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國曆史故事1
盤古開天地
在很久很久以前,整個宇宙並不像現在這樣明朗清晰,而是混混沌沌的像個大雞蛋。這個“雞蛋”存在了好多年,裏麵孕育了一個偉大而神奇的生命——智慧、能力超過天地的盤古。隨著時間的推移,盤古漸漸地長大了。他越來越不喜歡麵前這個黑暗混沌的世界,於是他找來先天金石之精——斧和鑿。他左手持鑿,右手操斧,用盡全身力氣,將這一團混沌之氣一分為二,徹底劈開。輕的氣向上飄浮,就成了天;重的氣向下沉去,就成了地,於是從此便有了天地之分。盤古還擔心有一天天地會合在一起,他就用手托著藍天,腳踏大地,將天地支撐起來。
後來,天每升高一丈,盤古也增高一丈,這樣過了大約1.8萬年,天已經升得非常高,地也變得特別厚了,可是開天辟地的盤古卻累倒了,再也沒有起來。
盤古臨死的時候,身體的各個部分分別化作天地萬物——日月風雲、山川湖海、良田沃土、礦藏寶物,等等。一個美好的世界從此誕生了。
這就是盤古開天地的神話。
女媧造人
女媧是一位蛇身人首的神女,是一位化育萬物的神。
盤古開天辟地之後,盡管大地上已經有了山川草木,有了鳥獸蟲魚,便仍然顯得死氣沉沉的,因為大地上沒有人類。一天,女媧行走在荒寂的大地上,心中感到非常孤獨,她覺得應該給天地之間增添些更有生氣的東西。
女媧想了想,便來到一個水塘邊蹲下身子,在塘邊掘出一些黃泥,用塘水和好,仿照水中自己的影子,用揉好的泥團捏出了一個黃泥人。她剛把小泥人放在地上,那小東西竟活了,歡天喜地跳著。女媧便叫他是“人”。
人的身體雖然很小,但因為是女媧神親手造的,所以,他與飛鳥、走獸都不同。他集天地之精華,是萬物的靈長,有管理大地的氣概。女媧看到人活了,對她自己的創造非常滿意,便更加努力地工作起來。她打水、和泥,又有許許多多的小泥人在她的手中誕生了。他們一落地就圍著女媧歡呼、跳躍,然後或單獨或成群地離去了。
看到那些離去的人們,女媧的心中充滿了驚訝和安慰。她繼續著自己的工作,於是隨時都有活生生的人從她的手中來到地上,隨時聽到周圍人們的笑聲,她再也不感到寂寞和孤獨了,因為宇宙間已經有了她創造的兒女。
她想讓這些機靈的小生靈布滿大地,但大地畢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還是遠遠地沒能達到自己的願望。已經十分疲勞的女媧於是想出了一種辦法:她找到一根繩子,把它放到水塘中,然後把水塘攪混,使繩子沾滿了泥,她拉出繩子用力一甩,泥點落到地上,變成了一群群的小人兒。女媧高興極了,她不停地甩著繩子,不久,大地上便布滿了人類的蹤跡。
大地上有了人類,女媧神的工作似乎就可以停止了。但她又有了新的考慮:怎樣才能使人很好地生存下去呢?人總是會死亡的,死去一批,再造一批,那就太麻煩了。於是,女媧神就把男人和女人配成對,叫他們自己去繁殖後代,擔負養育後代的責任。人類就這樣繁殖綿延下來,而且一天天地增加著。
女媧因為替人類建立了婚姻製度,使男人和女人成雙成對,於是她便成了人類最早的媒人,所以後世的人們便把她奉為神媒,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婚姻之神。
為了祭祀她,人們在郊野修建了廟宇,築起了神壇,每年到了農曆的二月,就在神廟附近舉行盛會和非常隆重的典禮。這時,男女青年們都聚攏到這裏,他們歡歌跳舞,隻要雙方都玩得情投意合,就可以結婚。
他們以星月交輝的天空作帳子,把綠草如茵的大地做床榻,所以人們常常稱美滿的婚姻為“天作之合”。因為女媧是神,她代表天,她的規定自然也就是天意了。
大禹治水
在我國上古時期,黃河經常發洪水,給人民造成很大的災難。堯在位時,讓鯀治水,鯀采取的方法是用石塊和泥土築壩來堵水,但壩越築越高,最終被凶猛的洪水衝垮,治水總是失敗。
這時舜來巡視治水情況,見災情非但沒有減反而更厲害了,就免了鯀的職,任命他兒子禹來治水。
禹接受任務後,總結了父親治水失敗的經驗教訓。他拋棄了傳統的築堤堵水的治水方法,改用疏通河道、排除積水的治水方法,讓洪水隨著地形的高低,順著河道,流向大海。
禹全心全意地撲在治水上,在結婚的第四天,就趕到了工地上,和民工們一起幹活兒。禹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他也沒有回家。禹和民工一樣,穿布衣,吃粗糧,手拿工具,赤著雙腳,起早貪黑,拚命勞動。禹治水13年,3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顧得上進門看望家人。禹帶領百姓一邊治理河道,一邊發展生產,得到大家的擁護和愛戴,被尊稱為“大禹”。
