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起源於何時
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何時由何人首創,古籍中說法不一,且多具神話色彩。今人又有新論,主要觀點如下:
一、起源於人類的始祖伏羲氏。伏羲和女媧通婚產生了人類。伏羲氏創造了“八卦”。有人認為“八卦”是中國繪畫的雛形。
二、始自黃帝時代。持此觀點的人在繪畫產生的年代上意見趨同,但在誰是繪畫的始祖問題上卻存在分歧。
一種意見認為,黃帝是繪畫的始祖。傳說黃帝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他曾將善於懲治惡鬼的神荼、鬱壘二人的肖像畫於桃木板上,掛在門外,以防鬼怪(見《風俗通義·祀典》)。後世一些文人據此認為,這種類似“門神”的肖像畫就是我國最早的繪畫。
另一種意見認為,史皇是繪畫的首創者。《雲笈七簽》中說:“黃帝有臣史皇,始作畫。”
也有人認為,倉頡是繪畫的始祖。舊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我國學者大多信奉“書畫同源”。如唐人張彥遠的《曆代名畫記》中就提出過“書畫異名而同體”、“同源而異流”之說。
還有人說,倉頡、史皇共同創造了文字和繪畫。相傳黃帝曾在洛水得到神龜獻的帶有紅色紋理的圖,黃帝就命令史皇和倉頡把圖描摹下來,這就是最早的文字和繪畫(見《曆代名畫記》等書)。
三、產生在舜統治時期。傳說舜是父係氏族後期部落聯盟首領。舜有個妹妹叫嫘。嫘是繪畫的始祖,故又稱“畫嫘”(見《畫史會要》)。
四、肇始於仰韶文化時期。現代一些學者認為,根據現有實物資料,中國繪畫的發展應起源於仰韶出土的彩陶。
上述諸種觀點人言各殊。可見繪畫的起源至今仍是個謎。
什麼是印象畫派
印象主義流派出現於1874年。這年4月,一群年輕的法國畫家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攝影師那達爾的工作室舉辦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等藝術家展覽會,參加展出的有莫奈、雷諾阿、塞尚等人。在展品中有莫奈的一幅油畫《日出印象》。此畫的標題被一位藝術觀點保守的記者勒魯瓦借用,嘲諷地稱這次畫展是“印象主義畫家的展覽會”,故產生印象主義或印象派之名。
印象主義是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的。它反對當時已經陳腐的古典學院派,主張到室外,在陽光下,根據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作畫,表現物體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變化,在繪畫表現上開辟了新的領域。
印象主義繪畫理論的基本點是一切色彩皆發源於光,他們主要用赤橙黃綠青藍紫7色,或近似這7種顏色的顏料作畫。由於細心觀察瞬間的光的變化,印象派畫家們否定傳統的黑色陰影,轉而運用明亮的色彩。
印象主義畫家們把表現身邊的生活瑣事和直接見聞作為自己的課題。他們強調純客觀的描寫。他們還讓畫框任意切去畫麵,取客觀場景片斷作成構圖,以求得不完整的效果。
印象主義畫家中,實際上有兩種類型:一種重光和色彩;一種重造型和素描。重視光和色彩的典型畫家是莫奈,他從19世紀80年代起對物像輪廓寫真的興趣日益淡薄,之後在風景組畫《草垛》、《魯昂教堂》中集中精力用光線和色彩來表現感情,探求光和色彩的獨立的審美價值。
在重視造型和素描的印象派畫家中,以德加為代表,他不像莫奈那樣注重外光,而是注意室內光。他用光的轉換幫助表現迅速變化著的運動,使靜止的畫麵產生動感,並用光來加強色調的對比,使畫麵富於幻想意味。
印象主義的藝術豐富了繪畫的表現語言,使繪畫擺脫情節、題材的束縛,轉向充分發揮繪畫語言——色彩、線條本身的價值。
《蒙娜·麗莎》是達·芬奇的作品嗎
《蒙娜·麗莎》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油畫之一,它的作者是著名的藝術家達·芬奇。達·芬奇,1452年4月15日生於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從小,達·芬奇就顯露出對於繪畫、色彩的愛好,父親及時發現了他的這個特點,就把他送到一個名畫家的畫室裏學習繪畫。達·芬奇很有繪畫的天賦,因此進步很快。有一天,老師讓他畫放在桌上的一個雞蛋,並且一連讓他畫了好幾個月。這下,達·芬奇可不耐煩了。
