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十麵埋伏》作者之謎難於大白了。
《陽關三疊》疊在何處
《陽關三疊》是古琴曲,最早見於明代的《浙音釋字琴譜》。各派琴譜均以唐代王維《陽關三疊》(原名《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詩為核心內容,運用複遝的手法反複疊唱,但疊法卻五花八門。有人將古今學者為“三疊”所作的多種解釋歸納為兩大類:一類認為“疊”在詩本身的範圍內,另一類則認為,“疊”是在原詩基礎上的擴充和發展。
為敘述方便,現將王維《陽關三疊》詩抄錄於此: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先請看講述詩本身疊法的例子:
宋代大詞人蘇東坡在論述“三疊”唱法時說:“舊傳陽關三疊,然今世歌者每句再疊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疊,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應三疊之說,則叢然無複節奏。餘在密州,文勳長官以事至密,自雲得古本‘陽關’: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乃知古本三疊蓋如此。”這段話的大意是:過去傳說陽關三疊,然而現在唱歌的人每句僅唱兩遍而已。如果以整首詩來說,又是四疊,都不對。有的每句唱三遍以迎合三疊之說,則顯得繁雜不再有節奏感。我在密州,文勳長官因事到密州,說他得到了古本“陽關三疊”的唱法:每句唱兩遍,而第一句不重複。由此可知,古本“三疊”大概就是這樣。
再看另一種疊,即在原詩基礎上的擴充和發展。
成書於元代的《陽春白雪》集,收有大石調“陽關三疊詞”:
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隻恐怕西出陽關,舊遊如夢,眼前無故人!隻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
有人統計,現存《陽關三疊》曲譜有三十多個版本,共六種類型。究竟“疊”到何處為準難分伯仲。
你知道莫紮特與《安魂曲》嗎
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在他的《莫紮特的挽歌》這篇紀實小說中,敘述了莫紮特臨終前,經常見到一位神秘的黑衣人不期光顧,終於使作曲家認定,這是死神使者在通報,該是譜寫《安魂曲》的時候了。
在莫紮特臨終前三個月,莫紮特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天命難違,誰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生死由命,是人生不可挽回的,一切隻好任隨它去……”
莫紮特抓緊製作這部《天鵝之死》的《安魂曲》,在莫紮特還沒寫完這一生命的最後樂章,便溘然與世長辭。
美國的奧斯卡獲獎影片《莫紮特》,對莫紮特臨終前出現的那位索命人,進行了大肆渲染,使莫紮特的生命最後階段,充滿了十分的恐懼感。影片中的黑衣人,如幽靈般使莫紮特終日魂不守舍,終於導致作曲家健康狀況迅速惡化而死。
文學作品中描述的這位黑衣使者,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是誰呢?
有的史料記載,黑衣使者是一位專門收買作曲家作品的伯爵以重金雇傭的侍者。
但是,據曆史專家考證,當時的一些人曾認為,莫紮特早就對自己生命的終期有所預感,他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十分擔憂,對已構思好的音樂題材,拚盡全力抓緊創作。
如此看來,莫紮特的死,似乎與黑衣使者無直接關係。至於文學作品中神秘的黑衣索命人,大概是為了增加作曲家結束生命的神秘色彩吧。
貝多芬寫過第十交響曲嗎
1823年,貝多芬向世人推出了他的一部綜合性體裁的樂曲,既《第九交響樂》。
這部《第九交響樂》,顯示出在此之前貝多芬創作的所有交響樂曲的最高境界,貝多芬的音樂世界,似乎到此已達到頂峰。而貝多芬在《第九交響樂》完成之後,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構造的音樂建築業已完成。
在《第九交響樂》問世一年以後,貝多芬在一封寫給他人的書信中稱“在我出發去天國之前,必須把精靈啟示我們而要完成的東西留給後人。”
在貝多芬逝世不久,貝多芬的秘書莫希爾斯曾收到貝多芬給他的一封信。這封信裏有這樣一段話:“初稿全部寫成的一部交響樂和一支前奏曲放在我的書桌上。”
這部被後人視為《第十交響樂》的初稿,卻始終未被發現。
貝多芬是否真的寫過《第十交響樂》,這始終是一個難解的謎點。
在貝多芬離開這個世界160多年以後,1988年10月,在英國倫敦的一次音樂會上,被命名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樂》的一首樂曲,首次公開問世。
這首僅有14分鍾的樂曲,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巨大反響。一些人首先懷疑這首樂曲是否是貝多芬的真作。
據知情人透露,貝多芬逝世後,他的遺物,包括譜寫的樂曲手稿,被一些卑劣之徒洗劫一空。數十年之後,貝多芬的手稿被輾轉賣到普魯士王國。
這首由蘇格蘭人巴裏·庫珀認定的貝多芬《第十交響樂》,得到了音樂界一些權威人士的認可。盡管這首樂曲存在著與前九首交響樂完全不同的風格,但人們還是願意相信,這就是貝多芬那縈繞已久的宏願:“要完成的東西留給後人。”
隻有這樣,才算得上十全十美。
為什麼稱京劇為國粹
