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國藝術故事5(1 / 3)

第一章我國藝術故事5

顧愷之點睛捐款

顧愷之〔東晉〕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東晉義熙初年(405~418年)任通直散騎常侍,博學多能,工詩善書精丹青。沉浸藝術,孜孜不倦,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繪畫嚐從師衛協,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獸、禽鳥,尤善點睛,自謂“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其筆法如春蠶吐絲,初見甚平易,細看則六法兼備;設色以濃彩微加點綴,不暈飾,運思精微,襟靈莫測,神氣飄然。興寧中在建康瓦棺寺壁作《維摩詰像》,容貌清羸,神態妄言,轟動一時。嚐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毫,倍覺有神采。又為謝鯤造像,布以石岩之中,可謂別出心裁,其對此自雲:“此子宜置丘壑中”。畫中興帝相列像,妙極當時。唐代張懷瓘對其畫評價甚高,雲:“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史稱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為“六朝四大家”。

繪畫特點

顧愷之的人物畫,強調傳神,注重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珠)中。其筆跡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又如春雲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通稱為高古遊絲描。著色則以濃色微加點綴,不求藻飾。他善於用睿智的眼光來審察題材和人物性格,加以提煉,因而他的畫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尋味。顧愷之是繼東漢張衡、蔡邕等以來所有士大夫畫家中成就最突出的畫家。他總結了漢魏以來民間繪畫和士大夫畫的經驗,把傳統繪畫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與他同時代的謝安對他的評價極高,認為“顧長康畫,有蒼生來所無”。對於顧愷之的畫藝,謝赫在《畫品》中僅置之於第三品,評價不高,因而引起稍後的姚最以至唐代李嗣真等人的不平,認為這是“曲高和寡”,任意抑揚,應將顧愷之與陸探微“同居上品”。

唐代張懷瓘有一段評論說:“像人之美,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以顧為最。”這段評論對後世頗有影響,差不多已成為定論。

遺存著作

顧愷之著作有《啟蒙記》3卷,文集20卷,皆已失傳。其畫論由於張彥遠《曆代名畫記》的記錄而保存了3篇,即《魏晉勝流畫讚》、《論畫》、《畫雲台山記》。其中心組成部分有:傳神論、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傳神”即重視精神狀態的表達。他認為“手揮五弦”盡管是很細致和難於掌握,但比之“目送飛鴻”的精神狀態和內心活動的表達卻要容易。在畫論中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概念,其目的是達到形神兼備。“遷想”是畫家觀察對象體驗生活中的揣摩、體會,以至構思,即想象思維的過程。“妙得”就是巧妙地把握對象內在的本質。“遷想妙得”要做到主客觀的統一和作者與表現對象及讀者相互間思想的交融。這些論點實為謝赫六法論的先驅。對後來的中國畫創作和繪畫美學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繪畫作品

畫跡甚多,有《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鹹像》《晉帝相列像》、《司馬宣王並魏二太子像》、《桂陽王美人圖》、《蕩舟圖》、《虎豹雜鷙鳥圖》、《鳧雁水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行三龍圖》、《夏禹治水圖》等。

顧愷之作品真跡沒有保存下來。相傳為顧愷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

《女史箴圖》,絹本,淡設色,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多數人認為是唐代摹本。內容係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作,原分12段,每段題有箴文,現存9段,自“玄熊攀檻”開始,到“女史司箴敢告庶姬”結束,是了解顧愷之繪畫風格比較可靠的實物依據。另外故宮博物院尚藏有宋人摹本一卷,藝術水平不如前者,但多出樊姬、衛女2段,也有研究價值。

《洛神賦圖》,絹本,淡設色,今存宋摹本5種,分藏於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及美國弗裏爾美術館等處。內容根據三國時曹植《洛神賦》一文而作。此卷母本的時代,有的認為要早於顧愷之,或與東晉明帝司馬紹所作《洛神賦圖》有關。畫卷以豐富的山水景物作為背景,展現出人物的各種情節,人物刻畫,意誌生動。構思布局尤為奇特,洛神和曹植在一個完整的畫麵裏多次出現,組成有首有尾的情節發展進程,畫麵和諧統一,絲毫看不出連環畫式的分段描寫的跡象。圖中的山水部分,對了解東晉山水畫的特點,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列女仁智圖》,絹本,亦為故宮博物院所藏。內容係描繪《古列女傳》卷三《仁智傳》部分。今傳本隻有10段,大約係南宋人所摹。此卷線條剛勁,似與文獻所載顧愷之畫“如春蠶吐絲”不合。

奇聞逸事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這三絕之中尤以“癡絕”最甚。

史載顧愷之“好諧謔,人多愛狎之”,別人戲弄他,完全是因為顧愷之本人是個“嘻哈派”,他是經得起開玩笑的。

顧愷之在月下獨詠詩歌,鄰居謝瞻剛開始還聽著新鮮,不斷叫好,顧愷之非常得意,謝瞻卻要睡覺了,又不忍心掃了他的興,就叫替自己捶腿的仆人代自己讚歎,顧愷之不覺有異,一直獨詠到天明。

