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國曆史故事1(3 / 3)

魏國攻打韓國的軍隊,由大將龐涓帶領,已打進韓國,龐涓立足未穩,就接到國王的急令,要他立即帶兵回國,抵抗田忌和孫臏。龐涓便迅速調轉頭,又日夜兼程趕回魏國。

龐涓趕回後,偵察了一下齊軍的軍情,發現齊軍已在魏國邊境上安營紮寨,占了很大一片土地,到處是齊軍的做飯爐灶,一數之下,足夠10萬士兵吃飯,龐涓嚇得直打哆嗦,不敢輕舉妄動。

孫臏得知龐涓率領的人馬從韓國趕回,又刺探過齊軍的軍情,便故意後退。第二天,龐涓帶領大軍趕到齊軍紮營的地方,數了數爐灶,隻能供5萬人馬吃飯了。

第三天,齊軍又後退,龐涓再追趕,他們追到齊軍紮營的地方,仔細數了數爐灶,隻可供3萬人馬吃飯了。龐涓這才鬆了口氣,十分欣喜地說:“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如鼠,不敢與我交戰。我10萬魏軍才趕回三天,齊軍就逃跑了大半。”

龐涓麻痹輕敵,隻帶領一支精兵,連夜追擊齊軍。一直追到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時,天色漸漸黑下來了。

孫臏根據龐涓的追趕速度,判定魏軍在天黑之後進入馬陵。於是,將弓弩手數萬人埋伏在馬陵道兩旁,隨時殲滅魏軍。

龐涓的軍隊追到馬陵道上,忽然,前麵士兵報告說:“大將軍,前麵山道都給樹幹擋住了!”龐涓上前一看,果然路兩旁的大樹全被砍倒了,橫七豎八地堆在路上,路邊隻留下一棵大樹沒有砍,不過樹皮已被剝光,上麵隱約寫著一行字,龐涓連忙叫兵士點火,趁著火光,隻見那白白的樹幹上寫的是:“龐涓死於此樹下。”

龐涓大吃一驚,知道上了當,連忙下令撤退,這時,齊軍一齊向魏軍放箭,一時間萬箭齊射,殺聲震天,魏軍被全部殲滅。

原來,這是孫臏設下的巧計,他故意天天減灶來使龐涓麻痹輕敵,引誘魏軍追趕,又設下埋伏圈,隻待大樹下火光一亮,就開始反擊。龐涓走投無路,拔出劍來自刎了。

商鞅變法

戰國初年,周王室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了,主宰天下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這七國不斷地進行兼並戰爭,都想統一天下。如何加強實力呢?出路隻有一條,就是改革。當時各國紛紛進行改革,秦國也是其中之一。

地處西陲的秦國,因經濟、文化落後,百姓蒙昧,國力衰微,常遭魏國等中原大國的歧視和欺負。這種形勢逼得秦國不得不進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決心改變秦國的形象。當時有衛國人公孫鞅,欲展才學,他見到孝公的求賢令後,就投秦一試。公孫鞅見到秦孝公,闡述了自己的治國理論,認為秦國要想強盛,唯有變法圖新。孝公聞言大悅,與公孫鞅秉燭達旦三日。秦孝公變法決心既定,封公孫鞅為左庶長,統令變法事宜。

公孫鞅的變法措施很快獲得秦孝公的首肯,就要正式出台了。公孫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把新法當回事,就想出了一個主意,叫人在南門立了一根木樁,並告示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他十兩金子。”此言一出,觀者嘩然,因為扛這根木頭到北門去實在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大家議論紛紛,但就是沒人上前,都怕其中有詐。

看看圍觀者越來越多,公孫鞅又下令將賞金加到五十兩。話音剛落,一個紅臉漢子推開人群走到木頭跟前說:“我來試試,最多不過是白扛一趟唄。”說著,他一哈腰,一較勁,一下子將木頭扛到肩上,大步流星直向北門走去。左庶長公孫鞅連聲誇讚這漢子是個好百姓,並當眾兌現了賞金。

這件事一下子就在全城轟動開了,大家都說左庶長言而有信,對他下的命令一定要認真執行才是。

公元前356年,公孫鞅的變法令正式公布了。

新法一公布,就遭到了舊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因為他們的許多特權都被剝奪了。大臣甘龍、杜執公開與公孫鞅論戰,其他反對派也到處攻擊新法。公孫鞅麵對貴族們的挑戰毫不退縮,他命人把反對派統統抓起來,在渭水河邊一次就砍了700多顆人頭,血水把河水都染紅了。這樣一來,再也沒人敢公開跳出來反對新法了。

經過幾年的變法圖新,秦國的實力大為提高。老百姓男耕女織,糧食布帛漸漸多了,社會秩序也好得多,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升平局麵。秦國漸漸富強起來。

公元前350年,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公孫鞅又公布了第二次變法令。主要內容有:開阡陌,廢“井田”,獎勵墾荒。誰開墾的土地就歸誰所有,田地可以自由買賣;建立地方行政機構,把貴族封邑之外的土地、人口統編為31個大縣,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吏進行管理;為了便於向東發展,將國都從原來的雍城遷到渭河北麵的鹹陽。

