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藝術故事1(2 / 3)

達·芬奇遞上素描本。韋羅基奧認真地看著,有的畫他注視了很久。

“你跟別的老師學過嗎?”

“沒有。”

韋羅基奧疑惑地看了達·芬奇一眼,又低下頭去,接著看畫。

皮得羅緊張極了,不知道是因為兒子說話這麼大膽沒規矩,惹大師不高興了,還是畫太差,讓大師不滿意。

過了一會兒,韋羅基奧看完素描。他慢慢合上本子,打量了達·芬奇一會兒。

“你很有才華,也很有悟性,我同意收下你。希望你能刻苦用功,在我這兒能學到些對你有用的東西。”

“謝謝您,韋羅基奧先生。”達·芬奇深施一躬,皮得羅千恩萬謝,說了一番好話。

達·芬奇被韋羅基奧收下做學徒,為期六年。

韋羅基奧是一個責任心極強的老師。達·芬奇來到他的畫室之後。他教達·芬奇的第一課就是畫蛋。

而且沒想到老師要他每天都畫雞蛋,達·芬奇有點不耐煩了。

一天,達·芬奇忍不住問老師道:“老師,為什麼總要我畫蛋?什麼時候才能畫完!”

老師用親切而又嚴肅的語氣跟達·芬奇說:“基本訓練要練到手和筆能圓熟地聽腦的指揮,那就好了。”

在老師嚴格要求和自己刻苦鑽研下,達·芬奇進步很快。

幾年後,達·芬奇的繪畫水平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有一天,韋羅基奧接到一份訂貨,為法隆柏羅莎教堂訂製《基督受洗》。在這幅畫中,應該有耶穌和聖約翰,還有兩個虔誠的天使在目睹這一聖事。

韋羅基奧趕製這幅畫,最後隻剩一個天使了。按照慣例,學生和助手可以畫一些次要形象或是局部,他決定讓他的得意弟子把它完成。

達·芬奇十分激動。這是一個多麼光榮的使命啊,他終於可以真正地完成一件藝術品了。他仔細地觀察那幅畫,思索天使的形象。

最後,他終於動筆了。同學們都圍過來觀看,他們都十分羨慕達·芬奇。

漸漸地,在畫的空白處。出現了一個跪著的天使,他目光裏閃著幻想,臉色肅然,滿頭卷發,一個薄薄的、晶瑩的、薄紗一樣的光環圍繞在他頭上,衣褶美妙而自然。

韋羅基奧慢慢地走過來,他很疲倦,他輕輕地走到學生們的身後,看了畫一眼,驀地他的眼睛亮了,眼神狂喜而絕望。

“上帝啊!這一天這麼快就到了,我已經不配在畫壇有一席之地了!”

“老師,你怎麼了?”

學生們紛紛圍過來,擔憂地望著老師。

“這個天使美麗得令我震驚。以後我將放棄繪畫而致力於雕刻。列奧那多,你畫得很好,不過你應明白,如果你滿足於現在的水平,不久的將來,你會很容易被別人超越。”

達·芬奇從此聲名大振。

鋼琴王子肖邦

弗雷德裏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年),出生於波蘭首都華沙北部的熱拉左瓦活拉的一個教師家庭。他是波蘭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家。他與著名音樂大師李斯特有著深厚的友誼。

1814年,肖邦的家裏添置了一架鋼琴,母親常常帶著小肖邦坐在鋼琴邊彈奏波蘭民歌。

一天,肖邦自己爬到了鋼琴上去尋找著媽媽平時給他彈奏的旋律,雖然旋律不連貫,有時也不是那麼準確,但是這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已經是很了不起的舉動了。

母親正在隔壁的房間裏跟父親商量給肖邦找一位鋼琴老師的事情呢,突然,他們聽到了鋼琴房裏斷斷續續傳來的琴聲。

“是誰在彈鋼琴?”肖邦的父親非常疑惑地問妻子。

母親站在一旁仔細地聽著,突然驚叫道:“彈的是《波卡絲》,會是肖邦嗎?”

他們急速地奔向了琴房,果不其然,肖邦正蹲在凳子上在用小指頭找琴鍵呢,就連父親和母親進來都沒有聽見,他彈得非常專心,母親和父親在一旁聽著肖邦把曲子彈完。

“孩子你真聰明。”父親情不自禁地跑過去抱起了肖邦。

父母看到肖邦的音樂才華以後,毫不遲疑地給他請了個鋼琴教師,對肖邦進行了正規而又嚴格的基本演奏法訓練。

肖邦的鋼琴老師不僅是一個很會彈琴的老頭,而且他教育學生也非常有經驗,在課餘時間裏,他常常跟肖邦講莫紮特、貝多芬等音樂家怎樣刻苦成材的故事。

這樣一來,使得本來就有音樂天賦的肖邦,在練琴上更是刻苦了。不久,7歲的肖邦便學會了作曲,那一年他創作了《波羅乃茲舞曲》。

8歲那一年,肖邦便能登台演出了。流水般的樂曲從一個8歲小男孩的手指尖流淌出來,並陶醉的同時驚訝不已,人們為這位天才歡呼起來。

此後的肖邦開始了對藝術的追求。

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後,肖邦隻身流亡至法國巴黎定居,去尋找藝術前程。年輕的肖邦雖然才華出眾,卻空有大誌而無施展之地。為求生計,他隻得以教書為生,處境甚為落魄。

一個偶然的機會,肖邦結識了大名鼎鼎的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兩人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當時的李斯特在巴黎上流文藝沙龍中已是聞名遐邇的驕子,他對默默無聞但才華橫溢的肖邦大加讚賞。他想:決不能讓肖邦這個人才埋沒,必須幫他贏得觀眾。

