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園畫譜》是一部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畫譜,清康熙年間有一位多才多藝的文人李笠翁,他在南京有一座別墅,取名芥子園。《芥子園畫譜》的名字就由此而來。
齊白石見到的《芥子園畫譜》是乾隆年間的五彩套印本,遺憾的是不完整,隻有前三集,沒有第四集。齊白石從來沒有見過如此詳細地指導作畫的書,真是如獲至寶、欣喜若狂。
當時這本書價格比較昂貴,一般人家都買不起。於是,齊白石決定先跟雇主借,再用早年勾影雷公像的辦法,先勾影,再仔細琢磨。
借好了書,齊白石就與母親商量,要從工錢裏勻出些買薄竹紙和毛筆顏料。母親答應了他的要求。於是,齊白石每晚收工回家的時候,用鬆油柴火為燈,一幅一幅地勾影。齊白石足足畫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園畫譜》除殘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訂成十六本。這部畫譜在齊白石以後的藝術生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自己也說:“我的繪畫啟蒙就是一本芥子園。”
有了自己勾影的畫譜,齊白石一有時間就照著臨摹。全套畫譜,從頭到尾,共臨了三遍。到第三遍時即已熟練,以後不用看帖,就能準確地畫出花鳥魚蟲樹石。齊白石還把從畫譜中學到的知識技能應用到雕花工藝上,不斷推陳出新,雕出來的花樣、人物又新鮮又好看,深受鄉人推崇,漸漸地在四鄉有了名氣。人們除了請他雕花外,還請他畫畫。這一時期齊白石畫的題材,大部分是神像功對。
叔叔對齊白石畫畫的事很關心,經常問齊白石畫畫的情況。有一次,他找到齊白石,說:“蕭薌陔快到我哥哥伯常家裏來畫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為師!畫人像,總比畫神像好一些。”
齊白石生活的時代,人們還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照相,要想把自己的形象留給後人,隻能是找畫師畫影圖形,把自己的形貌畫下來。所以一個畫肖像的能手,在鄉裏是會有很好的生計。
蕭薌陔,名偉鑫,號薌陔,住在離星鬥塘100多裏的朱亭花鈿,是湘潭地區很有名的人物肖像畫能手,也擅長畫山水。他是紙紮匠出身,少時家境貧寒,進不起學堂,於是發憤自學,把四書五經讀得爛熟,又能作詩,是個多才多藝的藝人。齊白石久聞其名,對他的才學非常佩服,早就想拜識一下,但一直苦於沒有機會。
幾天以後,蕭薌陔來到了齊伯常家。齊白石畫了一幅鐵拐李的像,找齊鐵珊、齊公甫叔侄倆替自己去說和拜師。
蕭薌陔看了齊白石畫的鐵拐李,大為讚賞,同意收齊白石為徒。他把自己的拿手本領都教給齊白石,對作畫“癡迷”而又未受到任何名人指點的齊白石,這時才真正意識到自己以前畫的東西,存在的問題實在太多了:畫人物比例不恰當,不是頭大就是腿長了,畫花草,不是花肥了,就是葉瘦了。蕭薌陔又介紹自己的朋友文少可給齊白石。文少可也是一位畫家名手,人很熱心。他也欣賞齊白石的聰明、勤奮,把自己多年經驗積累的得意手法全傳給了齊白石。齊白石從這兩位前輩手中學到了不少東西,對中國人物畫史的發展、名家繪畫的手法,都有了比較好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對傳統人物畫中“傳神”的問題有較為深刻的認識。
齊白石為古人豐富多彩的人物畫題材和技法所吸引,為優秀的傳統而陶醉。在兩位先生不遺餘力的教誨中,他終於從10多年的摸索中走出,找到了畫人像的途徑。
1889年,齊白石已經27歲了,他又回到賴家壟做工。一日,他正在雕花,賴家人來叫,說壽三爺要見見他。
這位壽三爺,齊白石以前就聽說過他。他是杏子塢的一個紳士馬迪軒的連襟,姓胡,名自倬,號沁園,又號歎槎,家住離賴家壟不遠的竹衝韶塘。韶塘的胡姓,都是當地有名的財主,但是壽三爺這一房卻例外,因為他提倡風雅,交遊甚廣,景況並不富裕。他人品高潔,性情慷慨,喜交朋友,家裏收藏了不少名人字畫。他自己也是一個多麵手,書法學漢隸,剛健渾厚,能畫工筆花鳥草蟲,詩做得表麗。在他家附近,有處藕花池,他的書房就取名為“藕花吟館”,壽三爺時常呼朋喚友,在自己家中舉行詩會,飲酒鬥詩,人稱:“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
壽三爺胡沁園很早就聽自己的親戚說杏子塢有個聰明好學的小木匠,不但花雕得好,還畫得一手好畫,但一直沒有機會相見。這一次村裏人說這位齊木匠在賴家壟做工,就特地趕來相見。
一見麵,壽三爺就喜歡上了這個外貌精幹的年輕人。相互見過禮之後,他細細地詢問了齊白石的情況,並說:“我見過你的畫了,很可以造就,願不願意再讀書,學學畫?”齊白石說:“讀書學畫,我是很願意,隻是家裏窮,書也讀不起,畫也學不起。”壽三爺說:“那怕什麼,你有誌氣,可以一麵讀書學畫,一麵靠賣畫養家,也能對付得過去。你如願意的話,等這裏的活做了,就到我家來談談!”齊白石見壽三爺態度誠懇,就答應了。
