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軍事謎團1(1 / 3)

第三章軍事謎團1

炎黃古戰場在哪裏

黃帝和炎帝“阪泉之戰”古戰場究竟在何處?這個史學界長期懸而未決的課題,經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專家和延慶縣曆史研究所工作者多方考證認定:炎黃“阪泉之戰”古戰場就在著名古跡八達嶺下延慶縣的張山營鎮上阪泉村、下阪泉村一帶。

炎黃二帝所處時代,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後期,他們開創了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炎黃是我們共同的祖先,中華民族稱“炎黃子孫”概源於此。

1992年6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魏開肇、尹鈞科會同北京史學研究會會長曹子西組成專家小組,先後查閱了《左傳》、《史記》等10種史籍文獻,多方論證分析認定:當今延慶縣上、下阪泉村一帶就是炎黃“阪泉之戰”古戰場。

為弘揚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紀念炎黃二帝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所作的偉大貢獻,北京延慶縣有關部門已決定在上、下阪泉一帶樹碑,建炎黃紀念館。屆時,這裏將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好去處。

孫臏是怎樣減灶滅龐涓的

公元前342年,魏國以強欺弱,妄圖稱霸,發兵攻打韓國。當時,韓國是個弱小國家,敵不過實力雄厚的魏國,隻得向齊國求救。

齊宣王聽了韓國的求救後,便立即派大將軍田忌、孫臏兩人率領大軍去救韓國。足智多謀的軍事家孫臏想出一條妙計,他率領的大軍,沒有去韓國助戰,而是直接攻打魏國。

魏國攻打韓國的軍隊,由大將龐涓帶領,已打進韓國,龐涓立足未穩,就接到國王的急令,要他立即帶兵回國,抵抗田忌和孫臏。龐涓便迅速調轉頭,又日夜兼程趕回魏國。

龐涓趕回後,偵察了一下齊軍的軍情,發現齊軍已在魏國邊境上安營紮寨,占了很大一片土地,到處是齊軍的做飯爐灶,一數之下,足夠10萬士兵吃飯,龐涓嚇得直打哆嗦,不敢輕舉妄動。

孫臏得知龐涓率領的人馬從韓國趕回,又刺探過齊軍的軍情,便故意後退。第二天,龐涓帶領大軍趕到齊軍紮營的地方,數了數爐灶,隻能供50000人馬吃飯了。

第三天,齊軍又後退,龐涓再追趕,他們追到齊軍紮營的地方,仔細數了數爐灶,隻可供30000人馬吃飯了。龐涓這才鬆了口氣,十分欣喜地說:“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如鼠,不敢與我交戰。我10萬魏軍才趕回3天,齊軍倒逃跑大半。”

龐涓麻痹輕敵,隻帶領一支精兵,連夜追擊齊軍。一直追到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時,天色漸漸黑下來了。孫臏根據龐涓的追趕速度,判定魏軍在天黑之後進入馬陵。於是,將弓弩手數萬人埋伏在馬陵道兩旁,隨時殲滅魏軍。

龐涓的軍隊追到馬陵道上,忽然,前麵士兵報告說:“大將軍,前麵山道都給樹幹擋住了?”

龐涓上前一看,果然路兩旁的大樹全砍倒了,橫七豎八地堆在路上,路邊隻留下一棵大樹沒有砍,不過樹皮已剝光,上麵隱約寫著一行字,龐涓連忙叫兵士點火,趁著火光,隻見那白白的樹幹上寫的是:“龐涓死於此樹下。”

龐涓大吃一驚,知道上了當,連忙下令撤退,這時,齊軍一齊向魏軍放箭,一時間萬箭齊射,殺聲震天,魏軍被全部殲滅。

原來,這是孫臏設下的巧計,他故意使龐涓麻痹輕敵,引誘魏軍追趕,又設下埋伏圈,隻待大樹下火光一亮,就開始反擊。龐涓走投無路,拔出劍來自刎了。

齊王田橫和500士兵為什麼自殺

楚漢相爭之後,漢王劉邦率領大軍滅掉楚,統一了中原,建立了漢朝,做了開國皇帝。接著,劉邦又派大將軍韓信去攻打齊國,齊王田橫勢力單薄,寡不敵眾,經不起韓信大軍的進攻,便被打得落花流水,田橫帶上500多名殘兵敗將逃到東海邊的一個海島上。

田橫帶著500多士兵駐紮在海島上,可是,劉邦總覺得這500多士兵是個隱患,不除掉這個隱患總是放不下心來。

一天,劉邦派人給田橫送去一封信,信中說:“倘若田橫帶500多士兵回到漢朝來,可以封田橫為王,如果不聽勸告,馬上就派兵攻打。”

田橫愛兵如子,他不忍心這500多個士兵再遭無辜,就帶上兩名隨從朝洛陽趕去,去求見劉邦。

一路上,田橫坐在馬車上思緒萬千,氣憤難平,離洛陽城不遠了,田橫突然改變了主意,停住了馬車,對兩名隨從說:“劉邦原是個漢王,我田橫是個齊王,我們倆平起平坐,而今他奪得了天下,勸我去投降,這不是件恥辱的事嗎?”

