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趣味數學故事1(2 / 3)

“老師,這數是23。華羅庚馬上站起來回答。

老師驚奇地問:“你知道韓信點兵嗎?”

“不知道。”華羅庚老實回答。

老師給大家解釋說:“這是我國古代數學的一個問題,外國教科書上把它命名為‘中國剩餘定理’也叫‘孫子定理’。”同學們一個個聽得入了神,老師講完後,又把目光落在華羅庚的身上。

“華羅庚,你能跟大家講講,你是怎樣算出來的嗎?”

“一個數,3除餘2,7除餘2,那一定是21加2,21加2就等於23,剛好5除餘3。”

聽了華羅庚的解釋,老師點了點頭,用讚許的目光看著他。

“不錯,分析得有道理,大家聽懂了嗎?”同學們都點頭。

下課了,大家議論紛紛,“想不到羅庚還破了難題。”

“看他平時成績也不怎麼樣嗎!”

華羅庚沉默不語,隻有他自己知道,為了學好每門功課,他會忘記吃飯、睡覺,那是付出了辛勤勞動的結果。

從風水書上認字的蘇步青

蘇步青,生於1902年,浙江平陽人,著名數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在浙江大學、複旦大學任職,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專著7部。

1902年9月23日,在浙江平陽臥牛山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誕生了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蘇步青。

精通文墨的父親,借助“平步青雲”這個成語,給兒子取了個含義深刻的名字,這其中飽含了父親對兒子前途的希望。

父親是風水先生,每天總要讀一點書,這激發了童年蘇步青認字的興趣。

不知多少個日日夜夜,在一盞菜油燈下,父子倆一個背誦陰陽八卦,一個好奇地認書上的字。

父親嘴裏念念有詞,兒子卻把興趣放在字上,從來對書上的內容不感興趣。他常常蘸著水,在桌上寫著風水書上的山、田、土、水等字,邊寫邊認。

他一字不落地往下記,不認識的立刻問父親。父親對兒子則是有問必答,從不嫌煩。

冬去春來,歲月輪回,不知不覺中,一本風水書被這個孩子讀完了。他的識字數量也達到了足可以粗讀一般書籍的程度。

蘇步青見字就問、認識了就寫的行為引起了父親的注意,他意識到兒子是個讀書的材料,於是,就把蘇步青送到他伯父的私塾館念書。

父親因家中貧窮,交不起學費,就請求讓蘇步青免費來跟伯父讀書。伯父同意了,條件是蘇步青要替他燒飯。

就這樣,7歲的蘇步青進了伯父的私塾館。在伯父的嚴格管束下,蘇步青認識了不少字。

後來,伯父家也撐不下去了,便外出謀生,蘇步青也因此回家當起了放牛娃。

蘇步青整日和小朋友們在牛背上玩鬧,引起了父母的不安。他們既擔心兒子不知深淺地打鬧會造成意外受傷,更擔心長此下去,孩子必定會成為一個不思進取的農民。

望子成龍的父親決定節衣縮食,送兒子繼續讀書。

此時,蘇步青已經到念高小的年齡。高等小學隻有縣城才有,於是他們橫下一條心,把兒子送到離家很遠的高等小學上學。

當父母把這個決定告訴蘇步青時,他高興得跳了起來。

來縣城上高小的學生,多數是有錢人家的孩子。蘇步青一進教室,就成了富家子弟嘲笑的對象。

他們嫌蘇步青的蚊帳破舊,說他不配住在這裏,給宿舍丟臉,要求蘇步青搬離宿舍。

蘇步青據理力爭,說這是學校讓他住的。

最後,他們與管樓的先生串通起來,把蘇步青趕出了學生宿舍。受盡屈辱的蘇步青無處可去,隻好在二樓的樓梯口搭起了臨時床鋪,掛上那頂破舊的蚊帳,兒時的蘇步青就這樣含淚孤獨地睡去了。

不久,學校來了一位新老師。他把地理課講得生動有趣,一下子把孩子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地理上來。特別是蘇步青,對地理入了迷。

地理老師看到蘇步青聰明,記憶力好,就很關心他,還給蘇步青講牛頓的故事來激勵他。

蘇步青從牛頓的故事中悟出了這樣的道理:隻要有骨氣,肯學習,就一定能獲得好成績。

小學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浙江省第十中學。當時第十中學是浙江東南部的最高學府,也是全省重點中學之一。

讀中學三年級時,當時的校長兼任幾何課的教學,他為學生們出了一道題:證明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於不相鄰的兩個內角之和。

