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一聽,非常高興。他對皇帝說:“我也非常想去佛教的故鄉,以便學習更多的知識。我立誓,不取回真經,決不回來。”就這樣,在公元627年,玄奘獨自一人,從西安出發前往印度取經。印度雖然在我國的南邊,但因當時交通不便,卻不能直接南下,而必先西行繞道而行。
向西去的路程是漫長而艱難的,一路上不是荒漠戈壁,就是高山野嶺。當時沒有火車、飛機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隻能靠雙腳走。玄奘曆盡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比如,有時幾天沒有水喝,有時十多天才翻過一座雪山,經常遇見野獸、強盜等。但玄奘的意誌非常堅定,他克服各種困難,一直向西走。
經過了四年艱苦的跋涉,玄奘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在那裏,玄奘學習了佛教的許多經典,成了一個博學的高僧。公元645年,玄奘滿載著從印度取回的經卷,返回了唐朝的都城長安。玄奘的歸來,轟動了朝野,長安城的百姓傾城而出,迎接玄奘的歸來。
玄奘的印度之行,不僅促進了中印文化的交流,而且為佛教在我國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玄奘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並且越傳越神奇。到了16世紀中期,有一個名叫吳承恩的人,在大量民間流傳的玄奘取經故事的基礎上,經過加工和整理,就寫出了這部膾炙人口的《西遊記》。
《聊齋誌異》的寫成
在中國古代,有一本很著名的奇書《聊齋誌異》。為什麼說它是奇書呢?因為這本書講的不是真事,全是幻化出來的神仙、鬼怪、狐仙的故事。可為什麼這樣一本純粹是幻化的書,竟能成為一本名著,並獲得勞動人民的喜愛呢?這,可就要從此書的形成過程說起了。
清朝時,有個讀書人叫蒲鬆齡。蒲鬆齡十分好學,讀了許多書,十來歲就能寫一手好文章,是個很有才華的人。長大後,蒲鬆齡就想參加考試。因為若考得好,他就可以當官,為國家百姓出力了。
可蒲鬆齡連考了幾十年,也沒被錄用;相反,那些沒才能但家裏有錢有勢的人,卻靠送錢、送禮、拉關係,被錄取了。
蒲鬆齡很失望,他感歎道:“這個社會太黑暗了,像我這樣正直、有才能的人,隻因為窮,永遠也不可能被官府重用。”他已暗下決心,要寫一本書,來控訴這黑暗的社會。可是假如直接在書中寫出官府的腐敗,必定會招來牢獄之災、殺身之禍。為了避免這種厄運,蒲鬆齡決定:借用神仙、鬼怪、狐仙等不存在的東西,來隱晦、曲折地反映黑暗的現實,痛斥官府的腐敗。這樣寫來,官府就找不出直接的證據來治自己的罪了。
蒲鬆齡在一個村子裏住下來,邊教書,邊寫書。為了搜集材料,一有空,他就帶著席子、煙葉,拎著茶水,來到村旁的大路口。每逢有人經過,蒲鬆齡就招呼道:“老鄉,坐下喝口水、抽袋煙,聊聊天再走吧!”而在閑聊的過程中,蒲鬆齡則聽到了許多新奇的故事和傳說。
晚上,蒲鬆齡就把聽來的奇事記錄下來。逐漸地,一本寫滿稀奇古怪故事的書就完成了。由於蒲鬆齡的書房名叫聊齋;又因書是一部“誌異”,即記錄怪異故事的書,所以蒲鬆齡就將書命名為《聊齋誌異》了。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民間故事集,裏麵的故事早在1200多年前,就開始在阿拉伯民間廣為流傳了。到了400多年前,這些故事才被彙集成書。後又被譯成多國文字,深受各國讀者的喜愛。而書中的許多故事,如《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阿拉丁的神燈》等,都已廣為世人熟知了。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大意是這樣的:在古代印度和中國之間,有一個薩桑國,它的國王叫山魯亞爾。有一次,山魯亞爾發現王後和奴仆們在一起狂歌、縱飲、胡作非為,不禁大怒,就把王後等人全殺了。
從此之後,山魯亞爾就變得非常厭惡女子,並決心報複。於是,他每天娶一個女子來過夜,第二天就把這個女子殺死。這樣連續過了3年,國中的女子不是被殺,就是因為害怕逃跑了。可國王不管這些,仍然命令宰相給他找女子,以供他虐殺。
這一天,宰相遍尋民間,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女子,非常憂愁,就唉聲歎氣地回了家。他的大女兒山魯佐德見狀,走上前來問道:“您為什麼發愁呀?”
