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趣味名著故事3(1 / 3)

第四章趣味名著故事3

灰姑娘

灰姑娘是一個受後母和兩個異母姐姐虐待的少女。仙女用魔法將她打扮得非常美麗,並讓她出席宮廷舞會。魔法的威力到夜間12點便將結束,而灰姑娘在魔法結束前匆忙離宮時,掉下了一隻水晶鞋。王子拿著灰姑娘掉下的水晶鞋,終於找到了她,並娶她為妻。

這是一個世界各國人民都十分熟悉的童話故事。它最初出現於法國查理·佩洛(1628~1720年)的童話集中。童話中既有將南瓜變成華麗的馬車和光芒四射的水晶鞋等富於想象力的情節,又再現了路易十四時代的宮廷風貌。

除《佩洛童話集》外,還有一些其他童話集中也收錄了這篇童話,如德國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話集》。現在“灰姑娘”一詞已轉化成為“小家碧玉”、“無名美女”以及“打雜的女傭人”、“前妻生的姑娘”的代名詞了。

中國現代文學“三部曲”

“三部曲”指三部內容各自獨立而又互有聯係的文學作品。下麵列舉中國現代文學“三部曲”的各篇:

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歧路》、《煉獄》、《十字架》;“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茅盾的“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

巴金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的“四世同堂三部曲”——《惶惑》、《偷生》、《饑荒》。

陽翰笙的“地泉三部曲”——《深入》、《轉移》、《複興》。

洪琛的“農村三部曲”——《五奎橋》、《香稻米》、《青龍潭》。

郭小川的長詩“將軍三部曲”——《月下》、《霧中》、《風前》。

歐陽山的“一代風流三部曲”——《三家巷》、《苦鬥》、《柳暗花明》。

沙汀的“三記三部曲”——《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

梁斌的“紅旗譜三部曲”——《紅旗譜》、《播火記》、《烽煙圖》。

二十四史的作者及其史載

《史記》西漢司馬遷著。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代共三千多年的曆史。

《漢書》東漢班固著。記載了西漢時代的曆史。

《後漢書》南朝宋範曄著。記載了東漢時代的曆史。

《三國誌》西晉陳壽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時代的曆史。

《晉書》唐房玄齡等21人著。記載了西晉、東晉、十六國時代的曆史。

《宋書》梁沈約著。記載了南北朝時期宋王朝的曆史。

《南齊書》梁蕭子顯著。記載了南北朝時期南齊的曆史。

《梁書》唐姚思廉著。記載了南北朝時期梁國的曆史。

《陳書》唐姚思廉著。記載了南北朝時期陳國的曆史。

《魏書》北齊魏收著。記載了南北朝時期魏國的曆史。

《北齊書》唐李百藥著。記載了南北朝時期北齊國的曆史。

《周書》唐令狐德等著。記載了南北朝時期周國的曆史。

《南史》唐李延壽著。記載了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曆史。

《北史》唐李延壽著。記載了南北朝時期北朝的曆史。

《隋書》唐魏征等著。記載了隋朝的曆史。

《舊唐書》後晉劉煦等著。記載了唐朝的曆史。

《新唐書》宋歐陽修等著。在《舊唐書》的基礎上加工整理。

《舊五代史》宋張居正著。記載了五代的曆史。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等著。記載了五代的曆史。

《宋史》元脫脫等著。記載了宋朝的曆史。

《遼史》元脫脫等著。記載了遼代的曆史。

《金史》元脫脫等著。記載了金代的曆史。

《元史》明宋濂著。記載了元朝的曆史。

《明史》清張廷玉等著。記載了明朝的曆史。

後人將《新元史》加進,稱“二十五史”,也有人將“清史稿”加進,稱“二十五史”;還有人將《新元史》和《清史稿》都加進,稱“二十六史”。

《明日歌》和《今日歌》

明代詩人錢福,鬆江華亭(今上海市鬆江縣)人。他文思敏捷,寫有《明日歌》,歌詞是:

明日複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冬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朝著名書畫家文征明的兒子文嘉,寫有《今日歌》,歌詞是:

今日複今日,

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為,

此事何時了?

人生百年幾今日,

今日不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

明朝又有明朝事。

為君聊賦今日詩,

努力請從今日起。

另外,稍晚於文嘉的明代科學家徐光啟還寫過《明日訓》,全文為:

期明日,則今日是做夢之日。

以夢廢今日,而明日不醒,當奈何?

徐光啟的《明日訓》寥寥數語,諄諄告誡後人:不可荒廢時日,而應當有所作為。

《古文觀止》

清代人吳楚材、吳調侯兩人編選了一本古文選讀本,定名為《古文觀止》。為什麼定名為《古文觀止》呢?

“觀止”二字出於《左傳》:吳國季劄在魯國觀樂中稱讚說:“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意思是說,這些音樂舞蹈妙極了,其他的就不要再聽再看了。後人以“觀止”稱讚所見事物盡善盡美,無以複加。

《古文觀止》收文上起東周,下至明末,共選輯文章222篇;選材廣泛,能照顧到各種文章體裁的多方麵的藝術風格。所以,作者認為,他所選輯的文章是最好的,其他文章超不出這些文章的水平。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共收入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500多年間的詩歌305篇。

關於《詩經》的成書,漢代的學者有采詩的說法,在周代,每年春季天子都派人到民間去搜集民歌,然後加以篩選,配上音律,讓樂士為天子演唱。現代研究者認為,《詩經》的成書主要是周王朝在各諸侯國的協助下,搜集民間詩歌,然後經過樂師的篩選、整理、編輯而完成的。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公卿列士所獻的詩。在漢代還有關於孔子刪詩的說法,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古時候的詩本有3000餘篇,孔子刪其重複者,選取其合乎禮義者,最後剩下305篇。

《詩經》本來叫做《詩》或《詩三百》,隻是到了漢代,儒家學者將其奉為六經之一,因此才稱為《詩經》。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詩經》也遭厄運,但由於不少學者都能背誦,在漢代才又整理記敘成書。漢代傳授《詩經》的共有四家:齊人轅固、魯人申培、燕人韓嬰、趙人毛萇。後來其餘三家所傳之《詩經》漸漸亡佚,隻剩毛萇一家,所以《詩經》又稱《毛詩》。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風包括15國風,有詩160篇;雅包括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包括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風”,就是“土風”、“土樂”的意思,也就是地方樂調之名。從內容上看,國風中保存了不少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具有明顯的民歌特色。

“雅”,現在人們一般認為是西周王畿地區的樂調,即所謂“官調”,與“風”這樣的土樂,即地方樂調相對而言。而大雅、小雅的區分,也主要是從樂調上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