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運動傷害防護常識1
田徑運動傷害防護
隨著體育運動科學化的進展,各種不同的體育項目都有著長足的進步。田徑運動是各項運動之首,也是最基礎的項目,對其它各項運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最大特點是:要求人體最大的發揮肌肉的力量和速度,力求創造最大的人或器械的運動速度。另外,田徑運動的場地大,活動人員多而雜等原因,極易產生肌肉拉傷、關節扭傷、摔傷和刺傷等傷害事故。下麵就如何預防與處理田徑運動傷害事故進行一些探討。
田徑運動常見的傷害事故
1.開放性軟組織損傷
在運動中摔倒造成的擦傷;跑鞋鞋釘與標槍等器械所產生的刺傷。
2.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鈍性外力直接作用於身體某部位引起的挫傷和肌肉猛烈主動收縮而發生的拉傷。
3.關節扭傷和脫位
運動過程中摔倒手撐地,可引起肘關節或肩關節脫位;跳躍落地姿勢不正確,引起踝關節扭傷等。
4.疲勞性骨膜炎
由於訓練方法不當,訓練量過大,在一段時間內肌肉局部負荷過大,造成脛骨、腓骨或趾骨發生疲勞性骨膜炎。
5.骨折
分為開放性和閉合性骨折,由於訓練不當造成的四肢長骨的閉合性骨折較為多見,也是較嚴重的損傷之一。
6.腦震蕩
頭部受到外力打擊後,引起意識和功能的一時性障礙。
田徑運動傷害事故產生的原因
1.對預防田徑運動傷害事故的意義認識不夠
體育教師和學生對運動中傷害事故的意識淡漠,由於在教學和訓練中不重視相關的安全教育,缺乏相應的預防措施,對動作急於求成而違反了循序漸進的基本規律等都是造成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
2.缺乏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正確
缺乏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正確是產生傷害事故的重要原因。準備活動不充分,神經係統與內髒器官沒有充分調動起來,身體缺乏必要的協調性、靈活性和伸展性,肌肉粘製性過大;準備活動量過大,身體處於疲勞狀態,接著做一些用力過猛、速度過快的動作,極易引起受傷;準備活動內容與教學結合不好或缺乏專項準備活動,運動中負荷較重,而此部位的機能又未改善,同樣容易受傷。
3.練習者技術錯誤、身體素質差和心理狀態不佳
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違反了身體結構的特點和運動時的生物力學原理。如標槍投擲時的出手動作,要求肩關節急劇旋轉約180度,易引起肩袖和肱二頭肌腱的損傷;標槍“出手”時由於槍的反作用力迫使前臂突然外展,可引起肘關節內側副韌帶的損傷;中長跑時因膝關節長時間反複屈伸,髖脛束因此不斷地前後滑動,與股骨外髁之間發生反複磨擦,導致膝外側疼痛征候群等。身體素質差,肌肉力量、柔韌性、關節靈活性和穩定性差,注意力分散、反應遲鈍,在這種情況下運動,最容易受傷。
4.運動負荷過大
這是發生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田徑教學和訓練中,教學內容和運動量安排不當,使局部負擔過重,超過其承受能力,如果時間控製不好,更易致傷。專項訓練時操之過急,用“單打一”的片麵訓練方法,專項過分集中在身體的某些部位,從而導致損傷。
5.教學、訓練和比賽組織方法安排不當
在田徑教學中適當的組織方法是必要的,否則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如練習投擲項目時,場地窄小,如果分區不合理或學生違反分區練習的原則等。在田徑訓練中應有節奏、有係統地進行,要循序漸進,還要區別對待。如果操之過急,或對有傷有病的人及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沒有區別對待,在訓練內容及技術要求上都強求一律,既可能引起損傷,也可能使舊傷加重。
6.場地器材不符合規定及氣候不良
運動場地不平整、器材不符合相應的規定,運動時缺乏必要的防護器具,不良的氣候條件的影響,氣溫過高,田徑場缺乏必要的遮陽措施,學生長時間暴曬極易中暑。
田徑傷害事故的預防
田徑傷害事故是可以預防的,關鍵是在“防”字上下功夫。由於造成傷害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所以要采取有效的、綜合性的預防措施,努力消除各種致傷因素,才能防患於未然。