老師看出了他的不耐煩,就教導他說:“千萬別小看畫蛋。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枚雞蛋就是完全不同的。畫蛋不僅可以鍛煉我們的觀察力,而且還可以鍛煉我們的耐心和毅力。”
在老師的開導下,達·芬奇終於領悟了畫蛋的意義,他堅持畫了許久,直到將蛋畫得爐火純青為止。這為達·芬奇今後的繪畫事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蒙娜·麗莎》是達·芬奇在1503年到1506年間創作的。它還有一個通俗的名字——《神秘的微笑》。
蒙娜·麗莎是一個皮貨商的妻子,當達·芬奇給她作畫時,她才24歲。因為剛剛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女兒,因此她的麵容總是含著悲戚和憂愁。為了讓蒙娜·麗莎高興起來,達·芬奇想了許多辦法:他請樂師奏起歡快的音樂,唱起好聽的歌曲;讓人說笑話……讓歡快的氣氛衝去蒙娜·麗莎的悲傷,使她臉上重綻愉快的笑容。
達·芬奇的努力沒有白費,蒙娜·麗莎果然微笑了,而且笑得那樣舒展、動人。達·芬奇抓住這可貴的時機,用畫筆為人類的藝術寶庫增添了一個珍品。
蒙娜·麗莎迷人在何處呢?人們都認為:就在她那神秘的微笑上。從畫上我們可以看見,有一絲微笑從蒙娜·麗莎的臉上掠過,她的嘴角微翹,目光神秘,麵容端莊而寧靜。畫中人的笑含蓄、安詳,反映出豐富的內心世界。
名畫《向日葵》是誰的作品
《向日葵》是著名畫家凡·高的名畫。凡·高,荷蘭人,1853年出生在一個小村莊裏。16歲時進入一家美術公司工作。到1880年,已經27歲的凡·高才開始下決心學習繪畫。從此他就把精力都集中在了繪畫事業上,並且經常廢寢忘食地畫著,幾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在繪畫方麵,凡·高很有獨創性,他大膽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作畫。然而遺憾的是,當時的人們根本無法理解凡·高的作品。凡·高畫了大量的畫,卻幾乎沒有賣出去一張。
賣不出去畫,就意味著掙不著錢;掙不著錢,就意味著沒有飯吃,沒有地方住。但貧困沒能使凡·高屈服,靠著弟弟和朋友提供的一點生活費,凡·高仍利用一切時間畫著、畫著。
凡·高實在是太窮了,以至於連作畫的顏料和畫布也買不起。湯佳大爺是一個經營繪畫用具的小店主,他很賞識凡·高,他認為凡·高肯定會成功的。盡管自己並不富裕,湯佳大爺還是盡可能為凡·高提供一些繪畫用品。
然而,湯佳大爺的妻子對此卻很不滿,她抱怨道:“凡·高浪費了那麼多顏料和畫布,他畫的油畫卻賣不出一分錢。”
由於日夜不停地作畫,再加上經常挨餓、營養不良,凡·高的牙齒掉了許多,而且身體疲乏,麵容異常蒼老、憔悴。接著,凡·高又患了精神病,並在療養院裏待了一年。
盡管如此,凡·高依然沒有停止繪畫。1890年,貧病交加的凡·高自殺身亡,而凡·高的成名,卻在他的死後。
黃色是明媚、充滿活力的顏色,在《向日葵》裏,凡·高就使用了大量的黃色。在黃色的畫布上,向日葵像火苗般鮮豔、奪目,遠遠看起來,整幅畫就像熊熊燃燒的火焰。《向日葵》給人的感覺就是:火熱、狂喜、充滿生機。
1987年,《向日葵》被賣到了2250萬英鎊,這是一個驚人的價錢。對比凡·高生前的窮困潦倒,又怎能不令人感慨、深思呢!
著名漫畫《父與子》是誰創作的
在許多雜誌和報刊中,我們都可以看見這樣的一對父子:父親穿著黑色的背心,白色的褲子,他最大的特征就是肚子圓鼓鼓的,顯得既滑稽又可親;與身材胖大的父親相比,兒子則顯得又瘦又小。當這對外表差異極大的父子站在一起時,的確令人情不自禁地發出會心的微笑。
《父與子》是德國漫畫家卜勞恩的重要作品。卜勞恩1903年生在德國的一個小村莊,長大後開始學習繪畫。他曾為許多報紙、書籍做過插圖。1931年,卜勞恩的兒子降生了。卜勞恩非常高興,他決定將發生在自己和兒子之間的故事,用畫筆畫下來,讓所有的人都來分享他與兒子之間快樂的情感。
1934年12月,第一幅《父與子》發表了,立刻,人們就被這一對可愛的父子所吸引,被他們之間的父子真情所打動了。人們喜歡《父與子》,喜歡知道他們之間的趣聞、逸事。而卜勞恩也不斷將發生在他與愛子身上的故事,用畫筆傳達給廣大讀者。《父與子》的名氣越來越大,很快就從德國傳向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