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趣味藝術之謎1(3 / 3)

五聲音階在中國音樂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至於它確立的時間,說法有多種。

傳統說法是,五聲音階產生在管仲生活的時代之前,管仲是春秋初期人,生卒年約為公元前725~前645年。此說依據《管子·地員》篇的內容推論,此書作者管仲生活的時代,五聲音階已十分流行,五聲音階的形成應在此之前,因為篇中記載了以數求五音之法。

但是,近人經詳細考證後多認為,《管子》一書是戰國秦漢時人假托之作,不足為憑。許多學者根據對近年出土的樂器的測音結果,得出了一些新論。

有人根據對出土文物編鍾、編磬、塤的測音結果推斷說:在商代,原始音階的體係已在初步形成,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差不多是同時發展的,七聲音階上限有可能在早商;五聲音階在公元前十五、六世紀的早商時代也已形成。

作曲家呂驥通過對西安半坡村、山西萬榮縣荊村以及河南等處出土的二音孔陶塤進行測音分析發現,把兩種陶塤所發的音合在一起,正好構成了五聲音階,和我們今天應用的五聲音階完全相同。因此,他認為,在母係氏族後期,我們的祖先已經有了某種形態的音階……可推論,五聲音階在母係氏族後期已經形成。

上述諸說,孰是孰非,還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唐代新音樂主體是什麼

隨著唐代新音樂的形成,我國音樂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峰。

所謂唐代新音樂,是中原音樂與西域等音樂結合在一起,並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音樂。也可以說是在繼承“清商樂”的傳統,兼收中原及西域各地區民族音樂的精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那麼,唐代新音樂的主體是什麼呢?對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唐代新音樂是以西域音樂為主體。

據《通典·樂典》中稱:“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數百曲,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

西涼即指甘肅武威;龜茲即指新疆庫班。因此有人推測,西域音樂在唐已成統治之勢。

一些人還根據敦煌佛教壁畫北壁初唐“東方藥師淨土變”等,認定西域樂器、樂律已盛行中原,並占主導地位。

與此相反,不少學者則認為,唐代新音樂的主體是中原音樂,盡管西域音樂對其影響較深。

中原地區有著豐富的民間音樂遺產,如果將那些世代繼承的傳統音樂和土生土長的民間音樂置於不顧,而把西域音樂作為主體,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再說,音樂的發展受地域文化所左右,這點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古代表現得就更加突出。

唐代新音樂吸收了大量的西域音樂,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如果說西域音樂是唐代新音樂的主體,未免有些偏頗。

唐代新音樂的主體究竟是中原音樂還是西域音樂,學術界尚在爭論之中。

我們不妨對此給予必要的關注。

維也納是“音樂之都”嗎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著名的華爾茲(圓舞曲)的故鄉,同時也是歐洲許多著名古典音樂作品的誕生地,一直享有世界音樂名城的盛譽。18世紀這裏是歐洲古典音樂即“維也納樂派”的活動中心,19世紀又成為舞蹈音樂的主要發祥地。世界各國許多著名音樂家都曾在維也納居住過,並從事創作和演出活動。

在維也納街頭、公園漫步,幾乎到處可以看到一座座造型逼真的音樂家的雕像,並可聽到古典音樂和優雅輕快的三拍節華爾茲。城市主要街道、公園、劇院、會議廳等都是用世界著名音樂家的名字命名的。

內環城路是音樂大師們的雕像最集中的一條街:施特勞斯正在聚精會神地演奏著小提琴;創作了《魔笛》、《費加羅的婚禮》、《後宮的誘逃》的莫紮特的雕像正凝視遠方,仿佛在構思一組新的動人樂章;而貝多芬的雕像則矗立在內環城路一個廣場的中央。

作為音樂名城,維也納現擁有28家歌劇院。其中有5座第一流的國家劇院。1869年修建的國家歌劇院是全市主演歌劇和古典音樂的劇院之一,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每年除夕都要在這裏舉行隆重的歌舞晚會,屆時國家總統和外賓都要出席。

維也納的人一天也離不開音樂。公共集會、慶祝大典、甚至政府會議的會前會後,都要奏一曲古典音樂。維也納的許多家庭,也具有室內演奏的傳統,優美的曲調傳遍左鄰右舍,街頭巷尾樂聲悠揚。每年旅遊盛季,全城就會舉行豐富多彩的音樂節。成千上萬的遊客不遠萬裏來到這裏,還有更多的音樂家、畫家帶著樂器和畫筆,來這裏攝取滋養他們心靈和創作才能的豐富材料。

維也納無愧於“音樂之都”的美名!

