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學校交通安全基本常識
校園交通安全事故的危害
交通安全是指不發生交通事故或少發生交通事故的主觀條件,即指交通參與者要嚴格遵守交通法規,提高警惕,不因麻痹大意而發生交通事故。
學生交通安全是指學生在校園內和校園外的道路行走、乘坐交通工具時的人身安全。
隻要有行人、車輛、道路這三個交通安全要素存在,就有交通安全問題,也許隻是一個小小的意外,就會造成嚴重後果,斷送美好的前程,甚至生命。
據上海市交通巡警總隊事故防範處統計,2008年上海市大學生發生道路交通事故300起,死亡4人,傷220人。
校園交通安全事故的原因
隨著學校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與社會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使校園內人流量、車流量急劇增加。許多高校教師擁有私家轎車已不算希奇,摩托車更是普遍,學生騎自行車的很多,開汽車上學也已不再是新聞了。
校園道路建設、校園交通管理滯後於高校的發展,一般校園道路都比較狹窄,交叉路口沒有信號燈管製,也沒有專職交通管理人員管理;校園內人員居住集中,上、下課時容易形成人流高峰等等原因,致使高校的交通環境日益複雜,交通事故經常發生。
據武漢某交警大隊統計,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該轄區十餘所大專院校校園內發生交通事故16起,傷15人,死亡6人,其中重大交通事故5起。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時間效率觀念增強,交通事故致殘數量不斷增加。交通事故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駕駛人員的操作失誤,又有道路狀況、氣候影響以及行人、非機動車的違章等多種原因,究其根本,引發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可分為人和自然兩個方麵的因素。
一、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屬於可抗因素,即可以避免的引發道路交通事故的因素。它包括所有使用和管理道路者,如機動車駕駛員、乘車人、行人以及道路工作人員等。
1機動車駕駛員
機動車駕駛員數量增長速度過高、群體文化素質不高、安全駕駛技術水平不高、缺乏職業道德等是發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駕駛員在行車過程中注意力分散、疲勞過度、休息不充分、睡眠不足、酒後駕車、身體健康狀況欠佳等潛在的心理、生理性原因,造成反應遲緩就會釀成交通事故。
引發交通事故及造成損失的駕駛員主要違規行為包括疏忽大意、超速行駛、措施不當、違規超車、不按規定讓行這5個因素。此外,一些人貪圖便宜購買一些大城市淘汰的、已近報廢的車輛,或不符合本地標準、安全技術檢測狀況差以及報廢的車輛,有些個體戶的出租車晝夜兼程,多拉快跑,隻用不修,導致車輛技術性能差,故障多,機件失靈等均可引發交通事故。
有研究表明駕齡在2-3年、4-5年的駕駛員發生交通事故次數多,死亡人數多,而駕齡為1年的駕駛員人數在駕駛員總數中雖不占優勢,但造成損失的比例卻是最大的。
2騎自行車的人
據統計,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的3/4是行人、乘車人及騎自行車的人。非機動車駕駛員中,騎自行車的人不走非機動車道,搶占機動車道;路口、路段搶行猛拐;對來往車輛觀察不夠;自行車製動係統失靈或根本就沒有;騎車技術不熟練,青少年騎車追逐媛戲等均可引發交通事故。
3行人
不走人行橫道、地下通道、天橋;翻越護欄、橫穿和斜穿路口;任意橫穿機動車道,翻越中間隔離帶;青少年或兒童突然跑到道路上,對突然行進的車輛反應遲緩、不知所措;不遵守道路交通信號及各種標誌等均可導致發生交通事故。
4乘車
乘車人由於乘坐存在安全隱患的機動車,駕駛員駕駛存在安全隱患的車輛,或在存在安全隱患的自然條件下乘車,或不按規定乘車,做出乘車禁止的行為,均可引發交通事故。
5道路工作人員
由於交通管理不足而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表現為:警力嚴重不足,整體執法水平不高;道路交通設施欠缺;交通技術管理落後,含量不高;群防群治,綜合治理,社會化管理交通的各種措施沒有落實;各有關部門在管理立法規劃等方麵,缺少嚴密和長期的合作;管理決策者的思想觀念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