舜為了表彰禹的功績,封給他官職和土地,還決定把帝位禪讓給禹。舜逝世後,禹正式繼承了帝位,並自封國號為夏,禹又收集各地的銅,讓工匠鑄成九尊寶鼎,象征九州大同,天下一尊。
禹逝世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帝位,自稱夏王。從此,夏王的皇位隻傳給兒子或弟弟。夏朝從禹開始,共傳了14代、17個王。400多年後,被商湯所滅。
武王伐紂
商紂王是商代的最後一位君王,他昏庸無道,引起許多歸順他的小國的不滿,於是其他小國便一起投靠了西歧的周文王。
周文王非常痛恨紂王,他四處尋訪能人,做消滅商紂王的準備。後來他找到薑子牙,薑子牙在山中學藝直到72歲才出山。文王在薑子牙的輔佐下,生產、軍事都得到了發展,而此時紂王依舊寵信奸臣,殘害忠良,弄得很多大臣和王公貴族也背叛他,投奔周文王去了。
此時,文王病死,他兒子武王為繼承父誌,在文王死後的第四年,率兵攻打紂王,紂王倉促之間,把奴隸和俘虜組織起來,拉上戰場,兩軍在牧野相遇,紂王大敗。回城後,自焚而死,商朝從此滅亡,周朝建立了。
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
商朝末年,河北盧龍的南邊一帶為孤竹國。孤竹國國君一共生了3個兒子,大兒子叫伯夷,三兒子叫叔齊。
叔齊從小聰明好學,才智聰穎,孤竹國君特別喜歡他,一直想立他為太子。當孤竹國國君年老病重的時候,大兒子伯夷不願兄弟之間爭奪王位,便借口為父親上山挖草藥,離開了王宮,再也沒回來。孤竹國國君死了,伯夷也沒回來。這時,兩個弟弟才知道哥哥是有意外出,成全父親的旨意,將王位讓給叔齊。可是,叔齊見哥哥如此義氣,心裏非常不安,趁王宮裏的人都沒注意時,也逃出去了,所以孤竹國的王位隻好由老二來繼承了。
叔齊逃出了王宮,他四下打聽伯夷的下落,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在深山隱蔽處找到了伯夷,並勸說伯夷回去繼承王位,可是伯夷始終不肯,反過來勸叔齊回去。叔齊無奈,隻得對伯夷說:“咱倆出走已多日了,現在老二一定當上了國君,我們還是都不要回去吧,免得讓二哥為難。”於是,兄弟二人一商量,決定投奔周國的伯昌(周文王)。
伯夷、叔齊拜見了周文王,周文王見是孤竹國公子來了,熱情地招待了他倆,從此,兄弟二人便在周國安下身來。
不久,周文王死了,兒子周武王想稱霸,決定出兵攻打紂王和其他國家,伯夷、叔齊懷念二哥統治下的孤竹國,不顧一切加以勸阻,並攔住攻打商紂王的軍馬,大罵周武王不仁不義。可是,周武王仍然決意滅商,並殺死紂王,並吞了其他諸國,建立了周朝。
伯夷、叔齊再也不想在周武王身邊待下去了,老家孤竹國也被滅了。兄弟二人無家可歸,隻得到處流浪,最後來到人煙稀少、樹木叢生的首陽山,在一處山洞裏隱居下來,兄弟二人忠貞不屈,寧願挨餓,也不吃周朝國土上長出的五穀,整天上山挖野菜,摘野果來充饑。
深山老林的生活,加之沒有飯吃,伯夷、叔齊餓得骨瘦如柴,披頭散發。許多年過去了,兄弟二人都成了老頭子。當地有幾戶老百姓經常看到伯夷、叔齊不食五穀,隻吃野菜,便不忍心,送來糧食,可是,兄弟二人寧願餓死,也不食周粟。當時,一位農夫對他們說:“你們就吃了吧,你們不吃這周國國土上長出的糧食,吃的野菜不也是周國國土上長出來的嗎?”
伯夷、叔齊聽了農夫的話,覺得言之有理,心裏更加深了對周朝的憤恨,後來連野菜也不吃了,以示對周朝和周武王的不滿與反抗。
幾天後,村民們來到山洞,發現伯夷、叔齊這兩個骨瘦如柴的老人死在了山洞裏。
孔子周遊列國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學者,也是儒家學派的開創人。
孔子的先世本是宋國貴族,在宋國的內亂中,孔氏受到迫害,孔子的曾祖孔防叔逃至魯國。至孔子之父叔梁紇做了魯國陬邑大夫,孔子就生於此。據說他小時候很愛學禮節,愛讀書,時常模仿大人們祭天祭祖的禮儀。孔子17歲時母親去世,他把母親同父親合葬在一起。從此,他更加發奮讀書。沒過幾年,他的才學便遠近聞名。
他在外蕩遊14年,先後到過衛、曹、宋、鄭、陳、蔡、楚等國,受到各國國君的冷遇,屢次碰壁,曆盡坎坷,始終沒有人重視他的主張,沒人重用他。他最後還是回到了魯國,時年68歲。從此,他把時間和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生上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