓陳,出家做了和尚,他的法名(即出家後的名字)叫玄奘。玄奘是個很喜歡鑽研經書的人,在長期的苦學中,他學到了不少知識,並逐漸成為一個頗有名氣的僧人。

我們知道,佛教的起源地是印度,後來有一些印度僧人來到中國,這樣就把佛教帶到了中國。唐朝時期,佛教進一步在我國流傳開來,從朝廷的官員,到普通百姓,信佛的人很多。有一天,唐朝皇帝召見了玄奘。他對玄奘說:“雖然佛教從印度傳來已經好些年了,可是還沒有一個中國僧人到印度求取過真正的經文,你是否願意去一趟印度,為我國取回真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