貝多芬是“交響樂之王”嗎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恩,從4歲起,貝多芬就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彈起了鋼琴。他還曾跟莫紮特上過一段時間的音樂課。

關於他學習的故事,有許多傳說。有一次,他與幾個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麗的田野、翠綠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流,他禁不住又想該用什麼樣的旋律來表現了。散步中,朋友們說說笑笑,唯有他一言不發。很長時間之後,他突然大聲喊道:“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

說完,狂奔著跑回家去了。驚得朋友們不知說什麼才好。回到家裏,他就把剛才所見的美麗景色用樂曲的形式在鋼琴上彈奏了出來。這首曲子就是後來人們熟知的洋溢著大自然氣息的《第四交響樂》。

27歲時,他患了耳聾症。這對於酷愛音樂、視音樂如生命的貝多芬來說,無異於奪去了他的生命。

1824年5月7日,他創作出了一生中的最後一支交響曲——《第九交響曲》,在開演奏會時,他為樂隊打拍子。可是,演奏結束了,他仍然在打拍子。當他扭轉身時,才看到觀眾在發瘋似的鼓掌。

有位哲人這樣說過,如果能夠正確地對待失敗和挫折,那麼,貝多芬給人的將是更加頑強的意誌和更加堅韌不拔的精神!正因為如此,貝多芬在這段時間裏表現出了旺盛的創作勁頭,在1801到1812年這十餘年間,他創作了許多成功的作品,有《第二交響樂》、《克萊策奏鳴曲》、《第三交響樂》(又叫《英雄交響樂》)、《曙光奏鳴曲》、《熱情奏鳴曲》以及後來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響樂。其中,《第五交響樂》被認為是貝多芬最受歡迎的交響樂,也是他的作品中最完美的典範作品之一。其主要內容是告訴人們不要屈服於命運的安排,要積極勇敢地與命運作鬥爭。

由於貝多芬這些經典性作品的問世,他成了交響樂之王。

為什麼說莫紮特是音樂天才

莫紮特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雖然隻活了短暫的36年,但卻創作了大量傑出的曲目。他的曲目不僅一直在各種大大小小的音樂會上演奏著,而且一直受到廣大人民的由衷喜愛。莫紮特對音樂的貢獻如此突出,以至於有人認為:莫紮特是神童,是音樂天才,樂壇沒有他將失色不少。

莫紮特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1756年1月27日誕生在奧地利,他的父親是一位樂師。在家庭的熏陶下,莫紮特很小的時候,就喜愛上了音樂。

莫紮特4歲時,他的父親開始正式教他學彈鋼琴。在教授音樂的過程中,父親覺得兒子挺聰明,因為無論教授什麼曲子,他總能很快學會。不過,這時父親還沒有發現兒子獨特的音樂天賦。

父親認識到莫紮特的音樂天才,完全是出於偶然。莫紮特5歲的時候,有一天,父親帶著兩個朋友回到家裏,這兩個朋友一個是小提琴家,一個是吹小號的。

“咱們得趕緊排練,要不就趕不上演出了。準備好了嗎?好,現在排練開始!”莫紮特的父親對他的朋友們說。

“我也要參加排練!”突然一個幼稚的童音響起來,原來是小莫紮特說話了。

“小孩子盡會搗亂。”父親很生氣地斥責兒子道,“你這麼小,再說你又沒學過小提琴,怎麼能排練呢!”父親嚴厲的態度和語言,一下讓小莫紮特委屈地哭了起來。

一位朋友過意不去,就勸道:“就讓他跟著咱們隨便練練吧。他人小,我估計他的琴音一定很小,不會擾亂咱們排練的!”

就這樣,小莫紮特加入到大人的行列,演練起曲目來。可不久,所有的大人都停了下來,因為小莫紮特的提琴拉得如此之好,以至於他們竟聽得入了迷,忘記了演奏。

從此,莫紮特就以他獨有的音樂天才,開始了他輝煌的音樂生涯。

耳聾造就了貝多芬的偉大

貝多芬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貝多芬的偉大不僅是因為他創作了許多極有名的樂曲,而且還因為他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堅強的性格。

貝多芬出生在德國的一個平民家庭。他的父親是個酒鬼,經常打罵他。為了賺錢,父親總逼迫小貝多芬不分白天黑夜地練琴。8歲時,貝多芬開始登台演出,13歲,貝多芬在某樂團獲得了彈鋼琴的職位,同時挑起了掙錢養家的重擔。

26歲時,貝多芬的聽力出現了問題。他聽不清別人對他說的話,隻好通過用筆寫與人交談。貝多芬的聽力一直在下降,後來,他完全變成了聾子。我們都知道,敏銳的聽力對於從事音樂工作的人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沒有聽力,就無法聽見自己譜的曲子被彈奏出來,就無法找出差錯和不足,進行修改;沒有聽力,就意味著要和音樂永遠告別。假如是一個意誌薄弱的人,一個對事業沒有追求的人,處在貝多芬的這種情況下,一定會愁眉苦臉、唉聲歎氣,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氣。然而,貝多芬卻決不肯向命運低頭。

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貝多芬表達了自己要和命運作鬥爭的決心。他說:“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壓倒。”正是在這種頑強的信念的支撐下,耳聾的貝多芬就在心中、在頭腦中將樂譜轉化為音符,再一遍遍地修改,從而創作出了一支又一支激昂、悲壯、宏偉的樂曲。在貝多芬的音樂中,充滿了激烈的搏鬥。這是一個偉大的作曲家和耳聾的搏鬥。

貝多芬創作的巔峰是在他的晚年,而晚年正是貝多芬完全失去聽力的階段。因此,好些人都認為:耳聾,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貝多芬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