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國曆史故事1(2 / 3)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複禮”,但他絕不主張簡單地恢複周禮,而主張采擇各代製度之長。一次,弟子顏淵問他如何治國,孔子說,用夏代的曆法、殷代的車子、周人的禮帽、虞舜的音樂。由於他對西周文化的推崇,使他在政治上表現出保守傾向。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有不少避世的隱者勸諭他遁世歸隱,孔子慨歎道:“人是不可與鳥獸為群的,如果不與人群為伍那怎麼能行呢?假若天下太平,我就不會這樣參與改變社會了。”

孔子的一生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但這卻促成了他在整理古代文獻和教育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孔子一生學無常師,先後向多人求學,所以學問淵博,並首開私人聚徒講學之風。他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廣收學生,據說他門下弟子3000人,賢人72名,最著名的學生有顏淵、曾晳、子路等。他在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上,有很多地方可供後世借鑒,如注意因材施教、采取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等。還有“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類的論述,至今仍有一定意義。

他還整理了《易》《禮》《樂》《詩經》《尚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撰寫的《春秋》進行刪訂,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曆史著作,記載著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間發生的大事。《尚書》是我國一部上古曆史文獻的彙編。《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西周、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其中有不少民間歌謠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它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現存《論語》一書,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談話的記錄,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思想。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後,他的弟子繼續傳播他的學說,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自漢武帝以後,儒家學說成為中國2000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孔子也因此被後人稱為“聖人”。

孔子拜師

春秋時候,魯國有個叫項橐的小孩,他非常聰明,人稱之為“聖童”。

項橐7歲那年,聽說孔子來到山西遊說,心想:人們都稱孔子為“聖人”,我倒要去見識見識。於是,項橐約了幾個小孩,來到娘子關前的大路上,大家七手八腳,揀來石塊,在路上壘起一座小城。

這天,孔子一行乘坐的馬車從這裏經過,見一群小孩擋住了去路,便下車說:“小頑童,你們在路中戲耍,擋了我的去路了。”項橐見了孔子,裝出不高興的樣子說:“你這般年紀,怎不明白事理。”孔子見項橐這小孩年紀小小,說出話來不分輕重,生氣地說道:“你小小年紀,出言不慎,必定沒受過教養!”項橐一聽火了,用手指了指石頭城說:“你想過路,沒看見這是什麼!”

孔子朝地上看了看,說道:“原來你們壘的是一座小城。”項橐兩手叉腰說道:“既然知道是一座小城,那你說說,世上是車讓城,還是城讓車。”

項橐一句話問得孔子張口結舌,半晌答不上話來。心想:這孩子的口才真是不得了,問道:“小孩,多大年紀啦?姓啥?叫啥?”“7歲,叫項橐。”孔子暗暗認輸,心想:這小子乳臭未幹卻如此通曉事理,我雖雲遊天下,博古通今,也有不及他之處。想罷他便上前一拱手:“項橐,從今以後我拜你為師!”說罷便繞“城”而去。

齊桓稱霸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君主,他為圖霸業,於公元前685年打敗魯國後任命管仲為宰相。由於當時齊國兵器短缺,管仲製定了用兵器可以贖罪的辦法,在管仲的治理下,齊國兵多甲足,成為擁有兵車八百輛的大國,並開始了對外擴張,爭奪霸主地位。

公元前680年,齊桓公起兵伐宋。隨後收服了鄭國、陳國。齊桓公解救燕國期間,一次在攻打孤竹(今河北盧龍西)的回兵途中,齊軍迷了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是能派上用場的。於是,齊軍放開老馬,讓士兵跟在後麵,果真走出迷途。

齊桓公在救邢、封衛、救燕的三次戰役中,不僅樹立了其霸主的威信,也協助中原地區諸侯抵禦了周邊戎狄的侵擾,威名赫赫。齊桓公揮師繼續前進,公元前655年,齊桓公先後在首丘(今河南睢縣東南)與諸國會盟,此時,鄭國又倒向楚國。隨後齊桓公和各諸候確立了周襄王的地位。從此,齊桓公更加得到周天子的支持。

公元前659年秋天,齊桓公與諸侯在葵丘(今河南考城東南)正式結盟。這次會盟,對於穩定中原各國的政治局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逆賊亂政

齊桓公到了晚年的時候,十分驕橫昏庸,連曾經為他平定天下、輔佐內政的寵臣管仲的話也聽不進去。這時,朝中有易牙、豎刁和開方三個大臣,利用齊桓公的昏庸,密謀策劃,妄圖篡權。

