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趣味藝術之謎1
《霓裳羽衣曲》是楊貴妃譜寫的嗎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宮廷音樂中絢麗的歌舞大曲的代表作。唐大曲一般由三大部分構成:散序、中序、曲破。
《霓裳羽衣曲》是由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年間編創的。李隆基是個風流皇帝,早年曾經掃平內亂,勵精圖治,因而有開元盛世。但天下既定,他便“倦於萬機”,迷戀於宮廷歌舞音樂之中了。李隆基是個音樂高手,會演奏各種樂器,而且善於作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燕樂大曲”的精品《霓裳羽衣舞歌》。
相傳他隨道士遊月宮,看到“素練霓裳”的仙女們正在翩翩起舞,這種舞曲被他默默地記在心裏,返回之後就做成了這首曲子。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及其自注中描述了該曲的大曲結構、樂器使用、舞姿及風格等。全曲分三大部分,共36段。
開始是散序6段,器樂輪奏,不歌不舞。中間是“中序”18段,是抒情性的慢舞,舞者隨樂而舞,幽雅若仙。有詩句描繪說:“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即是說舞者起舞時仙女一般輕盈。最後是“曲破”12段,節奏轉急,“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終止時引一長音,餘音縈繞,嫋嫋而息。
《霓裳羽衣曲》不是楊貴妃譜寫的,但同她也是密切相關的。正是因為她晉見唐玄宗時,主演《霓裳羽衣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才被冊封為貴妃的。楊貴妃是唐代最出色的舞蹈家,而《霓裳羽衣曲》則是她的拿手節目。據說,楊貴妃曾在酒醉時給玄宗表演這個節目,曲盡舞歇,餘味無窮。玄宗讚歎不已說:“看了貴妃的《霓賞羽衣曲》,方知回雪流風,可以回天轉地。”
《霓裳羽衣曲》的創作緣起是什麼
《霓裳羽衣曲》簡稱《霓裳》,是唐代宮廷樂舞,屬商調曲。全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散序為器樂演奏,不舞不歌;中序開始有節拍,且歌且舞;曲破為全曲高潮,繁音急節,聲調鏗錚,結束時轉慢,舞而不歌。與之相配的《霓裳羽衣舞》,舞者上身飾有多彩的羽毛,下身拖著有閃光花紋的白裙,舞姿輕盈優雅,宛若雲中仙子。總之,其樂、舞和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仙女形象。
關於這首舞曲的創作過程,有一個美妙的神話傳說:唐玄宗李隆基曾隨一個叫羅公遠的道士遊月宮。在月宮中,玄宗見到數百個素練霓衣的仙女伴著仙樂舞於廣庭。通曉音律的唐玄宗回到人間後,憑著記憶寫出了《霓裳》的前半部,後半則記不起來了。正在一籌莫展的唐玄宗,忽聞西涼節度使楊敬述來朝,並獻《婆羅門曲》一首,其曲調與月宮所聞十分相符,玄宗大喜,遂以自己記寫的仙樂為散序,以《婆羅門曲》為散序之後的樂章,並起名為《霓裳羽衣曲》。
這顯然是小說家的杜撰。
樂府詩《婆羅門》詩序說:“商調曲,開元中,西涼節度使楊敬述進,天寶十三年改為《霓裳羽衣》。”“商調曲”即指《霓裳曲》。“開元中”即開元年間,“開元”是唐玄宗的年號,即公元713~741年。“天寶”亦為唐玄宗年號,即公元742~756年。
《楊太真外傳》中說:“《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鄉驛,望女兒山所依也。”
還有人認為,玄宗登三鄉驛,望女兒山回宮後,隻作了《霓裳》的前半部及至後來吸收了楊敬述所獻的《婆羅門曲》後,才得以續成全曲。
《霓裳羽衣曲》本身即是描寫仙境的,它的創作過程又是撲朔迷離,使作品更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
《梁祝》是根據什麼創作的
中國的名曲《梁祝》是具有世界聲譽的一支曲子,而說起它的來曆,還與一段感人的傳說有關呢!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美麗的女子名叫祝英台。祝英台很喜歡念書。有一年,祝英台說服父母,離開家去杭州求學。由於當時幾乎沒有女子出門讀書,為了行動方便,祝英台就喬裝打扮,將自己化裝成了一名青年男子。
在去杭州的路上,祝英台遇見了一個男青年梁山伯。梁山伯也是去杭州求學的,梁祝二人結伴同行。梁山伯與祝英台同學三年,雙方的興趣、愛好十分投合,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忽然有一天,英台收到了父親寫來的家信,信中催英台早日回家。英台想:“自己已經到了該出嫁的年齡,而自己的同學梁山伯和自己情投意合,假如自己日後與他結為夫婦,婚姻一定會幸福。”可在從前,一個女子是不能向一個男子提出結婚請求的。怎麼辦呢?
在辭行時,祝英台對梁山伯撒了個謊。她說:“山伯兄,我有一個妹妹,已到了出嫁的年齡。我看山伯兄的為人、學問都很好,想將自己的妹妹介紹給你,你看怎麼樣?”