這是顧愷之的“真癡”。因為顧愷之對他的才華一向自負,雖然,他以畫留名青史,但他的文才很好,冠之以“文學家”的稱號,他當之無愧。

然而顧愷之的“癡”,不可能全是“真癡”,有一部分是非常地裝出來的,即“假癡”。

顧愷之十分迷信“蟬翳葉”。民間流傳蟬躲藏的地方,有一片葉子蓋著,因此鳥雀都看不見它,而這片樹葉就叫“蟬翳葉”,如果人以“蟬翳葉”遮蔽自己,別人就看不見。一天桓玄送給顧愷之一片柳樹葉子,說是“蟬翳葉”。顧愷之像小孩子一樣非常高興地用柳葉擋住自己,問桓玄是否看得見他。桓玄故意對他撒尿,而他以為這是桓玄沒看見他,才將小便撒在他身上的,於是將這片柳葉珍藏起來。

眼睛一點,點來一百萬

顧愷之有一次給人畫扇麵,扇麵上是“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和嵇康的像,但都沒點上眼珠,他就把扇子還給人家。扇子的主人問他為什麼不畫上眼珠,他鄭重其事地回答說:“怎麼能畫上眼珠呢?點了上麵的人就要說話,變成活人了。”

關於顧愷之畫眼點睛,還有這麼一段故事:晉哀帝興寧二年(364年),建康(南京)的瓦官寺要修建,僧侶向京城士大夫募款,但回響不太熱烈,眼見修建計劃無疾而終,顧愷之卻慷慨的認捐一百萬錢。顧愷之不是什麼有錢人,他哪來的一百萬?誰都不相信他辦得到,但看他話講得那麼滿,似乎胸有成竹。顧愷之要求寺僧,把寺裏一麵牆粉刷潔白,讓他在裏麵作畫。他閉門一個多月,畫了一幅“維摩詰居士像”,畫作大體完成,隻差眼珠沒點。就在準備點睛當天,顧愷之請寺僧打開城門,讓民眾參觀,並規定,頭一天來觀看的人,捐錢十萬,第二天五萬,第三天隨意樂捐。頭一天,許多人為了爭睹顧愷之“開光點眼”,湧入瓦官寺。顧愷之當眾起筆點睛,說也神奇,隻那麼一點,整個畫像便活靈活現。民眾聞訊而來,很快的,一百萬錢便湊足了。這幅維摩詰壁畫像也就成為他的名作。

用飛白掩飾眼疾

顧愷之是這麼的聰明。有一回,他為殷仲堪畫像,殷先生有眼疾,畫出來不好看,他不願入畫,顧愷之再三保證,畫出來包君滿意。怎麼畫呢?顧愷之用“飛白”的技巧作畫。飛白指的是筆畫露白,仿佛枯筆所寫,顧愷之用飛白的巧妙手法處理殷仲堪的眼睛,既傳神,又不失其美,令人讚歎不已。

“丹青神化”閻立本

藝術風格

閻立本特別長於刻畫人物神貌,筆法圓勁,氣韻生動,能從畫中看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傳為閻立本的作品保留到現在的有《曆代帝王圖卷》,就是古代畫家企圖表現性格特點的重要作品。

這一畫卷共包含了十三個帝王的肖像:前漢昭文帝劉弗陵、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劉備、吳主孫權、晉武帝司馬炎、陳文帝情、陳宣帝頊、陳廢帝伯宗、陳後主叔寶、北周武帝字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其中前六人距閻立本時代較遠,後七人則較近。陳叔寶及楊堅父子等人,閻立本都有可能親自會見過,字文邕雖是他的外祖父,因去世較早,恐未及見,但對他的了解可能是較真實具體的。

閻立本成功地刻畫了帝王們的個人性格。畫中不僅表現了畫家對他們的了解,並且表現了畫家對於他們的評價。據過去史書的記載,魏文帝曹丕是博聞強識,才藝兼備的。晉武帝司馬炎是深沉、有度量,而完成了統一天下的事業。北周武帝字文邕是粗野強梁,沒有文化,然而是很有策略、很有能力的人,他從叔父手中奪回了政權,進一步統一了整個北方。隋文帝楊堅是一個有名的,表麵上平和,而心中有計謀多猜忌的人。隋煬帝楊廣,據史書上說是美姿容,很聰明,但又浮誇、空想、好享受。陳文帝陳衍也是美姿容,有學識才幹,很幹練。這一切都和閻立本的表現相符合。

閻立本是從擁護統一,讚美穩固的政權的立場出發描寫這些帝王,這一立場是符合初唐時期的社會發展和曆史要求的。閻立本對於曹丕、司馬炎、字文邕、楊堅等統一了天下,或促成了統一的趨勢的帝王,除了表現出他們的個人特點外,也表現了他們共有的一種莊嚴氣概。而陳叔寶是所謂亡國之君,閻立本則處理成以油掩口的委瑣之態以表示對他的蔑視。至於偏安江南的其他陳朝的帝王們就都缺少英雄氣概,但江南的陳荷是一個建立基業的帝王,陳頊是一個縱容政治敗壞而無辦法的帝王,兩人也有顯著的不同。由於曆史上的帝王們作為曆史發展的一個偶然性因素,個人的行為在一定的範圍內是體現著曆史發展的,而經他們之手所實現的統一與分裂、偏安等不同的政治情勢對於人民生活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閻立本對他們的描繪聯係著他們在政治上的作為,也就是通過了個人的性格刻畫而企圖實現概括廣闊生活的目的,這樣的創作是從人物肖像畫的最高要求出發的。

閻立本力求描繪出帶有特征性的細節以表現一定性格的一定精神狀態,例如曹丕的敏銳的挑釁式的目光,顯出十分精悍,有咄咄逼人的神氣。陳叔寶兩眼無神,軟弱鬆弛。楊堅頭部微頷,眼光向上平視,具有一種深沉有計謀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