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趣味藝術之謎2(1 / 3)

第三章趣味藝術之謎2

喜劇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

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在戲劇中也就自然形成了悲劇、喜劇、正劇之分。

中國戲劇中的喜劇,有人說從上古時期就出現了。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上古時期,人們在歡慶勝利或逐鬼驅疫時,由一人身披熊皮,頭戴麵具,一手持盾,一手舞戈,其餘眾人或扮十一獸神,或扮逐鬼英雄。這種歡呼跳躍、大唱祭歌的儀式,被稱之為儺祭。這儺祭也被視為中國喜劇的開端。

有人則認為,喜劇是從公元前8世紀的俳優演變而來的。

所謂俳優,是指那些專門為取悅國王貴族,進行滑稽表演的演員。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優孟衣冠”就是中國喜劇的初始階段。

而一些專業學者,對我國喜劇最早出現的時間,傾向於12世紀到14世紀的宋元時期。

這一觀點的主要根據是,公元前的俳優與上古時期的儺祭,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算不上是喜劇,而隻有到了宋元時期,以戲劇形式表現生活中的喜劇現象,在形式上寓莊於諧的表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喜劇。

宋元時期的喜劇較多,其中不乏優秀劇目。像《幽閨記》、《玉簪記》、《救風塵》等,就以其幽默、詼諧的表演,無情地嘲諷、鞭撻卑劣之徒,用誇張、渲染的手法,讚美和歌頌正麵人物。

許多喜劇甚至還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表演模式,這或許就是喜劇的一個特征吧。

那麼,喜劇到底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迄今為止,還沒有誰作出這個結論。

中國古典悲劇產生於何時

說起中國的古典悲劇,首先就會想到元代的《竇娥冤》。這出以揭露封建統治階級魚肉百姓罪惡行徑,抨擊封建社會腐朽政治的大型戲劇,是中國戲劇史上最典型、最出色、最深刻的悲劇作品。

700多年前的這出《竇娥冤》,無疑是一出較早的中國古典悲劇。但如果說中國古典悲劇是從《竇娥冤》開始,有人對此頗有異議。

有學者認為,在12世紀,隨著中國戲劇在南戲、北雜劇基礎上正式形成,中國的古典悲劇就隨之產生。在當時的一些著名戲劇中,如《王魁》劇中桂英死也不放棄懲治負心賊王魁;《白兔記》中李三娘淚訴兄嫂;《趙貞女》鞭撻忘恩負義的文人等,就是一些悲劇色彩極濃的戲劇。

有的專家、學者指出,中國古典悲劇起源於6世紀末,7世紀初。

當時在我國北部地區,流行著一部頗具規模的歌舞劇《踏謠娘》。這部歌舞劇,其舞蹈如泣如訴,其歌唱悲壯鏗鏘,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符合悲劇的必備要素。

因此,有人把《踏謠娘》視為中國古典悲劇的雛形。

而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古典悲劇是從中國的原始歌舞劇《九歌》開始的。

沒人懷疑《九歌》這部歌舞劇的藝術感染力,它所釋放出的悲壯之情也令人難以忘懷。但是,它就是中國古典悲劇的開始嗎?

對此,學術界的權威專家們也還在探討之中。

施特勞斯是“圓舞曲之王”嗎

圓舞曲,又名“華爾茲”。這種舞曲最早源於奧地利北部的農民舞。自18世紀後葉這種舞蹈開始流行於維也納宮廷。後來,音樂家韋柏、舒伯特以及奧地利小提琴家蘭納都把它運用在自己的音樂作品中,並加以擴大和發展。它才具有了近代圓舞曲的風格。

圓舞曲能得到提高和推廣並風靡全世界,成為盡人皆知的著名曲種,要歸功於音樂家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年)。首先,施特勞斯把圓舞曲的速度加快,多用“小快板”,使它變得華麗而活潑。其次,強調節奏鮮明,富有彈性;而且把曲式變成了一種“三部式多段體”。一首圓舞曲中包括好幾首小舞曲,演奏時還可適當增減其中某些曲調,因而有很大伸縮性。第三,施特勞斯把圓舞曲從僅僅是為伴舞而用的曲調發展為可以單獨作為音樂欣賞的藝術作品,這是一個很大的飛躍。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施特勞斯賦予圓舞曲豐富的藝術內容,這無疑增加了它的生命力。他的華爾茲都是有標題的,音樂形象極為鮮明。例如膾炙人口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春之聲圓舞曲》、《南國玫瑰圓舞曲》、《一千零一夜圓舞曲》,等等。施特勞斯一生中寫了168首圓舞曲,被稱為“圓舞曲之王”。他的這些優秀音樂作品被後人稱為“維也納圓舞曲體裁”。

爵士樂和搖滾樂是黑人創造的嗎

爵士樂起源於美國黑人靈歌,發源於新奧爾良一帶,每當星期天的黃昏,許多來自棉田的黑人農夫,還有密西西比河上的船夫,敲著他們的非洲皮鼓,帶來班卓琴在這裏歡聚。他們唱著一種特有的歌調,這種歌調後來又糅合了白人的管弦樂和其他音樂,造就了深含憂鬱性的歌調,叫做藍調。