說完,拔出寶劍來就自殺了。兩個隨從見齊王死了,痛哭不已,接著也自殺了。

劉邦聽到田橫自殺的消息後,也難過了一陣,為田橫舉行了葬禮,還建了一座“齊王墓”。接著,劉邦又派大臣去海島,將田橫的部下全部召回,準備封官的封官,重用的重用,一切都妥善安排。

島上的士兵得到齊王田橫死去的消息,一個個抱頭痛哭,悲痛欲絕,對劉邦更加憤恨。經過共同商量,500多名士兵每人身邊隻帶上一把寶劍便登上岸,朝洛陽開去。

500多士兵一到洛陽,就立即來到齊王墓前,用最隆重的齊國儀式祭奠了國王田橫。接著,全體士兵唱起淒涼悲愴的哀歌,他們誰也不願做亡國奴,誰也不願為漢朝效勞,一個個拔出寶劍來自殺了,以死來表達對齊國和國王的無限忠義之情。

施琅是如何收複台灣的

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一舉驅逐了荷蘭殖民主義者,收複了台灣,被封為延平郡王。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繼任。

此時,清朝的統治日趨鞏固,全國統一已是人心所向,同時,鄭經集團日益腐化,並勾結荷蘭殖民主義者,妄圖脫離祖國。1681年,鄭經病死,次子鄭克爽繼任延平郡王,台灣處於“人人思危”、“眾皆離心”的局麵。

鑒於這種形勢,康熙皇帝啟用愛國將領施琅再次擔任福建水師提督,授予他收複台灣的全權,施琅抱定收複台灣的決心,製訂了“先取澎湖,又扼其喉”的進軍戰略,於1683年6月4日,率領水師20000餘人,大小戰艦300餘艘,直取澎湖。

在激烈的海戰中,施琅身先士卒,奮勇衝殺,在右眼被銃擊傷後,“以帕浸血”,“督戰益力”。在他的帶動下,清軍將士舍生忘死,一舉攻克澎湖諸島,首戰告捷。

康熙得知喜訊後,當即頒布諭旨,隻要鄭克爽集團回歸,朝廷既往不咎,並從優敘錄,加官晉爵,施琅堅決貫徹康熙旨意,表示隻要鄭克爽等回歸,一定“當即赦之”。鄭克爽和湯錫範等台灣決策人考慮再三,認為施琅確有誠意,並感於康熙皇帝“諭旨之懇切”,終於作出了曆史性的決定,“請求納附”。

1683年8月13日,施琅赴台灣進行接管工作。他首先到鄭成功廟中致祭,接著又發布了《諭台灣以安民生示》和《嚴禁犒師示》,製訂了一係列安民措施,受到台灣人民的熱烈歡迎和擁戴。

爾後,施琅不食前言,妥善安置了鄭氏政權的全部人員,讓他們各得其所,心悅誠服,至此,寶島台灣在一度分離之後,再一次回到祖國懷抱。

我軍曆史上為什麼沒有紅三方麵軍

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已發展到10萬人,5月下旬,黨中央在上海召開蘇區代表會議,6月初,又召開軍委擴大會議,會上討論了紅軍的編製問題。

當時,中央軍委準備將活動在贛南、閩西、湘鄂西、湘鄂贛、鄂豫皖等5個革命根據地的紅軍,分別編為紅一至紅四共4個軍團。然後再擴編為4個方麵軍。當時,彭德懷同誌任紅三軍團軍團長。

可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紅三軍團沒有單獨擴編,而是和紅一軍團在瀏陽永和會合,擴編成為紅一方麵軍,毛澤東同誌任總政委,朱德同誌任總司令,彭德懷同誌任副總司令。

因為一方麵紅三軍團的主體(紅五軍)與紅一軍團主體(紅四軍)早在1928年12月和1929年4月曾有過兩次會師,搞過合編;另一方麵因為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曾經提議將紅三軍團編入紅一軍團建製之內。

1933年秋,中央軍委曾計劃把新成立的七、八、九、十等4個軍團合編為紅三方麵軍,後來由於一部分紅軍組成了“北上抗日先遣隊”,一部分紅軍跟紅一方麵軍參加長征,合編的計劃便沒有能實現,所以沒有紅三方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