梁山伯說:“英台,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也最了解我。我想,你給我介紹的女子,必定各方麵都不錯。所以,我一定盡快到你家中,向你的父母提親。”
倆人約定之後,才依依惜別。英台回到家才知道,父親要將自己嫁給有錢有勢的馬公子。英台不願嫁給品德很壞的馬公子,便和父親發生了爭執。然而,在從前婚姻隻能由父母包辦的社會裏,英台的反抗遭到了父親的痛斥。
梁山伯來到祝英台家求親,才知祝英台是女兒身,而且她說的待嫁的妹妹正是她自己。梁山伯欣喜萬分,忙向英台的父親提親。然而,祝英台的父親卻不允。他說:“婚姻必須由父母做主,哪能自己找婆家呢?你休想和我家英台成親,因為我已將她許配馬家了。”
梁山伯失望地回了家。不久,他就因憂鬱、思念過度而去世了。祝英台聽說了梁山伯的死訊,異常痛苦。她決心以死來報答山伯對自己的一片深情,同時向罪惡的包辦婚姻提出抗議。出嫁這天,花轎經過梁山伯的墳前。祝英台下轎祭奠,並趁人不備,向墓碑撞去。梁山伯的墳開了,英台跳進了墳中。後來,梁山伯和祝英台化成了蝴蝶,雙雙飛去。他們雖然生不能在一起,但死後卻再也無人能將他們分開了。
名曲《二泉映月》的含義是什麼
《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有名的二胡曲,是我國著名的民間音樂家阿炳創作的。阿炳,生於1893年,原名華彥鈞,是江蘇無錫人。阿炳的父親是當地的一名道士,喜歡並擅長演奏各種像二胡、琵琶這樣的民間樂器。阿炳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音樂,這為他成為民間音樂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阿炳的身世很悲慘。在他剛剛4歲的時候,母親便去世了;在21歲時,他忽然得了眼病;到25歲,阿炳的雙目就失明了。
由於他的家境越來越不好,最後竟淪落街頭,成了一名流浪藝人。每天,他都身背樂器,穿行在無錫的大街小巷,靠彈奏樂器和賣唱來換取一口飯吃。阿炳能演奏各種樂器,並且演奏得很好聽,於是,“瞎子阿炳”的名氣很快就傳開了,而他的原名華彥鈞則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了。
艱難的生活沒有讓阿炳放棄對音樂的追求,反而使他創作的曲子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大眾。
江蘇無錫的惠山泉,向來就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稱。一個夜晚,賣唱一天卻依然衣食無著的阿炳,疲憊地坐在泉水邊休憩、沉思。此時,月亮投影在清冷的泉水中,四周一片靜寂,涼風拂過,讓人不由生出悲涼之情。阿炳的眼睛雖然是瞎的,可他的感應卻是敏銳的。此情此景,令阿炳回想起了自己坎坷、艱難的一生,心中不由感慨萬千,創作靈感油然而生,於是拉出了這支名為《二泉映月》的曲子。《二泉映月》的曲調時而寧靜、婉轉,時而如泣如訴、慷慨激昂,恰如一位飽經風霜的藝術家在傾吐內心的深刻感受。樂曲情感真摯,旋律優美,感染著每一位聽眾。
《廣陵散》表達了什麼內容
古琴曲《廣陵散》是一首著名的古代名曲。它以結構龐大、曲調激昂、旋律豐富而被尊為“曲之師長”。
曆史資料中對《廣陵散》的記載不少,但從中卻看不出這首曲目所表達的內容到底是什麼。
有學者指出,古琴曲《廣陵散》主要是描寫戰國時期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王的故事。
在公元二世紀,漢蔡邕著《琴操》一書,即《聶政刺韓王曲》。此書描寫聶政為父報仇刺死韓王,自己自毀容貌而死,其母不辱英名與子同歸而去的情節。但自漢代以後,《聶政刺韓王曲》已不再有人提及,改稱《廣陵散》。據推測,可能是這個名稱觸及了統治階級的尊嚴,故采取了回避之舉。
另據《史記》、《戰國策》等書記載,《廣陵散》所描寫的故事內容與《聶政刺韓王曲》不同,原本是聶政被嚴仲子所用刺殺俠累的故事。
與司馬遷的《史記》相比,蔡邕所著《琴操》一書的可信度頗值得懷疑。而司馬遷治學嚴謹是眾所公認的。
古琴名曲《廣陵散》,曆經千百年流傳至今,為中國音樂發展史增輝添色。雖然對這首名曲是根據什麼內容創作而成,至今仍看法不一,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魅力所在。
《十麵埋伏》曲譜出自誰手
琵琶古曲《十麵埋伏》,又名《淮陰平楚》、《楚漢》。它以劉邦、項羽垓下之戰為主題,運用琵琶特有的技巧,令無數聽眾的心靈為之震撼,如今已成為世界名曲。遺憾的是,這一傑作卻不知出自誰人之手。
有關這首琵琶大曲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明王猷定的《四照堂集·湯琵琶傳》。傳中有人稱“湯琵琶”的湯應曾(約1585—1652年)彈奏琵琶曲《楚漢》的詳細記載:湯氏“所彈古曲百十餘曲……而尤得於《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淒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有人將《十麵埋伏》首段旋律與維吾爾族北疆《古典歌曲》第七套第五曲作了比較,發現兩者的調式、骨幹音、終止式和氣質十分相似,因而認為《十麵埋伏》吸收了西北少數民族音樂的精華。而湯應曾確曾到過嘉峪關、張掖、酒泉等西北戰場,具備了創作《十麵埋伏》的條件。但是,與湯應曾過從甚密並結為知己的王猷定在《湯琵琶傳》中,並未說湯創作《十麵埋伏》,而將《十麵埋伏》列入“古曲”一類。
有人認為,許多琵琶古曲都是出自民間,經過幾代藝人的加工演練才日趨成熟甚或達到爐火純青境地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十麵埋伏》可能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