1.加強安全教育
把預防傷害事故建立在有正確思想認識的基礎上,在田徑教學和訓練過程中,要始終貫徹安全教育,加強組織紀律性教育,真正確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將安全措施落到實處。不得采購和使用質量低劣的體育器材,對運動場地、器材經常進行檢查,保持運動場地平整和清潔,合理地劃分活動區域和設置警戒標誌,創造安全鍛煉的良好環境。投擲標槍、鉛球等危險區域要嚴格防範學生擅自出入。
2.教師預見性
教師應根據教學任務的要求,事先估計到可能發生的問題,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采取相應預防措施。在教學訓練中,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和運動技術的水平,充分了解教材中的難點,估計哪些動作不易掌握和哪些環節容易發生運動損傷,做到心隻有數,事先做好預防的準備。
3.適宜的興奮狀態
在教學與訓練中,采取最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的興奮狀態達到適宜程度,並按嚴格要求進行練習,可有效地防止運動損傷的發生。
4.循序漸進與區別對待相結合
練習的難度和運動量要遵循循序漸進與區別對待的原則,防止急於求成,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安排練習。
5.根據不同的運動項目,采取相應的防範措施
(1)徑賽項目
跑前檢查跑道,清除相應雜物;要求學生按逆時針方向進行跑的練習,杜絕橫穿跑道;跨欄教學與訓練時,嚴禁反向跨越欄架。
(2)跳躍項目
①在遠度項目教學時,助跑道要平整,沙坑中不能有雜物,起跳板應與地麵平齊,練習過程中,不準有人橫穿助跑道,沙坑對麵嚴禁站人,在一個沙坑內隻許一人練習,嚴格執行前一練習者完成後,下一個練習者才能進行練習。
②在高度項目教學時,起跳點要平整而堅實,落地區要安全,練習中要嚴格按照動作要求進行,不準做額外的練習動作,且做到練習有序。
③投擲項目
教學或訓練前嚴禁學生隨意取用器材做投擲動作,盡量避免麵對麵投擲;在學生練習時,要求按教師統一口令進行,投擲或取向器械,不允許單獨行動。
6 .課堂練習結束前,要逐漸降低練習強度,並認真做好放鬆練習,保證肌肉平穩進入安靜狀態,有利於消除運動性疲勞,防止損傷。
7.加強易傷部位的訓練和自我保護
加強易傷部位相對較弱部位的練習,提高這些部位的功能,是預防運動損傷的一種積極的手段;另外加強保護和自我保護能力,是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手段,教師應在教學中將自我保護的正確方法教授給學生,如意外摔倒時,應采用順勢滾翻,而不可直臂直撐,以免造成肩肘關節的損傷。
8.加強醫務監督
在田徑運動中,必須加強醫務監督工作。無論是在選拔運動員時,還是在參加大型比賽之前,都要嚴格進行詳細的體檢。在平時對學生也應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對個別身體體弱或過度疲勞者,應適當降低運動量和強度,並采取相應醫療措施,以便使學生盡快恢複。運動員和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應與醫生密切配合,隨時注意觀察自己在體育運動過程中身體狀況的變化,做自我監督工作,及時發現異常的反應,防患於未然。
田徑傷害事故的處理
常見田徑傷害事故的處理首先要迅速全麵地了解受傷情況,然後采取相應措施控製傷情發展和檢查損傷程度,組織急救措施。常見的損傷分為兩種:一種是開放性軟組織損傷,另一種是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1.開放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方法
初步處理時要特別注意保護傷口,可用幹淨的紗布或毛巾等物覆蓋,並纏上繃帶以防感染。如出血不止,則選擇適當的方法及時止血。對輕度擦傷則可用生理鹽水或涼開水衝洗,再用20%的紅汞藥水塗抹,不需包紮。對嚴重的擦傷、撕裂傷、刺傷等,均需清洗傷口,並用抗菌藥物治療,傷口大者還需及時進行縫合、包紮,對有可能受感染的傷口,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2.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方法
