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經濟學並不是一門有趣的學科,但是,在市場經濟社會裏,經濟學又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科。學一點經濟學,我們會對市場經濟中的各種奇異現象加深理解,我們也能學會規避市場中無處不在的各種風險,當生活中出現岔道口的時候,我們也許會做出更有利於我們的選擇……
然而,我們不可能都去啃那些大部頭的經濟學原著,我們也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成為經濟學家。那麼,怎麼辦呢?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讀一點通俗的、普及的經濟學書籍。的確,這一類讀物普及的很多,但是有趣的很少。很多作品都是象牙塔裏的書呆子憑空想象出來的,缺少生活的感受,缺少曆史的滄桑,又是圖表、又是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什麼意義、什麼作用等等,等等,很難讓人一口氣把書讀完。
我們為什麼非要板著麵孔把經濟學寫得那麼嚴肅、呆板、枯燥、乏味呢?我們難道真的不能把經濟學寫得像小說一樣有趣、精彩、耐人尋味嗎?
我覺得一定能。
於是,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用一種輕鬆、好玩、逗趣、幽默的心情一氣嗬成寫完了這本書。經濟學嘛,過去人們總習慣將它和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聯係起來,用這些東西來舉例的確使人們對經濟學更容易理解,但是這樣的東西寫得太多了,於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發生作用了,人們覺得味道有點像嚼蠟,有點像喝白開水。於是,遵循著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我另辟蹊徑,避開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現實生活,而走進了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之中。在這本書裏,我用了很大的篇幅講述了一些著名的、精彩的、有趣的曆史故事,有人物、有背景、有情節,最後,將這些生動有趣的曆史故事和枯燥乏味的經濟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用曆史故事詮釋經濟學,用經濟學解析曆史故事,朋友們看過之後感覺還不錯。就像變魔術一樣,那些枯燥的、呆板的經濟學術語在這些美妙的、離奇的故事裏搖身一變,立刻就鮮活起來了,不僅不再枯燥呆板,而且還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因為這種寫法比較少,因此它是稀缺的,也因此它的效用是比較高的,是比較有趣的。
當然了,這隻是我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常言說得好,各花入各眼,王八看綠豆,對上眼才行,這在經濟學裏麵叫做個人有個人的偏好。反正我在寫作的時候的確是用了一定心思的,力爭使它讀起來像小說一樣有趣,讓人們用讀小說的輕鬆心情,在消遣中學習經濟學,至於這種嚐試是否合乎讀者的胃口,我的確不敢說。我覺得這樣寫好玩,但是大家讀起來是不是真的也覺得好玩?也就是說,市場中的“經濟人”是否認可我的這種嚐試呢?我無法知道,再套用一句經濟學的術語,那叫“市場的不可預見性”。那麼,我們就讓市場去檢驗吧,是騾子是馬總要出來遛一遛的。
這本書在寫作和出版過程中,承蒙中國工人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同誌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我誠摯的謝意。
寫這篇後記的時候,距離我和我妻子的生日(我們的生日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時)正正好好還有一個月的時間,那麼就把這本書作為我們的生日禮物吧,獻給我的妻子也獻給我自己。
杜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