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國曆史故事2(3 / 3)

漢武帝得到捷報,立刻派使者拿著大將軍印,送到軍營,宣布衛青為大將軍,連他的三個還沒有成年的兒子也封為侯。衛青推辭說:“我幾次打勝仗,都是部下將士的功勞。我那三個孩子還都是娃娃,什麼事都沒幹過。要是皇上封他們為侯,怎麼能夠勉勵戰士立功呢!”漢武帝經他一提醒,就封了衛青部下的七名將軍為侯。

第二年,匈奴又來進攻。漢武帝又派衛青率領六個將軍和大隊人馬去對付匈奴。衛青有一個外甥,叫霍去病,那時候才18歲,非常勇敢,又會騎馬射箭,這次也跟著衛青一道去打匈奴。

匈奴聽到漢軍大批人馬來進攻,立即往後逃走。衛青派四路人馬分頭去追趕匈奴部隊,一定要把匈奴主力打敗。衛青自己坐鎮大營,等候消息。到了晚上,四路兵馬都回來了,沒有找到匈奴主力,有的殺了幾百個敵兵,有的連一個敵人也沒有找到,空著手回來了。

霍去病還是第一次出來打仗的小夥子,才做了個校尉。他帶領了八百名壯士,組成一個小隊,去找匈奴部隊。他們向北跑了一陣,一路上沒瞧見匈奴兵士,一直趕了幾百裏路,才遠遠望見匈奴兵的營帳。他們偷偷地繞著抄過去,瞅準一個最大的帳篷,猛然衝了進去。霍去病眼明手快,一刀殺了一個匈奴貴族。他手下的壯士又活捉了兩個。匈奴兵沒有了頭兒,四處奔逃,八百個壯士追上去又殺了兩千多匈奴兵,才趕回大營。

衛青在大營正等得著急,隻見霍去病提了一個人頭回來,後麵的兵士還押了兩個俘虜。經過審問,才知道這兩個俘虜,一個是單於的叔叔,一個是單於的相國,那個被霍去病殺了的論輩分還是單於的爺爺一輩呢。

18歲的霍去病第一次參加作戰,就逮住了匈奴的兩個將官,功勞不小,戰鬥一結束,就被封為冠軍侯。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又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從隴西出發,進攻匈奴。霍去病的兵馬跟匈奴接連打了6天,匈奴兵抵擋不住,向後敗退。霍去病和他的騎兵越過了燕支山(在今甘肅永昌西部),追擊了1000多裏地。那邊還有不少是匈奴的屬國,像渾邪(在今甘肅省境內)、休屠(在今甘肅武威北部)。漢兵到了那裏,俘虜了渾邪王的王子和相國,把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也拿來了。

漢武帝為了慰勞霍去病,要為他蓋一座住宅,霍去病推辭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為了根除匈奴的侵犯,到了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再次派衛青、霍去病各帶5萬精兵,分兩路合擊匈奴。衛青從定襄郡出塞,穿過大沙漠,行軍1000多裏,匈奴的伊秩邪單於親自率領精兵嚴陣對抗。

雙方展開了一場大會戰。激戰到夜幕降臨的時候,沙漠上突然刮起一陣狂風,夾著沙礫,吹得天昏地黑。衛青頂著狂風,冒著撲麵的沙礫,命令騎兵分左右兩翼夾攻。伊秩邪單於招架不了,帶了幾百騎兵向北突圍逃去。衛青一直追到秩顏山下的趙信城,這時,匈奴兵已經逃走,城裏貯存了不少糧草。衛青讓兵士們飽餐了一頓,把多餘的積糧燒了,才勝利回師。

另一路,霍去病也橫越大沙漠,前進2000多裏,大破匈奴左賢王的兵馬,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原西北黃河北岸下),在那裏立了一塊石碑留作紀念。

這是漢朝規模最大、進軍最遠的一次追擊。自那以後,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匈奴人就不敢來沙漠南麵侵犯了。

王昭君出塞

秦末漢初,居住在我國北方的匈奴族,擁有騎兵34萬人,成為西漢王朝北部的重大威脅,由於當時漢朝的社會經濟有待複興,國力空虛,內部統治還不夠鞏固,無力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爭,於是劉邦在公元前199年,采納了劉敬提出的與匈奴“和親”的建議,決定以宗室女嫁給匈奴單於,每年送去酒、肉、糧食等物,並且與匈奴單於結為兄弟。

西漢初期的這種“和親”政策,是在當時的形勢下,由西漢統治者迫不得已施行的。這種“和親”政策,帶來了相對和平的局麵,匈奴不再或極少侵犯西漢邊境,兩族人民開始了友好往來。

