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消火滅;水波不興。特別的寂靜倒使殿上殿下的人們警醒。他們中的一個首先叫了一聲,大家也立刻迭連驚叫起來;一個邁開腿向金鼎走去,大家便爭先恐後地擁上去了。有擠在後麵的,隻能從人脖子的空隙間向裏麵窺探。
熱氣還炙得人臉上發燒。鼎裏的水卻一平如鏡,上麵浮著一層油,照出許多人臉孔:王後,王妃,武士,老臣,侏儒,太監。……
"阿呀,天哪!咱們大王的頭還在裏麵哪,唉唉唉!"第六個妃子忽然發狂似的哭嚷起來。
上自王後,下至弄臣,也都恍然大悟,倉皇散開,急得手足無措,各自轉了四五個圈子。一個最有謀略的老臣獨又上前,伸手向鼎邊一摸,然而渾身一抖,立刻縮了回來,伸出兩個指頭,放在口邊吹個不住。
大家定了定神,便在殿門外商議打撈辦法。約略費去了煮熟三鍋小米的工夫,總算得到一種結果,是:到大廚房去調集了鐵絲勺子,命武士協力撈起來。
器具不久就調集了,鐵絲勺,漏勺,金盤,擦桌布,都放在鼎旁邊。武士們便揎起衣袖,有用鐵絲勺的,有用漏勺的,一齊恭行打撈。有勺子相觸的聲音,有勺子刮著金鼎的聲音;水是隨著勺子的攪動而旋繞著。好一會,一個武士的臉色忽而很端莊了,極小心地兩手慢慢舉起了勺子,水滴從勺孔中珠子一般漏下,勺裏麵便顯出雪白的頭骨來。大家驚叫了一聲;他便將頭骨倒在金盤裏。
"阿呀!我的大王呀!"王後,妃子,老臣,以至太監之類,都放聲哭起來。但不久就陸續停止了,因為武士又撈起了一個同樣的頭骨。
他們淚眼模胡地四顧,隻見武士們滿臉油汗,還在打撈。此後撈出來的是一團糟的白頭發和黑頭發;還有幾勺很短的東西,隨乎是白胡須和黑胡須。此後又是一個頭骨。此後是三枝簪。
直到鼎裏麵隻剩下清湯,才始住手;將撈出的物件分盛了三金盤:一盤頭骨,一盤須發,一盤簪。
"咱們大王隻有一個頭。那一個是咱們大王的呢?"第九個妃子焦急地問。
"是嗬……。"老臣們都麵麵相覷。
"如果皮肉沒有煮爛,那就容易辨別了。"一個侏儒跪著說。
大家隻得平心靜氣,去細看那頭骨,但是黑白大小,都差不多,連那孩子的頭,也無從分辨。王後說王的右額上有一個疤,是做太子時候跌傷的,怕骨上也有痕跡。果然,侏儒在一個頭骨上發見了:大家正在歡喜的時候,另外的一個侏儒卻又在較黃的頭骨的右額上看出相仿的瘢痕來。
"我有法子。"第三個王妃得意地說,"咱們大王的龍準(16)是很高的。"
太監們即刻動手研究鼻準骨,有一個確也似乎比較地高,但究竟相差無幾;最可惜的是右額上卻並無跌傷的瘢痕。
"況且,"老臣們向太監說,"大王的後枕骨是這麼尖的麼?"
"奴才們向來就沒有留心看過大王的後枕骨……。"
王後和妃子們也各自回想起來,有的說是尖的,有的說是平的。叫梳頭太監來問的時候,卻一句話也不說。
當夜便開了一個王公大臣會議,想決定那一個是王的頭,但結果還同白天一樣。並且連須發也發生了問題。白的自然是王的,然而因為花白,所以黑的也很難處置。討論了小半夜,隻將幾根紅色的胡子選出;接著因為第九個王妃抗議,說她確曾看見王有幾根通黃的胡子,現在怎麼能知道決沒有一根紅的呢。於是也隻好重行歸並,作為疑案了。
到後半夜,還是毫無結果。大家卻居然一麵打嗬欠,一麵繼續討論,直到第二次雞鳴,這才決定了一個最慎重妥善的辦法,是:隻能將三個頭骨都和王的身體放在金棺裏落葬。
七天之後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熱鬧。城裏的人民,遠處的人民,都奔來瞻仰國王的"大出喪"。天一亮,道上已經擠滿了男男女女;中間還夾著許多祭桌。待到上午,清道的騎士才緩轡而來。又過了不少工夫,才看見儀仗,什麼旌旗,木棍,戈戟,弓弩,黃鉞之類;此後是四輛鼓吹車。再後麵是黃蓋隨著路的不平而起伏著,並且漸漸近來了,於是現出靈車,上載金棺,棺裏麵藏著三個頭和一個身體。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叢中出現。幾個義民很忠憤,咽著淚,怕那兩個大逆不道的逆賊的魂靈,此時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禮,然而也無法可施。
此後是王後和許多王妃的車。百姓看她們,她們也看百姓,但哭著。此後是大臣,太監,侏儒等輩,都裝著哀戚的顏色。隻是百姓已經不看他們,連行列也擠得亂七八糟,不成樣子了。
一九二六年十月作。
注釋: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五日、五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八、九期,原題為《眉間尺》。一九三二年編入《自選集》時改為現名。