當時新奧爾良的音樂風氣十分繁盛,有一些專門演奏進行曲的樂隊,他們和黑人靈歌合了流,久而久之,這些歌聲與旋律被組織起來,形成了最初的爵士樂。初期的爵士樂無固定曲譜,樂隊在演奏一首樂曲時,隻是大致維持一個默契,各小段落每一位樂手都可自由即興演奏一番,這種風格直到若幹年後還是爵士樂的特色之一。

起初的爵士樂隊隻有五六個人,小號是最主要的角色,後來又加進了單簧管、薩克斯和鋼琴等。爵士樂主要風格有以下特點:即興演奏、很強的節奏性、多用小調作曲、音色鮮明強烈、和聲豐富柔和等等。

搖滾樂起源於爵士樂,是美國黑人中流行的布魯斯爵士樂結合黑人教堂音樂、西部鄉村音樂以及民間音樂的演奏技巧和風格而形成的。其種類繁多,有鄉村搖滾樂、民謠搖滾樂、爵士搖滾樂以及軟滾樂、硬滾樂以及迪斯科和朋克等。

最早名噪一時的搖滾樂歌手是賓尼·戈特文,他創作了許多搖滾樂樂曲,並帶領樂隊巡回演出,贏得“搖滾樂之王”的稱號。另一個大名鼎鼎的歌手是比爾·哈利,他和其騎士樂團演唱的《連續不斷地搖滾》影響很大,1955年成為《暴力教室》電影的主題歌,紐約市廣播電台的音樂節目主持人阿蘭·弗利頓把這支歌曲命名為《搖滾》,這就是搖滾樂名稱的由來。20世紀60年代,鮑勃·迪倫用電吉他唱民謠,英國披頭士四人的合唱別樹一幟。

應該說,爵士樂和搖滾樂都是起源於黑人音樂,由無數的音樂家逐漸地創造發展起來的。

勃拉姆斯是哪個流派作曲家

關於德國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的音樂創作風格,是屬於古典樂派,還是浪漫樂派,還是既古典又浪漫。這個問題始終是藝術界爭論不休的謎點。

有人說,勃拉姆斯是“古典樂派大師中最後一人”。

勃拉姆斯畢生對古典主義情有獨鍾。他創作的鋼琴獨奏曲、鋼琴協奏曲,古樸典雅,凝重渾厚。讓人覺得嚴謹有餘而誇張不足。

他還從不寫標題音樂,在創作手法上嚴守古老的帕薩卡裏亞形式。

這些足以使音樂評論家認定,勃拉姆斯是古典樂派的代表。

另外有人認為,勃拉姆斯的音樂創作風格純屬浪漫樂派。

從勃拉姆斯那動人心魄的匈牙利舞曲中,就足以窺見其浪漫主義的顯著特色。而他的交響曲、管弦樂曲,以其回味悠長、溫馨可人頗具新時代的特征。

據此,有人將勃拉姆斯視為十九世紀歐洲浪漫樂派大師。

還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勃拉姆斯的創作風格,不能簡單地歸屬於古典派或浪漫派,應該視其為既古典又浪漫,既古樸又現代的既相互矛盾,又綜合統一的音樂大師。

勃拉姆斯這種兩種皆融的創作風格,從他史詩般的第一交響曲,通俗性的第二交響曲中,都有淋漓盡致的體現。

換而言之,勃拉姆斯的音樂創作,其結構大多是古典式的,但內容卻不乏浪漫色彩。

出生於音樂世家的勃拉姆斯,才華橫溢卻孤僻自傲。他雖然英俊瀟灑,但卻不被異性所愛。他信奉:自由——但要快樂!他孑然一身,無人相伴。

看來,作曲家曲折的生活經曆,形成了他創作上的獨特風格,那就是讓人難以言狀。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什麼

《清明上河圖》是宋代畫家張擇端的劃時代巨作。張擇端自幼生活在汴京,供職翰林院,擅長畫車馬、市街、舟橋等,對於汴京生活的熟悉,再加上深入細致的觀察,為他創作《清明上河圖》做了紮實的準備。然而更可貴的是作品有一種史詩意識,從而對這個時期的社會生活,做了真實而形象的藝術表現。

《清明上河圖》係絹本設色,反映了北宋京都汴梁(開封)熱鬧繁華的市井景色。作品結構宏大、層次豐富,既有宏觀式的俯覽,從鱗次櫛比的各類店鋪商號、車水馬龍的街道集市到河港中的舟楫往來等,都一一展現;也有微觀性的精細刻畫,如達官貴人在家人們的簇擁下騎著高頭大馬招搖過市,貴婦人坐著小轎悠然而行,小販們則挑著擔子急急地趕著上市,車夫們推著沉重的木輪車蹣跚地前行,做木輪的木匠神態專注,買桃花的婦人則麵容安然,從而展示了不同社會階層人物的生活風貌,體現了現實主義的美學精神。

《清明上河圖》問世800多年來,人們公認這幅畫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世俗人事。可是,後來中國宋史研究會會員孔憲易在仔細觀察了《清明上河圖》的畫麵後,又從中發現,這幅標明清明的圖畫中,居然出現了十餘把折扇,還有賣西瓜的,賣涼水的場麵以及赤臂露膀的大人和小孩,帶竹笠、草帽的市民、勞動者等等。這一係列的發現,引起了孔憲易的深思:清明時節的汴河兩岸,怎麼會有這些現象呢?據此,他又進一步地考證了一些有關史料,最後得出結論:《清明上河圖》反映的不是清明時節的景色,而是反映了清明坊(當時的行政區)到虹橋一段的秋季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