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動物揭秘2
候鳥遷徙的秘密
鳥類為了生存,夏天的時候在緯度較高的溫帶地區繁殖,冬天的時候則在緯度較低的熱帶地區過冬。夏末秋初的時候這些鳥類由繁殖地往南遷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時候,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人們把鳥類的這種移居活動,叫做遷徙。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鳥類都要進行遷徙,一部分鳥會常年居住在出生地,甚至終身不離開自己的巢區。有些鳥則會進行不定向和短距離的遷移。
遷徙中的鳥一般會結成群體,在遷飛時有固定的隊形。一般有人字形、一字形和封閉群。一字形隊又分為縱一字和橫一字形兩類。這種方式的結群中,鳥類之間是有相互關係的,有的群體具有一定的社會結構。
遷飛中,保持一定的隊形可以有效地利用氣流,減少遷徙中的體力消耗。那為什麼有的鳥類會有遷徙現象呢?有的科學家認為,遠在10多萬年前,地球上曾出現過多次冰川期。冰川來臨時,北半球廣大地區冰天雪地,鳥類找不到食物,隻好飛到溫暖的地方。後來冰川逐漸融化,並向北方退卻,許多鳥類又飛回來。由於冰川周期性的來臨和退卻,就形成了鳥類遷徙的習性。
有的科學家認為,鳥類遷徙的根本原因,是受體內一種物質的周期性刺激而導致的。這種刺激物質可能是性激素。有時候,由於這種物質刺激導致的遷徙本能,可能超越母性的本能。因此,在這些鳥類中往往可以看到,當遷徙季節來臨時,雌雄雙親便拋棄剛出生的小鳥而遠走他鄉。
也有的科學家用生物鍾來解釋鳥類遷徙現象。而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鳥類的遷徙與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和它自己內在生理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還有一個困惑人們的問題就是,鳥類遷徙中的“能源”問題。鳥類在遷徙過程中,一般要飛行幾千千米甚至上萬千米,中途幾乎都不休息。它們是怎樣來完成這樣艱苦旅行的呢?
有人認為鳥是把脂肪作為能源來利用。它們在準備長途遷徙之前,就大量進食,以便貯藏大量脂肪,供飛行之用。但鳥一般體積都比較小,它怎麼可能貯存那麼多的脂肪,來供自己長途飛行呢?
有人曾對鷸做過觀察,發現它從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半島飛往南美洲,行程大約3850千米,其體重隻減輕了0056千克。如果能把鳥類在飛行中節約能源的秘密揭開,那對人類的貢獻將是不可估量的。
魚類洄遊的秘密
人和高等哺乳動物是依靠鼻子來辨別氣味的,而魚卻不一樣。魚類的嗅覺器官和味覺器官,都長在嘴巴周圍和唇邊上。
有些魚的同類器官分布在鰭上或在魚皮上,在這些地方有一種紡錘狀的細胞。這些細胞是一種感受器,能從周圍的水中接受各種信息。
除此之外,更為有趣的是魚類的洄遊現象。在溪流中,每年有不少魚產的卵,受精卵孵化成小魚後,它們就順流而下,由小溪遊進小河,再進入大江,經過若幹千米的遊程,最後進入大海。
小魚在大海中長成了大魚,當產卵季節又來臨時,它們會循著小時候遊過的路線,再回到童年時的“家鄉”,在那裏產卵。
是什麼因素引導著魚類,遊向它們的家鄉呢?根據研究,是它們家鄉溪流中,水的成分和水的氣味。
它們家鄉的土壤、植物和動物特有的氣味,溶解在河水之中後,成為引導魚類洄遊的“路標”。在這中間,魚類的嗅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昆蟲有卓越的建築技巧
蜜蜂的建築讓人很難相信。如果你仔細觀察蜂巢,就會發現它是由無數六角柱狀體的小房子聯合起來的。房底呈六角錐體狀,它包括6個三角形,每兩個相鄰的三角形可以拚成一個菱形,一個房底由3個相等的菱形組成。
18世紀初,法國學者馬拉爾琪經過仔細測量,發現每個房底部三個菱形截麵的角度都相等,菱形的銳角為70度,鈍角為108度。經過計算得知,以這樣的菱形而組成的蜂巢結構,容量最大,而所需的建築材料最少。
在河裏、水窪及溝渠等處,人們還可以看見沼石娥幼蟲,建造的精巧而細致的套子房屋。
沼石娥幼蟲下唇末端有一塊不大的唇舌,上麵有絲腺孔,孔中分泌出一種能在水裏迅速凝固的黏性物質。幼蟲把這種黏性物質塗抹在小介殼、沙粒及植物碎屑等物上,並把它們粘起來。沼石娥幼蟲還能夠利用其他的東西作為建築材料。有人試驗證明:給沼石娥幼蟲小玻璃球或搗碎的玻璃屑,它就會造出一座小巧玲瓏的玻璃房子。
這些昆蟲有如此卓越的建築技巧才能,真是讓人想象不到啊!