齊桓公晚年非常殘暴,他想嚐嚐人肉的滋味,易牙就將親生兒子殺了,煮熟後讓齊桓公吃。豎刁為了親近齊桓公和夫人,竟願閹割下身。開方原是衛國的公子,他背叛父母,投靠齊桓公為臣,15年也不回衛國看望父母。這樣,三人便騙取了齊桓公的寵信,得到重用,從而把持了朝政。

管仲是個正直的人,一貫忠於齊桓公,對易牙等三人的行為極為反感。一天,管仲對齊桓公說:“大王,自古以來,誰不疼愛親生的兒子。誰不愛護自己的身體?又有誰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今,易牙殺子,豎刁閹身,開方背叛雙親,這種事他們都幹了,將來還有什麼事情他們幹不出呢?這種人萬萬不能重用,不然會後患無窮的呀!”齊桓公不但聽不進管仲的勸說,反而反駁道:“易牙為了我,連親生兒子都殺了煮給我吃,對他們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齊桓公不聽管仲的好言規勸,仍舊重用易牙等3人。

不久,管仲死了,齊桓公又得了重病,易牙等3人便趁機在王後和太子之間策劃宮廷鬥爭,爭奪王位。齊桓公被易牙等人抓了起來,關在宮中,四周築起了高牆,與外界隔絕了音信和來往。當齊桓公快餓死的時候,才醒悟過來,他無限悔恨地說:“管仲真有遠見,要是當初聽了他的話,也不至於落得這步田地,而今我怎有臉在九泉之下去見管仲呢?”說完便一命嗚呼了。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後一個皇帝。幽王有一個愛姬名叫褒姒,長得非常漂亮,是個出了名的冷美人。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幽王竟然為了愛姬廢掉太子,立伯服為太子,同時還立褒姒為皇後,雖然如此,但卻從未有人見褒姒笑過。

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想了很多辦法,但都沒有成功,因此他很苦惱。後來,有一個奸臣獻計,把褒姒請上城頭,然後命人點燃烽火,同時讓士兵敲起戰鼓。在當時,烽火台是用來報警的,每當有蠻族來入侵時,各路諸侯國見到烽火台上冒起濃煙,就立即帶兵救駕。當濃煙冒起時,附近的各國諸侯以為是蠻族進攻王室,就急忙趕來救駕。那知趕到京城,卻看見幽王安然無恙,而且還站在城頭上談笑風生。各路諸侯都非常生氣,隻得悻悻而回。褒姒見諸侯們慌慌張張地趕來,又垂頭喪氣地回去的樣子,終於放聲大笑起來。這一笑使幽王看得如醉如癡,為了更多次的使褒姒能露出笑容,周幽王又連續多次點燃烽火,戲弄各路諸侯們來救駕。每一次,諸侯們都很生氣地回去了。

後來,蠻族真的來進攻京城了,周幽王趕忙命人燃起烽火報警,但諸侯們還以為是幽王在又一次戲弄他們,所以都沒有來救駕,最終幽王被蠻族殺死了。至此,西周也滅亡了,曆史開始進入了東周列國階段。

臥薪嚐膽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都地處南方,吳國不斷擴張,與越國不時有戰爭爆發。

公元前496年,吳王興兵伐越,但由於準備不充分,在戰爭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繼位後,牢記父仇,經過兩年的準備,於公元前494年再次興兵伐越。交戰中,越軍不敵,被困在會稽山,越王勾踐隻得向吳王求和。夫差此時得意洋洋不聽大臣勸告,答應了越王求和的請求。

勾踐回國後,發奮圖強,立誌複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而消磨了報仇的意誌,於是晚上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房中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並讓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失敗的恥辱了嗎?”以此來激勵自己的鬥誌。

同時,他還親自到田裏與農民們一起幹活,讓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做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了10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變弱為強了。

在這期間,勾踐對吳王表現得很恭敬,經常送禮物。夫差對此十分滿意,認為勾踐已心悅誠服了,這實際上是勾踐麻痹他的手段。

公元前481年,勾踐趁北上會盟之時,率兵攻打吳國,占領了吳國國都。吳王見狀急忙回來向越王求和,勾踐見時機不成熟就同意了求和的要求。

公元前478年,勾踐再次進兵,並在公元前473年滅了吳國,後來,越王勾踐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孫臏減灶滅龐涓

公元前342年,魏國以強欺弱,妄圖稱霸,發兵攻打韓國。當時,韓國是個弱小國家,敵不過實力雄厚的魏國,隻得向齊國求救。齊宣王聽了韓國的求救後,便立即派大將軍田忌、孫臏二人率領大軍去救韓國。足智多謀的軍事家孫臏想出一條妙計,他率領的大軍,沒有去韓國助戰,而是直接攻打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