宰相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叫山魯佐德,小女兒叫敦亞佐德。宰相知道山魯佐德知書達理,通曉曆史和民間的許多道理和故事,就把煩惱說了出來。
山魯佐德說:“父親,我願意犧牲自己,去拯救別的女子。你就把我嫁給國王吧,我也許可以設法活下去。”
父親不忍心這樣做,可經不住山魯佐德的勸說,隻好答應了。臨別時,山魯佐德教給妹妹一個計策,隨後就進宮了。一見到國王,山魯佐德就哭了起來。她說:“您能把我的妹妹傳來,讓我和她做最後的話別嗎?”
於是,國王就派人把敦亞佐德接來了。敦亞佐德見到姐姐後就說:“姐,再給我講個故事吧!讓我們高高興興地消遣掉最後一夜。”
山魯佐德說:“我非常願意,但不知國王是否允許?”
國王原本心神不定,不能入睡,聽到姐妹倆的談話,很感興趣,就答應了。因為山魯佐德講的故事實在是太精彩了,國王聽得很入迷,所以他就讓山魯佐德接著講下去。就這樣,山魯佐德連續講了1001個夜晚,共200多個故事。
後來,國王終於被感化了。他悔恨地對山魯佐德說:“我從前亂殺人是錯誤的,從現在起,我再不這樣做了。”
從此,薩桑國就走上了和平、幸福的道路。
司馬遷忍辱負重寫《史記》
司馬遷(前145~前87年),字子長。他出生於一個史官世家。其父司馬談在漢武帝時任太史令,他利用漢初以來收集到的各類曆史文獻,著手寫一部史書,去世前囑司馬遷完成其未竟之誌。司馬遷少懷大誌,以著史為己任。
司馬遷青年時期四處遊曆。所到之處,他考察風土人情,參觀名勝古跡,訪問耆老故舊,收集整理資料,擴大了胸襟和視野,增加了對社會現實的了解。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著作《史記》。不幸的是,司馬遷著書後的第七年,遇到了“李陵之禍”。這一年,李陵兵敗匈奴而降,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護而觸怒了漢武帝,被下獄治罪,受了宮刑(即閹割)。這是司馬遷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對司馬遷的生活、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李陵之禍加深了他對社會的認識,使他認識到統治者的殘忍和世態炎涼,決心“隱忍苟活”、著書雪恥,使《史記》成為他的“發憤”之作。
受宮刑對司馬遷來說,是一種難以忍受的侮辱,是對司馬遷精神和肉體的無以複加的摧殘。但司馬遷是一個有抱負、有遠見、有血性的人,他有著非同一般的生死觀。他讚賞的是那些能夠隱忍一時、成就大業的曆史人物,而瞧不起那種渾渾噩噩、庸庸碌碌的人。他認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種崇高的生死觀常常反映在《史記》裏。司馬遷高度讚揚了陳涉和藺相如在生死關頭所做的抉擇;至於像韓信受辱於惡少年,伍子胥麵對楚王的緝吏所表現的隱忍退縮,司馬遷也是讚同的。因為大丈夫抱有命世之才,正當暫忍一時之困辱,以圖日後之功效;他還以一係列曆史人物遭遇苦難後發憤著書的事跡鼓勵自己。
受宮刑後,司馬遷以他的非同尋常的生死觀,頑強地與黑暗邪惡勢力抗爭,完成了這部偉大的作品。
《史記》與史書
凡是了解一點中國文化的人,沒有人不知道《史記》這本偉大的曆史書的。說到《史記》的偉大,我們必須從它的作者司馬遷談起。
司馬遷生於2000年前,他的父親是一個史官。史官是當時一種很小的官,職責就是替國家編寫曆史書。在父親的影響下,司馬遷從小就念了許多書,長大後,他接替了父親的職位。
有一年,正當司馬遷開始著手編寫一本新的曆史書,即《史記》的時候,一件非常不幸的事卻降臨到了他的頭上。
原來,朝廷裏有一個很會打仗的將領,叫李陵。可有一次,在和敵人作戰失敗後,李陵竟然投降了。皇帝非常震怒,下令把李陵的全家都斬掉。朝廷的大臣們見皇帝大怒,都不敢替李陵的家屬說情。而正直的司馬遷卻站出來說:“天下無常勝的將軍。李陵是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的,假如不殺他的全家,李陵定然會乘機逃出敵營,重回朝廷。”
盡管司馬遷說的是實情,可皇帝卻不許人冒犯自己。於是,司馬遷被處以宮刑。宮刑就是割去人的生殖器的刑罰,是當時最殘忍的一種刑罰。受此刑的人,大都不肯再活下去。可是司馬遷卻忍受著眾人對他的羞辱,頑強地活了下去。因為在他的心目中,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事要去完成,那就是寫完《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