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然因素
引發道路交通事故的自然因素包括車輛因素、道路因素、氣候因素等。
1車輛因素
車輛因素包括機動車輛和非機動車輛。“機動車”是指以動力裝置驅動或者牽引,上道路行駛的供人員乘用或者用於運送物品以及進行工程專項作業的輪式車輛。“非機動車”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驅動,上道路行駛的交通工具,以及雖有動力裝置驅動但設計最高時速、空車質量、外形尺寸符合有關國家標準的殘疾人機動輪椅車、電動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影響機動車輛安全行駛的主要因素是轉向、製動、行駛和電氣四個部分,機動車在長期使用過程中處於各種各樣的環境下,承受著各種應力,如外部環境應力、內部功能應力和運動應力,以及汽車。
總成、部件等由於結構和使用條件,車輛技術狀況參數將以不同規律和不同強度發生變化,或性能參數劣化,導致機動車的性能不佳、機件失靈或零部件損壞,最終成為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直接因素。非機動車輛多因自身及外部原因遭遇道路交通事故。
2道路因素
我國城市道路結構尚不夠合理,直線路段過長,道路景觀過於單調,容易使駕駛員產生疲勞,注意力分散,致使反應遲緩;汽車的轉彎半徑過小,易發生側滑;駕駛員的行車視距過小,視野盲區過大;線形的驟變、“斷背”曲線等線形的不良組合,易使駕駛員產生錯覺,操作不當,釀成事故;交通構成不合理,交通流中車型複雜,人車混行、機非混行問題嚴重;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速度低於交通需求的發展速度,道路設計要求與實際運行狀況不協調;各地區道路線形、道路結構、道路設施不一,客觀上給過境車輛的駕駛員適應交通環境帶來難度;道路標誌標線設置不科學、數量不足、設置不連續。上述原因均可引發道路交通事故。
此外,由於農用運輸車發展迅速,致使通往農村的公路上畜力車不斷減少,機動車急劇增多。但由於農村各種管理機構、管理人員、管理機製滯後並奇缺,僅有的個別的管理部門也是人少力薄,加上農民本來文化及意識就不足,多種有意無意地拒管、抗稅、逃費等,在農村形成了相當的管理“真空”區,致使通往農村的道路上,輪子飛轉,各種車輛肆意橫行,“三無”車輛隨處可見,極易引發道路交通事故。
3氣候因素
由於地震、台風、山洪、雷擊、大霧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也可引發道路交通事故。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環境發生較大改變,一些地區還可能因冰山融化、湖泊合流的洪水或幹涸、溫度過高而引起的自燃等新的自然災害而引發道路交通事故。
校園交通安全事故的表現形式
1.校園內易發生的交通事故,校園內發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思想麻痹和安全意識淡薄。許多大學生剛剛離開父母和家庭,缺乏社會生活經驗,頭腦裏交通安全意識比較淡薄,同時有的同學在思想上還存在校園內騎車和行走肯定比公路上安全的錯誤認識,一旦遇到意外,發生交通事故就在所難免。校園內發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種:
(1)注意力不集中。這是最主要的形式,表現為行人在走路時邊走路邊看書邊聽音樂,或者左顧右盼、心不在焉。
例1:北京某高校王某,在前去國圖查閱資料時,邊走邊打手機,當他過馬路時,又不看紅綠燈,紅燈亮了依然前行,這樣就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此時,一輛正常行駛的寶馬因速度過快,來不及刹車,當場將其撞死。
(2)在路上進行球類活動。大學生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即使在路上行走也是蹦蹦跳跳、嬉戲打鬧,甚至有時還在路上進行球類活動,更是增加了發生事故的危險。
例2:如2008年5月,上海某高校兩位男同學在操場踢完足球後,在回寢室的路上還餘興未盡,在路上相互邊跑邊傳球,此時身後正好駛來一輛兩輪摩托車,駕駛員躲閃不及撞上了其中的一位,駕駛員方向把握不穩,那位學生被撞成右小腿骨折。
4.騎“飛車”。一般高校校園麵積都比較大,宿舍與教室、圖書館等之間的距離比較遠,所以許多大學生購買了自行車,課間或下課時騎自行車在人海中穿行是大學的一道風景線。但部分學生騎車技術也實在“高超”,居然能把自行車騎得與汽車比快慢,孰不知就此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