絕大多數學生僅用一種方法證明,個別學生用兩種或三種方法,而蘇步青卻用了24種方法進行了合理的證明。

功夫不負有心人,1919年,僅17歲的蘇步青隻身一人赴日本留學。隨後,經過十幾年的刻苦奮鬥,1931年,他如願獲得了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這個鄉村走出來的孩子蘇步青,通過一係列的數學創造,為祖國獲得了巨大的榮譽,也為數學的發展和中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世界上也有一定聲望。

童年惶恐的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出生,福建福州人,我國著名數學家。1973年發表關於(1+2)簡化證明論文。這篇論文轟動了世界數學界,離數學皇冠“哥德巴赫猜想”僅一步之遙。

20世紀30年代初期,國民黨的大權被蔣介石竊取,全國上下邪惡勢力放肆囂張,惡霸地主、土匪一個個逍遙放蕩,吃喝玩樂。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衣不遮體、忍饑挨餓的過日子。

1933年5月22日,陳景潤就出生在同樣災難深重的福建省福州市的閩侯鎮,他的父親陳元俊是一個郵電局的小職員,父親想讓兒子過得比自己好一些,於是為兒子取名景潤。

陳元俊又添了兒子,他的同事們都圍著他賀喜,而他卻隻有滿腹惆悵。

小景潤在饑餓中一天天長大了,5歲時的陳景潤已懂事了,父親也由郵電局的小職員升為一個郵電分局的局長,全家搬遷到三明市居住。可是,由於家裏又增添了幾個孩子,所以還是吃了上頓缺下頓。

平時,媽媽害怕陳景潤在外出事,很少讓他到外麵去玩。有一天,外麵的猴戲耍得熱鬧極了,小景潤忍不住鬧著出去看。

“媽媽,我想去看一下猴戲,好嗎?”小景潤央求道。

媽媽看著小景潤企盼的眼神,有些無奈和擔心,便說:“外麵太亂,會出事的。”可小景潤一再纏著媽媽,媽媽隻好同意。

不一會兒,小景潤就哭著回來說:“媽媽,我怕,外麵警察在抓人!”

媽媽緊緊摟住被嚇得渾身發抖的兒子,眼淚盈滿眼眶。

陳景潤在這種令人心驚膽戰、惶恐動蕩的年月裏度過了他的童年。他的那種沉靜、孤僻的性格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形成的。

轉眼,陳景潤已經7歲了,到了上學的年齡,父母給他找了一所離家近的小學,送他去讀書。

在所有的學科中,他對數學特別喜歡。隻要遨遊在代數、幾何、三角的解題過程中,他就能夠忘卻所有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

陳景潤平時少言寡語,但非常勤學好問。為了深入探求知識,他主動向老師請教問題或借閱參考書。

為了不影響老師的正常工作時間,他總利用下課老師散步或放學的路上,跟老師一邊走,一邊請教數學問題。

他自己說:“隻要是談論數學,我就滔滔不絕,不再沉默寡言了。”

一個初春的中午,最後一節課的下課鈴響了,學生們擁擠著走出教室,回家吃飯。陳景潤不緊不慢,走在最後。

他從書包裏拿出來一本剛從老師那兒借來的教學書,邊走邊看。

他眼睛緊盯在書本上,一會兒也舍不得離開,書上的內容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地閃現,別的什麼也顧不上想了。他那神態,就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到麵包上,大口大口地吞吃著。

他隻顧專心致誌地看著書,有意識地沿著那熟悉的道路往家走,腳底下慢慢偏離了方向,不知不覺朝著路邊的小樹走去。隻聽“哎喲”一聲,他撞到了樹上。

陳景潤推推眼鏡,看都沒看對方是誰,便連說了好幾聲“對不起”。

可是,對方卻沒有動靜。他以為人家被撞疼了,生了氣,抬頭仔細一看,原來是棵樹。

“哎,怎麼走到這裏來了。”他自言自語地說道。然後,他又捧著書本往前走去。

這一幕,被幾個班裏的調皮鬼看在了眼裏。從此,陳景潤又多了一則惹人取笑的笑料。

抗日戰爭爆發初期,陳景潤剛剛升入初中,江蘇省一所大學也從淪陷區遷到這偏僻的山區來了,大學的教授和講師也來初中教課。其中有一位數學老師,使陳景潤的人生之路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這位老師就是曾經任清華大學航空係主任的沈元老師,由於抗戰爆發,逃難到福建,靠教書養家糊口。

新中國成立後,他就任北京航空學院院長,中國航空學會的理事長。就是這位空界的泰鬥,以他淵博精深的知識、誨人不倦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陳景潤。

有一次,沈元老師向學生講了個數學難題,叫“哥德巴赫猜想”,教室裏像開了鍋的水,學生們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