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國藝術故事5(2 / 3)

畫家所選擇的有特征性的細節,主要的是在麵部,特別是眼睛和嘴。眼睛除了天生的尖圓長寬等不同外,更顯然可以看出內心的心理狀態經常表現的不同,而筋肉因習慣性的動作而形成的特點,嘴部表情或用力,或放鬆,對這些部位都特別著力地加以刻畫。

此外,如胡髭,因人而有軟硬、疏密的不同,頭身的姿勢和麵部筋肉、骨骼、皮膚也顯然可以看出各人的差異。皮肉有鬆有緊,有硬有軟,有粗有細。字文邕的粗野和陳蒨的文雅,極其明顯地表現出麵部筋肉的不同,幾乎能夠令人感覺到一個是白淨光細,一個是黑而粗糙。

其他,如侍從有男,有女,服飾器物中有的跨劍,有的執如意,也都有烘托性格的作用。

另外一方麵,也可以看出閻立本還保持了南北朝繪畫風格的若幹殘餘,如相類似的長圓的頭型,侍從占較小的比例,姿態及表情也有僵硬的痕跡,衣褶的處理的規律化,人體比例不全正確等等,這一些都說明寫實的能力雖在長期的發展中得到了進步,而猶待進一步的發展。所以,即使在主要的人物形象上,概念化的痕跡以及未能盡情描繪的生硬感覺也還是存在的。然而,技法上已大大發展了單線勾勒的表現能力,因描寫對象而使用不同的線紋,如眼、鼻、嘴、耳、臉的輪廓、衣耦,用了粗細不同的線描,並達到了表現體積感的目的。

《曆代帝王圖卷》的這一些藝術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畫的新水平,在古代繪畫史的發展上有著重要地位。

擅長政治題材

閻立本的不少創作活動與初唐政治事件有密切關係。據記載,他畫過《職貢圖》、《西域圖》、《外國圖》、《異園鬥寶圖》,都是通過對邊遠各民族及國家人物形象的描繪,反映唐王朝與各民族的友好關係,從而歌頌政權的強大。他曾畫《魏征進諫圖》則是表現太宗時名臣魏征敢於直諫,從而歌頌唐太宗善於聽取臣下意見的美德,他曾畫《永徽朝臣圖》,係表現高宗時的大臣肖像,又畫《昭陵列像圖》,則是樹立在太宗陵墓兩側的各族首領石雕像的設計圖,可惜這些具有曆史意義的作品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作品簡介

閻立本具有多方麵的才能。他善畫道釋、人物、山水、鞍馬,尤以道釋人物畫著稱,曾在長安慈恩寺兩廊畫壁,頗受稱譽,《宣和畫譜》所載宋代內府收藏閻氏作品,道釋題材占半數以上。他又工寫真,下少肖像畫是為了表彰功臣勳業而創作的。武德九年(626)所繪《秦府十八學士圖》係表現秦王李世民屬下的房玄齡、杜如晦等18位文人謀士的肖像,都是按人寫真,圖其形貌,畫卷中對每個人的身材、相貌、服飾、年齡及神情等特征都有生動而具體的刻畫。貞觀十七年(643)又奉詔畫長孫無忌、李孝恭、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24功臣像於淩煙閣,成為繼漢代麒麟閣、雲台畫功臣像之後的又一次大型政治性肖像畫創作活動。唐代淩煙閣畫像早已不存,北宋元祐五年(1090)遊師雄曾據流傳粉本摹勒上石,現尚有少部分石刻畫像流存於陝西省麟遊縣,計存蕭璃、魏征、李績、秦叔寶4像,皆為主身執笏肅立,惜麵部形象殘毀,據唐代杜甫《丹青引》中曾詠及淩煙閣肖像為“良將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褒公(秦瓊)、鄂公(尉遲恭)毛發動,英姿颯爽來酣戰,”可知是非常傳神的。閻立本還曾奉詔為唐太宗畫像,後經人傳寫於長安玄都殿東壁,一時傳為名跡。

閻立本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學士圖》、《淩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圖繪唐太宗李世民及眾臣,形象逼真傳神,是當時名作,時人譽之為“丹青神化”。北宋宣和年間,禦府尚藏有閻立本作品四十二件,其中有《王右軍(羲之)像》、《竇建德圖》、《李思摩像》、《淩煙閣功臣圖》、《魏征進諫圖》、《步輦圖》等。現存相傳為閻立本的作品(或摹本)有《曆代帝王圖》(現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蕭翼賺蘭亭圖》、《步輦圖》、《職貢圖》等。《步輦圖》描繪唐太宗同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臣會見的情景,是反映漢藏和親的曆史畫卷。

傳為閻立本的作品還有描繪漢至隋代l3個不同帝王形象的《古帝王圖》(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描繪邊遠民族及國家使臣去唐王朝通聘的《職貢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表現唐太宗派監察禦史蕭翼以巧計從和尚辯才處賺取王羲之書法名跡《蘭亭序》的《蕭翼賺蘭亭圖》(此圖有兩卷,一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一藏遼寧省博物館)。雖然這些作品與閻立本的關係如何尚待進一步研究,但基本上反映了初唐時期繪畫的風貌。

人物地位

閻立本在藝術上繼承南北朝的優秀傳統,認真切磋加以吸收和發展。從傳為他的作品所顯示的剛勁的鐵線描,較之前朝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古雅的設色沉著而又變化,人物的精神狀態有著細致的刻畫,都超過了南北朝和隋的水平,因而被譽為“丹青神化”而為“天下取則”,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是我國大書法家,被後人稱為“書聖”。王羲之練字很刻苦,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他的傳說。