京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簡稱徽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後進京獻藝,獲得空前成功。徽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於是,一種以徽調“二簧”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經過200多年的發展,京劇在唱、念及字韻上越來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樂器,也融合了多個民族的發明,終於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
人們有時也將京劇稱作“東方歌劇”,因為京劇和歌劇這兩個劇種都是集歌唱、舞蹈、音樂、美術、文學等於一體的特殊戲劇形式,在形式上極為類似;同時,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們都獲得了經典性地位。
京劇臉譜是指在京劇演員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征這個人的性格和品質、角色和命運。這是京劇的一大特點,也是理解劇情的關鍵。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者;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者;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者;金臉和銀臉顯得神秘,代表神妖。
除顏色之外,臉譜的勾畫形式也具有類似的象征意義。例如象征凶毒的粉臉,有滿臉都白的粉臉,有隻塗鼻梁眼窩的粉臉,麵積的大小和部位的不同,標誌著陰險狡詐的程度不同;一般說來,麵積越大就越狠毒。總之,顏色代表性格,而不同的勾畫法則表示性格的程度。
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麵具,今天許多中國地方戲中都保留了這種傳統。
中國戲曲是何時形成的
大約在12~13世紀,中國就出現了南戲和北雜劇兩種戲曲。一般認為,這兩種戲曲是中國古代最初的戲曲形式。
但如果要分清南戲與北雜劇是在什麼時間形成的,在我國學術界始終看法不一。
明朝中葉,祝允明提出:“南戲出於宣和之後,南渡之際。”
明朝嘉靖時人徐渭則認為:“南戲始於宋光宗朝。”
後者比前者要晚近百年左右。徐渭雖然說“南戲始於宋光宗朝”,同時他還稱:“或雲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可見徐渭也是含糊其辭。
而錢南揚在他的《戲文概論》文章中另有看法。
他認為,南戲在宋光宗朝已有《王魁》等成熟戲曲出現,它真正形成的時間當在宣和之前。
後來有人綜合了諸家觀點,推論南戲產生於南宋末期。
關於北雜劇形成時間也是意見分歧。
一些人認為,北雜劇產生於元初。顧肇倉在他的《元代雜劇》一書中闡述,宋金兩代雖然已有雜劇出現,但還算不上純粹的戲劇。隻是到元初,才真正形成北雜劇。
另有一些人則斷定,至少在金代末已出現雜劇。盡管它到了元代才完全獨立,但也不能由此認定關漢卿是“雜劇之始”。因為關漢卿劇作成熟之時,正是元雜劇興盛時期。
由於曆史上很少記載有關中國戲曲的資料,所以,對中國古代戲曲形成的時間,依然是各持己見。
至於何時能有定論,那就是將來的事了。
“元曲四大家”是哪四家
“元曲”是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元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今有記載的元雜劇作家在百餘人左右,其中成就較高的四位作家被尊稱為“元曲四大家”。
“四家”之說,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元音韻學家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周以存世劇本和已知作家為基礎,主要從音韻學角度,提出了關、鄭、白、馬為元四家之說。關即關漢卿,鄭即鄭光祖,白即白樸,馬即馬致遠。此說一直為後世曲論家如王國維等所推崇。
綜觀關、鄭、白、馬的創作實踐可知,此四人確實都很優秀。關漢卿劇作六十餘部,被譽為“撚雜劇班頭”;鄭光祖“錦繡文章滿肺腑”,“聲振閨閣”;白樸的《牆頭馬上》、《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等,在今天看來,仍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到了明代,有位叫何良俊的人在其著作《曲論》中,從辭章品評的角度立論又倡一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輔為四大家。”並進一步論證說:“馬之詞老健而令姿媚,關之詞激勵而少蘊藉,白頗簡淡,所欠者俊語,當以鄭為第一。”此說也有相當影響。
令人費解的是,“作辭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賈仲明語)的王實甫卻被排斥在“四大家”之外。有人說,這很可能與封建衛道者認為《西廂記》“晦淫”有關。直到明嘉靖之後,才開始有人為王實甫鳴不平。
當代的一般戲曲史論著,都是以關漢卿居元曲家之首,王實甫次之,然而最近又有人提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研究中有對王實甫估價不足的問題,故對“元曲四大家”有必要進一步弄清。
五聲音階何時確立
音階,是以一定的調式為標準,按音高(聲音的高低)次序向上或向下排列的一組音。按照調式所含的音的數量而稱之為“五聲音階”、“七聲音階”等五聲,也叫五音,是中國古樂五聲音階的五個階名:宮、商、角、徵、羽。相當於現行簡譜上的1、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