這一次會麵,應該說是齊白石一生中第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胡沁園的賞識、幫助,使齊白石邁出了藝術生涯決定性的一步,為造就中國近代藝術史上一支瑰麗的奇葩奠定了基礎。
齊白石畫螃蟹
齊白石是我國偉大的畫家,他做人很有骨氣,被世人尊稱為“白石老人”。
抗日戰爭的時候,齊白石先生堅決不給日本鬼子和賣國賊作畫。有一天,日本鬼子的走狗、浙江警備司令宣鐵吾過生日。為了顯示自己的風雅,他特別托人請白石老人赴宴。白石老人見推脫不掉,就去了。
宴席上,白石老人一言不發,既不飲酒也不吃菜。宴席結束後,宣鐵吾死皮賴臉地再三請求白石老人當場畫一幅畫送給他。白石老人先是不理睬,後來想了想,點頭應允了。眾人見白石老人居然答應了,都覺得很奇怪,就圍了上來,宣鐵吾更是覺得自己很有臉麵。
白石老人拿起大筆,寥寥幾筆就畫了一隻大螃蟹,畫得活靈活現,螃蟹身上帶著幾顆水珠,好像剛從水裏爬上來的。正當眾人讚歎不已之時,白石老人又換了一支小號的毛筆,在螃蟹的邊上寫了“看你橫行到幾時”幾個大字。
看到白石老人當眾戲弄賣國賊,圍觀的人都大驚失色,有的人嚇得臉色灰白,偷偷地走了,有的朝白石老人投去敬仰的目光。宣鐵吾又氣惱又羞愧,臉色都變了,想發脾氣,可當著眾人的麵,他又不敢,就傻站著,張大了嘴巴運氣。白石老人冷冷一笑,說了聲,“失陪了!”一拂袖子,飄然而去。
齊白石學篆刻
齊白石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他年輕的時候,非常喜歡篆刻。
一天,他去向一位老篆刻家求教。那位老篆刻家對他說:“你去挑一擔石頭來,在上麵練習刻字,刻好後把字磨掉,然後再刻,刻了磨,磨了刻,等到這些石頭都變成了泥漿,你的印就刻好了,篆刻自然就學會了。
齊白石聽完後,真的去挑來一擔石頭,夜以繼日地練習起來。他一邊刻一邊拿著篆刻名家的作品進行對照和琢磨。找到了不足後,把字磨平後再刻。手上磨起了血泡,他也不在乎,仍然專心致誌地刻呀、磨呀。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手上的血泡變成了厚厚的繭子,石頭也越來越少,地上的泥漿卻越來越厚。最後,統統“化石為泥漿”了。
影視名人倪萍
倪萍,1959年生,山東青島人,我國著名主持人,從小就對影視有著濃厚的興趣,曾主演過多部影片,如《山菊花》、《梅嶺星火》、《他們並不陌生》等,後轉行做了主持人。她的才華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成為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1974年的夏天。上海電影製片廠在青島拍攝《第二個春天》的外景,攝製組就住在倪萍所在的青島三十九中學農基地的隔壁。一次,在這部影片中擔任男主角的於洋看見了倪萍,便親切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說:“小家夥,想拍電影嗎?”倪萍沒敢說“想”,隻是使勁地點了點頭。
這個生活中的插曲無疑點燃了倪萍心中的希望之火。時隔不久,適逢風靡一時的電影《春苗》在青島上映,倪萍對女主人公李秀明的表演佩服得五體投地。一次,為了趕到光明電影院去第四次觀看李秀明的表演,倪萍早早地就從學校出發了。當時倪萍的口袋裏隻有一角錢,僅夠買電影票,根本沒法乘公共汽車,便一路小跑地朝電影院奔去……
經過40多分鍾的急行軍,在放映之前倪萍終於趕到了光明電影院,她一邊注視著銀幕上李秀明的表演,一邊在座位上輕輕地比劃。她的手是怎麼放的?為什麼我說的就沒有她的好聽?李秀明這個動作多地道,就像我們家隔壁的鄰居,她是怎麼學來的?演員的感覺、氣質以及形體表現和言語表達等綜合素質就在這一遍遍的模仿與追問中產生了最初的模子……
等倪萍趕回家時,母親正生氣地坐在房間裏。一聽說女兒是去看電影了,母親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她是堅決反對女兒從影的:“你別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了,你以為誰都可以當演員啊!好好上學才是你的出路!”一向孝順的倪萍與媽媽發生了爭執:“女的怎麼啦?李秀明在《春苗》中多風光啊!”她理直氣壯地說。
自從產生了從影的願望之後,倪萍便開始抓緊文化課的學習,有意識地汲取各種藝術營養,為了觀看李秀明的表演,她跑遍了青島市幾乎所有的電影院,並且有目的地模仿她在銀幕上的一舉一動。功夫不負有心人,1979年夏季,倪萍終於以青島市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山東藝術學院,踏上了從藝的道路,實現了有別於普通人生的第一步夢想。
大學畢業之後,倪萍被分配到山東話劇院工作,先後擔任了十部話劇的女主角。1983年她被評為國家二級演員,兼任山東電影家協會副主席。1990年倪萍隻身一人來到北京,在中央電視台擔任《人與人》欄目的第三主持人,她的主持才華開始引起社會各界的關係注。1991年1月,第一次主持《綜藝大觀》,由於表現出色,同年5月她獲得空缺了4年的星光獎最佳主持人獎,得到行家的肯定和觀眾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