(2)眉間尺複仇的傳說,在相傳為魏曹丕所著的《列異傳》中有如下的記載:"幹將莫邪為楚王作劍,三年而成。劍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劍獻君,藏其雄者。謂其妻曰:'吾藏劍在南山之陰,北山之陽;鬆生石上,劍在其中矣。君若覺,殺我;爾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覺,殺幹將。妻後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鬆,不得劍;忽於屋柱中得之。楚王夢一人,眉廣三寸,辭欲報仇。購求甚急,乃逃朱興山中。遇客,欲為之報;乃刎首,將以奉楚王。客令鑊煮之,頭三日三夜跳不爛。王往觀之,客以雄劍倚擬王,王頭墮鑊中;客又自刎。三頭悉爛,不可分別,分葬之,名曰三王塚。"(據魯迅輯《古鉤沉》本)又晉代幹寶《搜神記》卷十一也有內容大致相同的記載,而敘述較為細致,如眉間尺山中遇客一段說:"(楚)王夢見一兒,眉間廣尺,言欲報仇,王即購之千金。兒聞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謂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幹將莫邪子也。楚王殺我父,吾欲報之。'客曰:'聞王購子頭千金,將子頭與劍來,為子報之。'兒曰:'幸甚!'即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之,立僵。客曰:'不負子也。'於是屍乃仆。"(此外相傳為後漢趙曄所著的《楚王鑄劍記》,完全與《搜神記》所記相同。)
(3)子時我國古代用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記時,從夜裏十一點到次晨一點稱為子時。
(4)王妃生下了一塊鐵清代陳元龍撰《格致鏡原》卷三十四引《列士傳》佚文:"楚王夫人於夏納涼,抱鐵柱,心有所感,遂懷孕,產一鐵;王命莫邪鑄為雙劍。"
(5)井華水清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水。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井泉水《集解》:"汪穎曰: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
(6)雉堞城上排列如齒狀的矮牆,俗稱城垛。
(7)勞什子北方方言。指物件,含有輕蔑、厭惡的意思。
(8)丹田道家把人身臍下三寸的地方稱為丹田,據說這個部位受傷,可以致命。
(9)蜜蜂的排衙蜜蜂早晚兩次群集蜂房外麵,就像朝見蜂王一般。這裏用來形容人群擁擠喧鬧。排衙,舊時衙署中下屬依次參謁長官的儀式。
(10)放鬼債的資本作者在創作本篇數月後,曾在一篇雜感裏說,舊社會"有一種精神的資本家",慣用"同情"一類美好言辭作為"放債"的"資本",以求"報答"。參看《而已集·新時代的放債法》。
(11)這裏和下文的歌,意思介於可解不可解之間。作者在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八日給日本增田善的信中曾說:"在《鑄劍》裏,我以為沒有什麼難懂的地方。但要注意的,是那裏麵的歌,意思都不明顯,因為是奇怪的人和頭顱唱出來的歌,我們這種普通人是難以理解的。"
(12)侏儒形體矮小、專以滑稽笑謔供君王娛樂消遣的人,略似戲劇中的醜角。
(13)宴之敖者作者虛擬的人名。一九二四年九月,魯迅輯成《俟堂磚文雜集》一書,題記後用宴之敖者作為筆名,但以後即未再用。
(14)汶汶鄉作者虛擬的地名。汶汶,昏暗不明。
(15)獸炭古時豪富之家將木炭屑做成各種獸形的一種燃料。東晉裴啟《語林》有如下記載:"洛下少林木,炭止如粟狀。羊[王秀]驕豪,乃搗小炭為屑,以物和之,作獸形。後何召之徒共集,乃以溫酒;火熱既猛,獸皆開口,向人赫然。諸豪相矜,皆服而效之。"(據魯迅輯《古鉤沉》本)(16)龍準指帝王的鼻子。準,鼻子。
(17)本篇最初發表時未署寫作日期。現在篇末的日期是收入本集時補記。據《魯迅日記》,本篇完成時間為一九二七年四月三日。
出關(1)老子(2)毫無動靜的坐著,好像一段呆木頭。(3)"先生,孔丘又來了!"他的學生庚桑楚(4),不耐煩似的走進來,輕輕的說。
"請……
"先生,您好嗎?"孔子極恭敬的行著禮,一麵說。
"我總是這樣子,"老子答道。"您怎麼樣?所有這裏的藏書,都看過了罷?"
"都看過了。不過……孔子很有些焦躁模樣,這是他從來所沒有的。"我研究《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很長久了,夠熟透了。去拜見了七十二位主子,誰也不采用。人可真是難得說明白嗬。還是'道'的難以說明白呢?"
"你還算運氣的哩,"老子說,"沒有遇著能幹的主子。六經這玩藝兒,隻是先王的陳跡呀。那裏是弄出跡來的東西呢?你的話,可是和跡一樣的。跡是鞋子踏成的,但跡難道就是鞋子嗎?"停了一會,又接著說道:"白[兒鳥]們隻要瞧著,眼珠子動也不動,然而自然有孕;蟲呢,雄的在上風叫,雌的在下風應,自然有孕;類是一身上兼具雌雄的,所以自然有孕。性,是不能改的;命,是不能換的;時,是不能留的;道,是不能塞的。隻要得了道,什麼都行,可是如果失掉了,那就什麼都不行。"(5)孔子好像受了當頭一棒,亡魂失魄的坐著,恰如一段呆木頭。
大約過了八分鍾,他深深的倒抽了一口氣,就起身要告辭,一麵照例很客氣的致謝著老子的教訓。
老子也並不挽留他,站起來扶著拄杖,一直送他到圖書館(6)的大門外。孔子就要上車了,他才留聲機似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