新法還規定了賞罰嚴明,不管普通百姓,還是王公貴族,凡有違紀者,一律依法懲治。這第二次變法令的頒布,更加削弱了舊貴族的勢力,引起了他們更強烈的仇視。

舊貴族們懾於公孫鞅的強硬手法,不敢公開跳出來反對,就挑唆太子出麵。太子出麵反對變法,使已經升任大良造、統管秦國軍政大權的公孫鞅十分為難;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自然不能治他的罪,但若不予理睬,很可能使變法遭到失敗。

公孫鞅本奏秦孝公,道:“朝廷的法令必須上下共同遵守,如在上的人不遵守,下麵的百姓就會對朝廷失去信任,新法就不能貫徹始終。所以太子犯法,應與百姓同罪。”

在場的大臣們一聽,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支著耳朵聽公孫鞅說下去。但是,公孫鞅話題一轉:“太子的過錯,完全是他的兩位老師長期以來惡意教唆的結果。太子年幼,他的言行,應該由老師負責。所以,我請求大王允許將太子的兩位老師治罪。”

秦孝公看到太子脫了幹係,也就很痛快地答應了公孫鞅的請求,將太子的兩位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分別處以割鼻和刺字的刑法。這樣一來,其餘的大臣就更不敢批評新法了。

秦國地廣人稀,鄰近的“三晉”人多地少,公孫鞅就請秦孝公出了賞格,叫鄰國的農民到秦國來種地,給他們田地和住房。秦國人自己則主要用於服兵役,增強了秦軍的戰鬥力。公孫鞅還將秦國的度量衡作了統一規定,進一步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公元前340年,公孫鞅乘魏軍兵敗馬陵之機,親率大軍進攻魏國。秦軍先頭部隊一鼓作氣攻占了魏國的都城安邑,逼得魏國遷都議和。為了表彰公孫鞅的功績,秦孝公將商邑一帶的15座城池封給了他,稱他為商侯。故此,以後人們也管公孫鞅叫商鞅。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不過20來年的時間,秦國就從一個荒蠻之邦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周天子還特意派使臣去慰勞秦孝公,封他為“方伯”,承認了秦國的霸主地位。其他國家看到了秦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紛紛效仿,一時間,變法圖新之風大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不慎患了重病,他將商鞅叫到跟前說:“我的病怕是好不了了,最使我不放心是繼位的問題。太子年輕不懂事,難保不被別人利用。我思慮再三,唯有把王位傳給你才能確保秦國繼續強盛下去。你願意接受嗎?”

商鞅一聽國君思慮秦國的前途要“讓位”,怎敢答應,隻是勸阻國王要安心養病,不要胡思亂想。

不久,秦孝公不治而亡,其子秦惠文王即位。先前反對變法的人立即活躍起來,他們不斷向新君陳說變法的不是。秦惠文王當然也沒忘記商鞅當年給他定罪的事,他下令以“謀反”罪逮捕商鞅,並以“車裂”刑法處死了他。

商鞅雖然死了,但他的新法已在秦國民眾中紮下了根,再也無法改變了。他的變法為秦國的迅速崛起並最終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並六國

荊軻刺秦王失敗後,秦王大怒,立刻調兵遣將,討伐燕國。燕太子丹帶著兵馬和秦軍對抗,可是燕軍抵擋不住秦軍的凶猛攻勢,燕王、太子丹隻好領兵退守到了遼東。這時,有人對燕王說:“秦軍對燕軍窮追猛打,是想捉到燕太子,為秦王報仇。如果大王能夠交出太子丹,燕國就有救了!”燕王為了保全燕國,就派人斬了太子丹的頭獻給秦王,向秦國謝罪求和。可是,秦軍並沒有停止攻打燕國。幾年後,秦大將王翦的兒子王賁攻下了遼東,俘虜了燕王,燕國從此滅亡了。

王賁接著又攻占了趙國的最後一塊國土——代城,趙國也從此滅亡了。

秦王又派王賁帶兵10萬,攻打魏國。魏王急忙派使者向齊國討救兵,可是齊王拒絕了魏王的請求。齊王不敢得罪秦國,他認為隻要自己不和秦國對抗,秦國也不會來侵犯齊國。不久,王賁俘虜了魏王,滅了魏國。

戰國七雄已經被秦國滅了五個,到了這時候隻剩下齊國了。野心勃勃的秦國又怎麼會放過齊國呢?秦王派王賁率領幾十萬秦兵,猛攻齊國。齊王這才感自己的孤立無援,可是已經晚了。秦國一直攻到了齊國國都,齊王隻好投降了。

秦王嬴政用各個擊破的方法,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消滅了韓、楚、燕、趙、魏和齊六個國家,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王朝。嬴政取了古人認為最尊貴的泰皇中的“皇”和上古“帝”的位號,自稱為“皇帝”。他說:“朕為始皇帝。後代就以朕為始,稱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