一天,巴黎街頭廣告上登出了鋼琴大師李斯特舉辦個人演奏會的消息。劇場門口人頭攢動,門票一售而空。

紫紅色的帷幕徐徐拉開,燈光下,風度瀟灑的李斯特身著燕尾服朝觀眾頻頻致意。台下掌聲雷動。李斯特朝觀眾行禮後,便轉身坐在鋼琴前,擺好演奏姿勢。

燈熄了,劇場內一片寂靜,人們屏息靜氣地閉上眼睛,準備享受美好的音樂聲。

琴聲響了。悠揚的琴聲時而如高山流水,時而如夜鶯啼鳴;時而如泣如訴,時而如歌如舞。琴聲激昂時,劇場內便響起掌聲;琴聲悲切時,劇場內響起抽泣聲。觀眾完全被那美妙的音樂征服了。

演奏結束了。人們跳起來,興奮地高喊:“李斯特!李斯特!”可燈一亮,大家都傻眼了,觀眾看到舞台上坐的根本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位眼中閃著淚花的陌生年輕人。他就是肖邦。

人們大為驚愕。原來,那時有個規矩,演奏鋼琴要把劇場的燈熄滅,一片黑暗,以便觀眾能夠聚精會神地聽演奏。李斯特便利用了這個空子,燈一熄,就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

當觀眾明白剛才的演奏竟出自麵前這位年輕人之手後,變驚愕為驚喜。劇場內掌聲四起,鮮花一束束地朝台上飛去。

於是,一位偉大的鋼琴演奏家誕生了,並逐漸為世人所矚目。

藝術天才畢加索

帕布羅·路易斯·畢加索(1881~1973年),出生於西班牙海濱城市馬拉加的一位美術教師的家庭。他是一位偉大的西班牙畫家,立體畫派創始人,法國現代化派的主要代表,主要作品有《第一次聖餐》、《科學與仁慈》、《生活》、《亞威農少女》、《母與子》等。

小畢加索天生聰穎。4歲時,他就會用紙剪出一些稚氣的花草動物圖案,借著光線把它們投影到雪白的牆壁上,來回晃動它們,像表演中國的皮影戲一樣,逗得家人相視而笑。

那時,小畢加索的父親是一位美術學校的教師,還兼著馬拉加市博物館的工作。他在館內安置了一間畫室,工餘時就在這裏進行繪畫創作,或是修複一些展品。

小畢加索剛剛學會走路,父親便把他帶到了這間畫室。年幼的畢加索對畫室裏的一切都感到那麼的新鮮,他總是瞪著大眼睛東瞧瞧、西看看。五顏六色的油彩、長短不一的畫筆、斑斑點點的調色板,還有那些畫布、畫框、畫架……哈!真是琳琅滿目。他還悄悄地用小手東摸摸、西碰碰,父親並不去理會他。

有時,小畢加索也會安靜地瞪著眼睛看父親作畫,或者暗暗地模仿父親作畫時的姿態。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漸漸地,小畢加索也拿起了畫筆,鋪上一張紙,坐在那裏畫畫了。

再長大一點,畢加索開始懂得聆聽父親的諄諄教誨,並注意到父親畫布上的內容了。

待畢加索長到可以上學時,父親唐霍塞便將他送進馬拉加最好的學校學習,希望他能認真讀書。可是,小畢加索常常無心學習,逃學逃課簡直是他的家常便飯。無奈,唐霍塞隻好每天早上都親自把他送到學校門口。

畢加索一到學校,隻能垂頭喪氣地捧著心愛的鴿子走進教室。對他來說,教室就像鳥籠子一樣束縛著他,他多麼渴望自己能像鴿子一樣飛向無邊無際的藍天!沒有辦法逃學,他幹脆不寫作業,他的作業本上隻有各種各樣的畫。

終於有一天,畢加索實在無法忍受枯燥的學校生活了,他向父親提出:“帶著油桶和油筆進學校。”看著兒子倔強堅定的表情,慈愛的父親也不忍壓抑他的才情和天賦,於是答應了他的要求。

就這樣,畢加索在寬厚的父愛下成長著。一天傍晚,父親唐霍塞給畢加索安排了一次畫鴿子的作業,然後便獨自一人出門散步。此時的他,由於種種原因,正處於心潮的低穀期。那天的林蔭道上,清幽的景色漸漸驅淡了他心頭的愁雲。

回到家裏,唐霍塞看到兒子的作業早已完成,一隻鴿子畫得栩栩如生,而那個腳趾更顯露出畢加索不俗的功底和領悟能力。

唐霍塞被兒子的天賦震驚了,他心頭的陰雲頓時一掃而光,希望的火花刹那間照亮了他的心扉,他鄭重地把自己的全套“衣缽”:調色板、畫筆和顏料都交給了畢加索。

畢加索14歲那年,他8歲的妹妹康塞普西得了重病。

畢加索暗暗地向上帝許下一個心願:如果上帝能夠拯救康塞普西的生命,他願意犧牲自己的繪畫才能,永不提筆作畫。可是,他虔誠的祈求沒能夠挽回妹妹的生命,畢加索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由此更加堅定自己作畫的道路,他把自己比作一隻蒼鷹,要麼奮翔雲天,要麼墜地折頸。

妹妹死後不久,父親的工作轉移到了巴塞羅那美術學校。為了讓兒子受到更專業的訓練,父親唐霍塞把畢加索也帶到了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