王羲之出生在一個富貴人家,有好幾個兄弟。他16歲的時候,大將軍郗鑒聽說王府的子弟們都很有學問,想從中給自己的女兒找一個女婿,就派人通知了王羲之的父親。

聽說了這個消息,父親就急忙讓兄弟們好好打扮一番,好給郗府來的人一個好印象。於是,大清早,王羲之的兄弟們就開始打扮了起來。隻有王羲之一人獨自在花園看書。他正沉浸在書本中的時候,書童來了,說老爺吩咐他回去換衣服。這已經是父親第三次催促他了,王羲之不得不換了衣服回到了客廳。

他一看,兄弟們個個衣冠楚楚,正等著郗府來人呢。但等了半天,郗府人還沒來。王羲之一早就起來讀書練字,這時有些累了,就不管不顧地脫掉衣服,然後往東邊的床上一躺,搖著蒲扇乘涼。父親見了很生氣,剛要讓他起來,郗府人到了。郗府人看到王家兄弟們雖然長得不錯,但是打扮舉止過於華麗,就搖了搖頭。這時候,郗府人看到有個公子在東床上露著肚子休息,覺得很奇怪,當他得知是王羲之的時候,就微笑著走了。

幾天後,郗府決定招王羲之為婿。“坦腹在床”一時傳為佳話。

畫壇“元四家”是哪四人

在我國繪畫史上,有個“元四家”的稱謂。“元四家”在藝術上師承董源、巨然的筆墨技巧,作品多通過自然山水的描繪,表達士大夫的隱逸思想。他們的作品熔詩、書、畫、印於一爐,對明清及後世的中國畫產生了深遠影響。

最先提出“元四家”這個稱謂的是明代文學家王世貞。他在《藝苑紀言》中,將趙孟頫、吳鎮、黃公望、王蒙稱為“元四家”。後來,屠隆、張醜都遵從此說。

比王世貞晚生29年的明末書畫家董其昌在《畫者》一書裏提出的“元四家”是: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由於董其昌在當時畫壇居領袖地位,其書畫風格和理論觀點影響深遠,故後世多沿襲董論。

對照王、董兩家的提名,所不同的就是趙孟頫換了倪瓚。

倪瓚的畫在技法上,初師董源、巨然,後參荊浩、關仝,創用“折帶皴”寫山石,樹木則兼師李成。他的簡中寓繁,似嫩實蒼的風格,給文人水墨山水畫以新的發展。當時的士大夫們十分欽慕他,稱其為“高士”。

趙孟頫詩書畫印皆精。其詩文風格和婉;書法圓轉遒麗,人稱“趙體”,在我國書法史上是與宋代的蘇、黃、米、蔡齊名的大家;繪畫以墨筆淺峰為主,略施青綠,造型與用筆古拙,有創新之意,並用書法技巧寫古木竹石,是蘇軾、文同以來文人畫家題材技巧的直接繼承和發揚。至於篆刻(印),是“圓朱文”的鼻祖,後世金石家凡學“圓朱文”皆以趙為正宗。

比較一下倪、趙二人的藝術成就不難發現,論全才,元代任何畫家也比不上趙孟頫,董其昌將其排除在“元四家”之外難以服人;論繪畫藝術,倪讚被後人普遍推崇,王世貞不給其列入“元四家”之中有失公允。

宋徽宗為何“捉刀”

“捉刀”一詞的本義是“持刀”。有一則典故說,魏王曹操以為自己貌醜不能夠威震異邦,便叫崔琰假扮魏王接見匈奴使臣,自己卻持刀站立床頭。後稱代別人做文章為“捉刀”。此處借用其意,指徽宗命他人替自己作畫。

宋徽宗,名趙佶,北宋皇帝、書畫家。作為皇帝,他是個對內貪暴、對外懦弱無能的亡國之君,但作為藝術家,他卻是傑出的。

在繪畫藝術上,趙佶有所開拓,有所建樹,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畫以精工逼真著稱,工花鳥,相傳用生漆點鳥睛,尤為生動。據統計,趙佶存世畫跡有二十餘件,但這些作品中,究竟有多少出自趙佶的手筆,學術界曆來有不同看法。

宋代的蔡絛、鄧椿在他們各自的著作《鐵圍山叢談》和《畫鑒》中,均明確指出,趙佶的一些作品多出自畫院畫家的代筆。

現代一些學者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傳世趙畫進行了更加深入細致地分析考證,所得結論更加驚人:

現存的宋徽宗的繪畫,百分之八九十是畫院高手的代筆,隻有《雪江歸棹圖》、《禦鷹圖》等少數作品尚無人提出異議。

人們不禁要問:作為一代繪畫大師、年富力強的一國之君(徽宗18~43歲在位),為什麼要在別人的作品上簽上“宣和禦製”、“宣和殿禦製並書”或命人代為寫上“禦製禦畫並書”等字樣?這真是一個費解之謎。

一代畫師齊白石

齊白石(1864~1957年),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一個世代務農的農民家庭。他不僅是詩、畫全才,而且在中國繪畫發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給近現代處於變革中的中國傳統繪畫帶來了勃勃生機。這些成就的取得與他青年時期抓住機遇勤奮苦學是分不開的,從這時起他在畫界漸漸有了名氣。

1882年,已經20歲的齊白石仍是肩上背著木箱,裝著雕花木匠應有的全套工具,跟著師傅出去做工。一次,他在一個雇主家中偶然看到了一部乾隆年間翻刻的《芥子園畫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