隨著西漢初年社會經濟的恢複發展,漢朝的國力逐漸強盛起來。到漢武帝時,便放棄了對匈奴單於退讓的“和親”政策,向匈奴貴族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擊戰爭,從此西漢和匈奴斷絕“和親”八十多年。匈奴在漢朝軍隊的連續打擊下,勢力衰落下去,再也沒有向漢朝發動進攻的力量了。於是漢朝朝廷與匈奴貴族之間的戰爭漸漸平息下去,又重新恢複了兩族間的“和親”。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漢宣帝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內部發生了五個單於爭統治權的鬥爭,爭來爭去,形成郅支單於和呼韓邪單於南北對峙的局麵。最後,郅支單於打敗了呼韓邪單於,呼韓邪單於帶兵南移,投降了漢朝。

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61年)呼韓邪單於到長安朝見漢宣帝,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朝見的單於,漢宣帝像對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城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在長安住了一個月,回去的時候,漢宣帝派長樂衛尉董忠、車騎都尉韓昌等,帶領16萬名騎兵護送他回國。還派人先後送去了34萬斛糧食接濟匈奴人。

漢宣帝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元帝即位。沒幾年,匈奴郅支單於侵略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聯合西域各國,打下了郅支城,殺了郅支單於。

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於又一次到長安來。他為了表示要和漢朝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請求漢元帝答應他跟漢朝結親。漢元帝同意了他的請求。

以前,漢朝與匈奴和親,都得選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次,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代替公主。他吩咐太監到後宮傳話:“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對待。”

後宮的宮女都是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皇宮,就好像飛鳥被關進了籠子,失去了自由,都盼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可是現在要遠出塞外,嫁到匈奴去,那裏天寒地凍,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大不一樣,因此,她們又都猶豫起來,不願意報名應選。

有個叫王嬙的宮女,出身於小康家庭,幼年念過幾年書,學名叫做昭君。她剛被選入宮中不久,還沒見過皇帝。聽說匈奴要與漢朝和親,覺得這是關係到匈奴和漢朝友好的大事,便報名應征到匈奴去。經辦這件事情的官員,稟明了元帝。元帝吩咐為王昭君準備嫁妝,並且找了匈奴女人,給王昭君講解匈奴的生活習慣,教她學習匈奴語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樂器。王昭君聰明勤學,沒有多久,就都學會了。

到了結婚那天,新郎呼韓邪單於按照漢朝的風俗習慣,親自來長安迎娶新娘王昭君。新郎新娘拜見了漢元帝。漢元帝賞賜他們許多財物,並設宴為他們送行。新郎新娘離開長安去匈奴的時候,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裏長亭。王昭君抱著琵琶,騎在馬上,內心交織著歡樂和憂愁的情緒出發了。王昭君在馬上思索了一陣,很快地就把自己這種矛盾的心情譜成了一首曲子,一邊走著一邊彈奏起來,人們把這首曲子稱為《昭君怨》。其實,這首曲子的內容並不完全是憂愁、怨恨的情緒。後來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漢明妃,《昭君怨》就又被人叫做《明妃曲》。

王昭君出塞到了匈奴,幫助呼韓邪發展匈奴的生產事業,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風俗習慣。從王昭君到匈奴時候起,匈奴人學會了使用從漢朝輸入的農業生產工具,逐步發展了農業生產,基本上解決了糧食的自給。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畜牧業更加發達,出現了人畜兩旺的繁榮景象。

王昭君是匈奴單於的妻子,地位與漢朝的皇後差不多,出塞以後,便不能輕易回到漢朝。可是王昭君非常熱愛和思念自己的父母之邦,經常派人送信回來,有時還叫單於派使者送些匈奴的土特產奉獻給漢朝皇帝。漢朝皇帝也回贈一些金銀珠寶和綢緞。

王昭君年老的時候立下遺囑,要求在她死後安葬在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郊外,墳墓要坐北朝南,讓她能夠遙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以後,她的子女們在歸化郊外選了一塊向陽的水草豐茂的小坡地,為她修建了墳墓。沙漠地區寒冷幹燥,大多數地方隻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時間才長青草。可是,據說昭君墓得天獨厚,墓上的草生長期特別長,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青蔥蔥的。因此,後人就把昭君墓稱為“青塚”。

王昭君為了漢族和匈奴族的友好,自願遠嫁匈奴,從此以後,匈奴和漢朝長期和睦相處,六十多年沒打仗。昭君為祖國民族大家庭的團結作出了貢獻。她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受到後人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