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周頌”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室的祭祀樂章。“魯頌”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頌歌。“商頌”是春秋時期宋國人(殷商後裔)頌讚祖先功業的頌歌。
《水滸傳》的書名
元朝小說家施耐庵,一麵教書,一麵根據元人話本《張叔夜擒賊》寫作《江湖豪客傳》。幾年後,施耐庵完成了書的創作,他對書中大部分情節感到滿意,隻是覺得書名欠佳。當時他的學生羅貫中建議他把書名改做《水滸傳》。施耐庵一聽,非常高興,連聲說:“好,好!這個書名太好了!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裏‘古公稟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典故,妙哉。”於是,一部偉大的古典名著的書名因此而確定下來。
古希臘神話與古羅馬神話
古希臘神話最初產生於民間,經過幾百年的口頭流傳,然後在《荷馬史詩》等著作中記錄下來。希臘人在奧林匹斯諸神的殿堂裏塑造了12位主神。除了眾神之父宙斯和天後赫拉外,其餘的神也各自有自己的族譜。他們生育繁忙,香火鼎盛,各神還有各自垂直的家庭譜係。
這裏有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和狩獵女神阿耳忒彌斯、愛情與美貌女神阿弗洛狄忒、太陽神阿波羅等。和別的神話不同,古希臘眾神不僅具有人的形體,而且具有人的感覺,能夠像人一樣思考。他們同人一樣具有欲望,會感到害怕、疼痛等。
大約在前3世紀,希臘已經曆了輝煌的古典時期,羅馬文學才剛剛起步。由於移民及戰俘等因素,促進了兩國的文化往來,也促使了先進的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的滲透與影響。具體地講,羅馬本有自己的神話傳說,這種原始神話帶有明顯的“萬物有靈”和拜物教的特點。但在希臘神話的影響下,羅馬神話也很快具有人神同形同性的特點,許多故事幾乎成為希臘神話的翻版,隻是換上了羅馬神的名字,如宙斯改名為朱比特,赫拉成了尤諾,阿弗洛狄忒成了維納斯。
最早的羅馬文學作品則是希臘文學的譯品和仿作。第一個羅馬作家李維烏斯·安德羅尼庫斯(前280~前204年)是個希臘俘虜,他把《奧德賽》譯成拉丁文,並將改編過的希臘劇本在羅馬上演。羅馬的書麵文學從此開始。羅馬的戲劇是在羅馬原有民間戲劇的基礎上,接受希臘戲劇的影響發展而來。羅馬的文人史詩亦在很大程度上模仿荷馬史詩。
與豐富多彩的古希臘神話相比,羅馬神話要簡單得多,樸素得多。古羅馬神話包括神的傳說和同神的傳說相關的地方曆史傳說兩部分。古羅馬的神一部分是羅馬及其周圍鄰近部族原有的,一部分是外來的。傳統的羅馬神大多與土地有關。
《登鸛雀樓》的作者
要問《登鸛雀樓》的作者是誰,大家都會說:當然是王之渙。但是,卻也有不少人持否定態度。其理由是,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卷十五中記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詩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渙、暢渚三篇能狀其景。……王文渙詩曰:‘白日依山盡……’。”王文渙是什麼人?沈括沒說。會不會是王之渙的筆誤呢?不大可能,因為當時的彭乘《墨客揮犀》和李頎的《古今詩話》也有相同的記載。司馬光在《司馬溫公詩話》中說,“在鸛雀樓上題這首詩的是王文美,因為王文美文名不顯,其詩被記在王之渙名下,所以後人以訛傳訛。”這個“王文美”是不是“王文渙”的筆誤呢,極有可能,這樣,《登鸛雀樓》的作者就應是王文渙而不是王之渙。
但是,又有懷疑者根據盛唐太學生芮挺章選編的《國秀集》,認為《登鸛雀樓》一詩的著作權應歸屬於唐代詩人朱斌。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曾注《登鸛雀樓》詩曰:“此詩作者一作朱斌,是為《登樓》。”
