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聲響了,過路人都大吃一驚,紛紛圍了上來。“是誰在拉琴呀?太美妙了!”猛然,有人叫道:“帕格尼尼!是帕格尼尼!”頓時人群沸騰了。一曲奏畢,人們爭著將銀幣、金幣投進少校的帽子裏。帕格尼尼將錢交給少年:“回家去吧,孩子。回到我們的祖國意大利去……”
《義勇軍進行曲》
《義勇軍進行曲》原是一部叫做《風雲兒女》的電影的主題歌,曲作者是我國著名的青年音樂家聶耳。
1934年,由夏衍編劇的電影《風雲兒女》開始拍攝。這時候,聶耳主動去找夏衍,表示他能寫好這部電影的主題歌。為了證實他早已熟悉了劇本,聶耳把主題歌的歌詞背了兩遍,絲毫不差。這使夏衍大為驚奇,並立即把譜曲的任務交給了他。
《風雲兒女》上映後,影片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在中華大地上傳唱開來。由於它在中國曆史的這一特定時期產生過巨大作用,新中國成立後,便被我國定為了國歌。
小提琴的傳說
在所有樂器中,小提琴的音色最為柔美動人。由於它的音量與音色變化能力強,因而具有極豐富的表現力,被稱為“樂器皇後”,關於小提琴,有許多說法。據說最初的小提琴是安上弦,弄上弓子拉的大貝殼,它是一個名叫莫可裏的埃及人製造的。有的說最早的小提琴出現在阿拉伯,它的樣子像一個鴨梨。還有人認為它由斯拉夫民間樂器古格琴發展而來。一五二八年德國人阿利科拉稱自己製作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把小提琴是波蘭的吉特琴。許多學者都讚同這一觀點。
鋼琴是怎樣發明的
鋼琴是從一種叫單弦琴的簡單樂器演變而來的。公元一千年吉多亞諾發明一種可移動的弦柱,並在單弦琴上加了鍵和弦。這種樂器一直沿用到十六世紀。後來演變成鋼琴,隻要按下銅鍵,弦一經振動就可發出聲音。一七零九年,巴物倫穆克裏托夫發明了琴錘,這種鋼琴和前麵幾種樂器最大不同的地方是,琴錘可消除樂器所產生的雜音。貝多芬和莫紮特時代鋼琴很受歡迎,貝多芬是第一個拓寬鋼琴用途的音樂家。
簡譜是怎樣發明的
古代有許多美妙的音樂,由於當時沒有記錄音樂的樂譜,所以今天我們已經沒有辦法聽到了。為了把流動的、看不見的音樂記錄下來,人們想了許多方法。三百多年前,在法國巴黎有位名叫蘇埃蒂的修道士。他的工作是教教徒們唱歌。由於沒有歌譜,要學會一首歌既費時間又很難保證唱準。於是,蘇埃蒂考慮能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記錄歌曲的音高、表示聲音的長短?後來,他終於創立了一種數字簡譜,用1、2、3、4、5、6、7個數字表示音階中 DO、RE、MI、FA、SOL、LA、SI七個音,並於一六六五年寫了《學習唱歌和音樂的新方法》一書。後來經過進一步改進,形成了今天使用的簡譜。簡譜最先從法國流傳到歐洲和美國,大約到清末,才從日本傳入我國。
口琴和手風琴是怎樣產生的?
十八世紀時,一名法國傳教士把我國的笙帶回了歐洲,引起歐洲人的興趣,他們開始研究它。一八二一年的一天,德國一個叫布希曼的樂器製造家在散步時,發現一個小孩手裏拿了把貼著硬紙的木梳放在嘴邊吹著。布希曼很受啟發,於是根據中國笙的發音和吹奏原理,用象牙雕刻成“藥水筒”樣的口琴,這就是最早的口琴。一八二二年,布希曼又發明了一種鍵盤樂器,也就是今天的手風琴。手風琴在使用中經過奧地利人岱密安的改良,成為現在的樣子。手風琴和口琴如今已被傳遍世界各地。其實追溯起來,我國的管樂器笙,對口琴和手風琴的產生起了重要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