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是齊國的大將,謀略過人。因與齊國鄒忌不合。田忌決定離開齊國,於是就投奔了楚國。

田忌到楚國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楚王那裏。楚王一聽大喜過望。吩咐手下人接待,自己又親自駕車去郊外迎接。見到田忌後,楚王表示了歡迎,便對田忌說:“先生,我一直耳聞你的大名。齊楚兩國可以說是勢均力敵的大國,並且彼此一直虎視眈眈,似有互相吞並之意,我一直為此事焦慮,依您之見,我該如何對付齊國呢?”田忌早知道楚王會問這個問題,便胸有成竹地說:“大王,假如兩國交戰,齊國派申孺領兵前來攻打楚國,這不要緊,楚國隻需派一員上將軍率領五萬人去迎敵就足可以把申孺殺掉凱旋。假如齊國是派田居前來進攻楚國,那麼,您就需要出動二十萬人,派一員上將軍率領著前去迎戰。這樣可能雙方會打成平局。”說到這兒,田忌看了看楚王,見楚王聽得認真,便急忙問道:“什麼時候需要要出更多的兵力呢?”田忌說:“如果齊國派眄子前來,那就很麻煩,您必須調動全部軍隊,而且您必須親自統帥。我也要一同前往,隨時參謀,另外,還得任命相國和上將軍擔任左右司馬來協助,即使這樣,您也是僅能保住性命罷了。”

後來,齊國果然先派申孺來攻打楚國。楚王依田忌之計,派出五萬精兵由一員上將軍率領,雙方交戰不久,楚軍大獲全勝,並拎回了申孺的首級。這一仗,使齊王十分惱怒,他孤注一擲,派出最傑出的將領眄子領兵,向楚國發起進攻。楚王依照田忌的建議立刻調動了全國的軍隊,親自擔任統帥,並請田忌隨軍及時給他出主意,還任命相國和上將軍擔任左右司馬。另有九乘戰車專門保衛自己。就這樣,還是沒有抵擋住齊軍的猛烈攻勢,楚軍失敗了,被迫撤軍。

這兩場戰鬥同田忌預見的一模一樣。戰爭結束後,楚王立即來到田忌的住處,他恭恭敬敬地將自己的衣領掩嚴,再拉齊衣袖,對田忌說:“先生怎麼會有這麼英明的預見呢?”田忌笑了,說:“並不是我田忌如何英明,因為我對齊國的那些將領太了解了。就說申孺吧,他之所以隻能率軍五萬,是因為他嫉賢妒能,又鄙視才能比他低的人。因此,部將都不聽他調遣,他隻能落個單槍匹馬的結果,打仗當然隻會敗而不會贏。再說田居,他雖然能尊重有才能的人,但瞧不起比他能力低的人,但是軍隊中才能大的人畢竟是有限的,而大部分將領都避開他,所以,出二十萬軍隊,可以與他打個平手。而眄子與他倆不同,他既尊敬、提拔、重用和信任有才能的人也不歧視才能低的人,對才能低的人還會保護和使用。在他手下,這兩類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作用。部隊上下團結一致,士氣高昂,戰鬥力也強。所以,同這樣的將領打仗,就不能掉以輕心,就是您親自率軍,能保全性命,也是萬幸了。”田忌的一番話,說得楚王連連點頭。

簡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敵方有透徹的了解,才能指揮得當,處於主動地位。田忌能幫楚王製定正確的作戰方針,就在於他熟知情況,對齊國了如指掌。認識全麵,處理問題才能全麵。識人是要觀察人做事的風格,從觀察中總結經驗,準備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