最近,又有人發現,《吳中人物誌》卷七《文苑·唐》部分,記載有:“朱佐日,吳郡人,在唐兩登製科,三為禦史。武後嚐吟詩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問是誰作,李嶠對曰:‘禦史朱佐日詩也。’賜彩百匹,轉侍禦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年版《中國人名大辭典》,其中稱朱佐日“兩登製科,三為禦史。武後嚐吟詩曰……”而在王之渙條下,卻對《登鸛雀樓》詩一字未提。
研究者認為,李嶠(644~713年),是唐代大臣,著名詩人,高宗時進士,曆仕高宗、武後、中宗、玄宗四朝,官至中書令(宰相),富才思,善詩文。因而絕不可能移花接木,戲言以欺武後。武則天因欣賞《登鸛雀樓》一詩而“賜彩百匹”於朱佐日,其事不訛。
那麼,這首詩的創作權,到底為誰呢?恐怕又是一個文學之謎了。
李商隱的詩
李商隱(813~858年)是晚唐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既受杜甫詩歌的影響,又受到梁陳宮體詩的影響,還吸取了李賀詩歌的手法,表現出情深綿邈、綺麗精工的風格。
他的詩作中,詠史詩和愛情詩最能體現其藝術風格,而以“無題”為題的愛情詩成就最高。他的無題詩,多以愛情生活中的相思為主題,著重抒發那種處在重重壓抑之下的,“剪不斷,理還亂”的相思情懷。他的愛情詩,不局限於個人愛情的表達,還有著詩人對人生的慨歎。加上其表現上的含蓄、深沉,故他的愛情詩表現出淒涼傷感的情懷,但又不失於頹廢,表達了詩人對愛情和人生的一種追求。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首詩是他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生動細致地表達了那種至死不渝的思念之情,成為描寫愛情的千古絕唱。但聯係作者的經曆,這又何嚐不是作者對人生的執著追求!所以他的愛情詩內容豐富深刻,讀起來令人回味無窮。也因為這樣,他雖極寫相思之情,卻毫無齊梁那種綺靡頹廢的詩風,表現出凝練、沉鬱的藝術特色。同時,又因為作者遣詞用字上的精辟、典雅,他的詩雖多用典故,含蓄深沉,但不顯得佶屈聱牙,晦澀難懂。
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本是傳說中的古代歌曲。現存有琵琶和琴曲兩種形式的《陽春白雪》。琵琶曲《陽春白雪》亦名《陽春古曲》,簡稱《陽春》,是一首廣泛流傳的琵琶名曲,是由68板小曲集成的套曲。
宋玉在《對楚王問》中提到過:“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其曲彌高,其和者彌寡……”意思是:演奏《下裏巴人》時,有很多人都可以聽得懂,而演奏《陽春白雪》時,卻隻有少數人可以欣賞了。後來,人們就用“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來分別指代高雅的、不易被大眾接受的藝術作品與淺俗的、為大眾普遍接受的作品了。
南宋時期,一個叫趙聞禮的學者編了一部詞的集子,就叫《陽春白雪》。因為入選的標準很高,而且以典雅為宗,所以取“陽春”的“萬物知春、和風淡蕩”的意思,和“白雪”的“凜然高潔,雪竹琳琅”的意思,稱其為《陽春白雪》。
五步詩和三步詩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是曹植的“七步詩”,也許你已經讀過,但是你可知道唐朝史青五步成詩和宋朝寇準三步成詩嗎?
唐朝人史青,曾經上表唐玄宗。表中稱說,曹子建七步成詩,不足為奇,而且讓人覺得遲澀,他自稱五步即可成詩。玄宗閱罷,十分驚奇,便將他召進宮,當麵試問,命以“除夕”為題,五步內成詩。結果,史青未出五步,已成五律八句:
今夜今宵盡,
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
春逐五更來。
氣色雲中改,
雲顏暗裏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