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國藝術故事6
天下第一關
如果你到過長城,登上山海關,就一定會看見一塊橫額巨匾,上書“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這五個大字筆法蒼勁有力,既莊重又灑脫,這是誰寫的呢?
傳說明朝時候,有個叫蕭顯的舉人,非常擅長書法,遠近聞名。但是他家境貧窮,連進京趕考的錢都沒有。附近,有一位孤寡老太太很同情他,但她自己並不富裕,就把一塊祖傳的古硯拿出來賣了十兩銀子送給蕭顯,還特意做了白豆幹飯、蘿卜粉條湯給他吃。
蕭顯感激得熱淚盈眶,轉身揮毫,在宣紙上寫下了:“天下第□關,”四個大字,雙手托著恭恭敬敬地捧給老人,說:“聽說皇上要給山海關東門的箭樓掛塊‘天下第一關’的橫匾,我現在先寫出這四個字,您到時候獻上去,皇上一定會找人補寫‘一’字,到時您再來找我。”
果然,不久,孤老奉旨來找蕭顯補寫“一”字。蕭顯這時已經考中狀元做了大官了,但他仍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請您老給我磨滿滿一罐墨,再做一頓當年那樣的白豆幹飯、蘿卜粉條湯吧。”
孤老太太照他的話去做了。蕭顯吃飽了飯,他把頭發紮成“繩刷子”,伸進墨汁缸,用力一攪,飽蘸濃墨,在宣紙上一甩、一挫、一拖、一頓,一個筆法如神的“一”字就寫出來了。
老人將“一”字獻上去,皇上重賞了她,使她得以安享晚年。從那以後,“天下第一關”這五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就高高地掛在山海關東門的箭樓上。
敦煌石窟之謎
敦煌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上居於要塞地位的一座重鎮。它是當時中西文化、貿易交流的中心,那裏的居民無論在思想、行為方麵,都走在當時時代的前端。更為重要的是敦煌是一個各種宗教交彙的場所。從印度流傳來的佛教,便在敦煌紮下了根,也因此形成了著名敦煌石窟。但隨著交通的進步,海路代替了陸路,絲綢之路也慢慢沒落、荒蕪,並被淡忘了。這其中就包括那些豐富的文化寶藏。
1900年,一位名叫王元祿的虔誠的道士在敦煌的石窟中,發現堆滿了關於佛學問題的經書、抄本、佛畫像、圖像等等。
這個石窟位於鳴沙山附近,一個大石窟中有許多小石窟,每個小石窟中都有一尊惟妙惟肖的佛像,而且在石壁上精繪著壁畫。更加奇特的是有的石窟中的壁畫是多層的。也就是說,除去表麵一層壁畫所在的牆皮,下麵是另一幅壁畫。而且,多數壁畫還不止兩層。
莫高窟的造像藝術工程,始於公元三世紀左右。當時的目的,主要是塑造佛像,宣揚佛法。後來,在一千多年中,經曆了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等朝代,共開鑿了近五百個洞窟,塑造了兩千多尊佛像,繪製了四千五百多平方米的壁畫。如果將這些壁畫以一米的高度展開,足可以連接四十五公裏長。壁畫中那些身披彩色飄帶,向人間撒下五彩繽紛的花瓣,象征著自由快樂的飛天女神,更是令人歎為觀止。
秦始皇兵馬俑
1974年,陝西省臨潼縣的一位農民在驪山腳下打井。在挖土過程中,竟挖出了一顆陶土燒製的人頭!這顆人頭塗有鮮豔的顏料,栩栩如生。從此,“世界第八大奇跡”被發現了,它就是秦始皇兵馬俑。
隨著對這一古跡的開挖,它神秘的麵紗逐漸被揭開。原來這裏的地下,埋藏著排列有序的一支軍隊!當然,這支軍隊並不是活人,而是用陶土製成的。裝備這支隊伍的,是各式各樣的兵器和製作精美的銅馬車。今人更為驚奇的是,這些兵馬俑與真人、真馬是按1:1的比例製作的,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高超,也展現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強大的軍事力量。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學家的認證,這些兵馬俑應該是在公元前3世紀燒製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
考古工作到現在發掘出了四個坑,其中1號坑最大,也是最早發現的那一個。它裏麵有11條坑道,步兵陶俑四人一排。總共有3200個,而且每個士兵的麵部表情都各不相同。2號坑裏埋藏的是馬車和騎兵;3號坑內是指揮部,有68個軍官;4號坑隻是一個坑,什麼也沒有。
目前,兵馬俑已部分向遊客開放,發掘工作也仍在進行。
“三毛”的“父親”
現在,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幾乎人人知道“三毛。”那個光腦袋上長著三根毛的可愛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腦海裏,而“三毛”的“父親”,其實就是《三毛流浪記》的作者張樂平。
張樂平一九一零年生於浙江省一個小學教師家庭。十四年為了生存,他一個人到上海郊區做了木工學徒。雖然終日勞累,但他忘不了畫畫,在昏暗的油燈下,常常要畫到半夜。中華民族的苦難,少年兒童的不幸遭遇,引起了他強烈的共鳴,他恨那吃人的社會,他恨那黑暗的製度。後來,張樂平毅然參加了革命。經長期構思,他從一九四七年起在上海《大公報》上以連載形式發表了連環漫畫《三毛流浪記》。三毛的身世,立刻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他們同情、關心三毛,不少人流著淚給報社寫信,詢問三毛的情況。有的人幹脆直接給報社寄去錢物,要求轉交給三毛。瞧,三毛這個形象的藝術感染力是多麼強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