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條崎嶇的山路上,有一個年輕人在奔走……他走了好遠,趟過河水,一個人跋涉。此人來自北方燕國的壽陵。他不顧山高水險也不顧路途遙遠,隻為到京都邯鄲去學習那裏的人們走路的姿勢。
他聽人說鄲人走路的姿態非常美:那老年人走起來十分穩健;那少年人走起來十分活潑;男人走起來十分莊重;女人走起來十分輕盈……於是決心到邯鄲去學走路。
到了邯鄲之後,壽陵的這個青年顧不得休息,便到大街上向邯鄲人學起走路來了。
他先在街上觀察,目不轉睛地觀看邯鄲人怎樣走路。在他看來,邯鄲人走路的姿態的確好看。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走起路來,如花朵漫飛、如雲霞輕動、楊柳飄飄、如溪水潺潺……實在是妙不可言。
這個年輕人邊看邊總結著邯鄲人走路的特點。總結出特點之後,他便開始練習。但是看得多,學起來卻更難了,學老人也不像、學年輕人也學得不到位,學女人也不行,學小孩走路更不像。苦惱於此,他想出了其他辦法:換一個角度再觀察。
終於,他尋覓到了“最佳地點”——一座小橋的下麵。邯鄲人在橋上走,他在橋下看。這樣,壽陵青年便認認真真的久久地望著橋上。
過一段時間他覺得他的目的達到了。認為自己看清了邯鄲人走路姿態的全部。於是,他再次來到小橋上,效仿著走在身邊的邯鄲人,從橋這頭走到橋那頭,來來回回好幾次,學得還是不像。
經過仔細思考,這名年輕人覺得是固有的壽陵人走路的步法在幹擾他學步。於是,他決定徹底廢掉自己原來的步法。
為此,他假設自己從來不會走路,撲通一聲,故意跌臥在地上。然後,他又慢慢爬起來,再次模仿著邯鄲人的走路,邯鄲人每一步邁出多遠,他也邁出多遠……
如此這般,早起晚睡,他一連學了好幾個月。他不但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而且把自己原來的步法也忘得一幹二淨了。
後來,他不得不返回壽陵。這時候的他已經忘記了原來怎麼走路的,隻能爬著壽陵了。
他爬著涉水……他爬著越山……
簡 評
學習不能生硬模仿, 故事好笑之餘,總有更深層的意思告訴我們更多人生常識。學步和求知一樣,不要總覺得別人的好,模仿可以,但是模仿之後總要有自己的創新。不能為模仿而丟失自己原本的本性、特色。求取知識的過程中也會有很多困難和阻礙,這壽陵人學習的這股勁頭倒是值得肯定,可惜方法不對。學習不能生硬模仿,融會貫通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