(1)減少或停止局部活動。如繼續勉強地進行活動,必然會加重組織的損傷和出血,不利於組織修複。減少或停止受傷肢體的局部活動或作局部固定,使受傷肢體得到休息。
(2)止血、防血腫。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後,均有內出血發生,止血、防血腫是首要任務。因為出血越多,血腫越嚴重,受傷組織的修複過程就越慢,易形成組織粘連,影響正常功能的恢複。所以,急性軟組織損傷發生後,應盡快止血,以防止血腫的形成。其止血方法一般采用冷敷,抬高傷肢,加壓包紮等。冷敷時可用冷水或泡濕毛巾(或棉花)敷裹受傷的部位(並用彈力繃帶加壓包紮傷部),或用冰袋放於受傷部位,降低其溫度,使局部血管收縮,減少出血,以達到止血的目的,也可以把受傷肢體放入冷水中浸泡,同樣能達到止血的目的。但切不可用自來水衝淋受傷肢體,因自來水衝擊能使毛細血管擴張,不僅起不到止血的作用,反而加快出血。
(3)活血祛瘀,消腫止痛。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經24~28小時後,一般出血即停止,這時可進行輕度擒拿、按摩和熱敷處理,達到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的目的。
(4)功能鍛煉。能加速受傷肢體的血液循環,保證肢體血流量的增加,防止損傷組織的粘與萎縮,促進損傷組織的愈合,促進活動功能的恢複。進行功能鍛煉時,其活動的幅度、強度和數量應逐漸加大,並應以不致造成再度損傷為原則。
3.疲勞性骨膜炎的處理方法
早期症狀較輕的學生,無需特殊治療,僅用彈力繃帶將小腿裹紮,並調整訓練計劃,即減少下肢運動量或少做下肢活動的運動項目,休息時抬高患肢,多可痊愈。經常疼痛或運動後疼痛較重的學生,應休息並用彈性繃帶裹紮小腿、抬高患肢,也可配合中藥熏洗或外敷、理療及按摩等。傷愈後重新參加運動訓練時,運動量要逐漸增加,以免複發。
球類運動傷害防護
我國球類活動比較普遍,籃球、足球、排球在群眾中尤受歡迎,因此,球類活動引起的創傷也很常見。
球類運動常見的傷害事故
1.籃球運動在我國開展最為普遍。它是一種瞬息萬變的運動,要求運動員全麵的體力發展與身體訓練。最常見的創傷是因跌倒、跳起搶球落地不正確(踩在別人腳上或被踩),急停、急轉、衝撞或因場地不平,或場地過滑而引起的急性創傷。外傷最輕的僅僅是一點擦傷,重的可以發生骨折或脫位。一般較常見的有踝關節韌帶的捩傷或骨折(往往由於處理不當而變成慢性疾患,經常疼痛妨礙運動)、膝的韌帶半月板損傷、指挫傷及腕部舟狀骨骨折。另外,在籃球運動中也可發生慢性創傷,其中最影響運動訓練與技術發揮的是髕骨軟骨病,其發生主要是由於滑步進攻與攻守、急停與踏跳上籃等局部訓練過多所致,應引起注意。預防的必要措施,是加強全麵訓練,避免單打一的訓練方法,創造合乎標準的場地衛生條件,加強運動員的紀律教育及裁判工作。同時,應注意運動員的過度疲勞狀態,以減少發生創傷的可能性。
2.足球運動按國外記載,它是創傷發生率最高的運動項目之一。外傷程度,最輕的是擦傷,重的可以有骨折、脫位及內髒破裂。根據廣東省體委醫務室的資料(按影響訓練的情況分類)47.8%是輕傷,19%是中等傷,隻有3.2%是重傷。約86%的損傷是在四肢。損傷中除一般常見的擦傷及挫傷外,踝關節的扭傷最常見。其次是大腿前後肌肉拉傷、挫傷。膝關節損傷又次之。其中半月板撕裂,膝十字韌帶撕斷,髕骨骨折,髕骨軟骨病等雖比較少見,但一旦發生,治療卻較困難。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的職業足球運動員,很多都已經切掉了半月板或髕骨。守門員因為經常撲球摔倒,所以很容易發生手腕(舟狀骨骨折)及肘的創傷(鷹嘴皮下滑囊炎及血腫),因此,一般守門員都應穿線衣、帶護肘和手套。
這些損傷的發生,總結起來有以下幾方麵原因:
(1)激烈比賽致傷比賽時緊張地爭奪、疾跑與鏟球,易發生大腿與小腿的肌肉拉傷與斷裂。突然改變體位,小腿的突然扭轉、內收或外展,可以引起膝、踝關節的韌帶及骨的損傷。
(2)因球的間接作用致傷這種損傷多見於下肢。例如,用腳外側踢球,就容易損傷距腓前韌帶,這是最常見的踝關節損傷。用足內側前腳踢球,由於膝關節屈曲,小腿突然因球的作用而外旋外展,就很容易損傷膝的內側副韌帶、半月板及前十字韌帶。特別是與對方運動員“對腳”時更容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