昆蟲靠嗅覺尋找配偶
和人類、魚類不同,昆蟲的嗅覺既不靠鼻子,也不靠皮膚或嘴唇上的感受器,它們靠的是嘴巴周圍的觸角或觸須,這是昆蟲的化學感受器官。
在觸角上,遍布著接受和處理氣味信息的嗅覺細胞和神經網絡。在麻蠅的觸角上,有3500個化學感受器,牛蠅的觸角上則有6000個,而蜜蜂中工蜂的觸角上更有12000個化學感受器。
正因為有了這些先進的工具,它們的嗅覺才特別靈敏,普通的家蠅可以識別3000種化學物質的氣味。
昆蟲的嗅覺還用於尋找配偶。在昆蟲的繁殖期,雌性的昆蟲能釋放出一種叫做性引誘劑的激素。雄性的昆蟲嗅到了這種氣味後,就飛向雌性的昆蟲。雄昆蟲對這種性引誘劑的嗅覺特別靈敏。
科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發現,性引誘劑的含量已稀釋到,每一立方厘米的空氣中隻有一個分子,而雄蛾依然能分辨出。
科學家們利用現代的分析手段,搞清楚了一些昆蟲性引誘劑的結構,並且在實驗室中,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同樣的激素。利用這些人造的性引誘劑,在農田中捕殺害蟲,已成為一種新的植物保護手段。
大熊貓稀少的緣由
人們都知道,可愛的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但是大熊貓繁殖困難,麵臨滅絕的危險。
大熊貓繁殖困難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從1937年到現在,我國出口的大熊貓已有39隻,存活到現在的還有14隻。在這麼長的時間裏,隻有日本的“蘭蘭”懷過一次孕,墨西哥的“迎迎”產過一次崽。這是什麼原因呢?
美國華盛頓動物園主任裏德博士說,由於大熊貓的生殖器官發育得不健全,因此不能順利地進行交配。生殖器官的先天性缺陷,可能是導致大熊貓瀕臨滅種的主要原因。還有人發現,雄性大熊貓不發情或很少發情,這也是導致它繁殖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大熊貓奇特的食物習性也令人不解。它吃東西很挑剔,隻吃很少的幾種竹子,並且不吃老竹,不吃開花結籽的竹,隻吃竹子的中段;竹筍隻吃筍肉;但若被其他動物碰過,它絕對不吃。可有時也吃草、樹皮、朽木、沙土、石塊、鐵、山羊肉、野獸屍體等。
它們的活動範圍又很小,隻局限在海拔3000米左右。如果大熊貓生活範圍內的竹子枯死,它們寧肯餓死,也不到別的地方去覓食。這實在讓人費解。
南極有企鵝而北極沒有的原因
目前自然界中的企鵝大約有18種,主要生活在南極洲一帶。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同樣氣候酷寒、冰天雪地的北極,卻見不到企鵝那可愛的身影呢?
實際上,很久以前,北極地區曾經生存過一種企鵝。這種企鵝,人稱北極大企鵝,身高060米,頭部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它們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的海流地區,以及所有北極和亞北極的島嶼上。最多時,數量曾達幾百萬隻。
大約1000年前,北歐海盜發現了大企鵝。從此,大企鵝的厄運來臨。特別是16世紀後,北極探險熱興起,大企鵝成了探險家、航海者及土著居民競相捕殺的對象。長時間的狂捕濫殺,導致北極大企鵝徹底滅絕。
如今在南極一帶生活的企鵝,其祖先管鼻類動物,是在赤道以南的區域發展起來的。科學家推測,它們不繼續向北挺進到北半球的原因,可能是企鵝忍受不了熱帶的暖水。
企鵝分布範圍的最北限,與年平均氣溫20℃區域的連線非常一致。溫暖的赤道水流和較高的氣溫,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企鵝跨越赤道北上。它們必須待在由來自南極的冰雪融化的水,或由深海湧來的較冷的水流經過的海域裏。
海豚睡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