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學校體育運動安全探討
開展體育運動的重要因素
學校體育是加強學生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磨練堅強意誌、培養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徑,對青少年品德陶冶、智力發展、審美素養的形成以及學生體質的增強和國民健康素質的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體育工作發展較快;體育場館現代化設施建設速度加快,體育活動日益豐富,青少年學生的營養水平和身體形態發育水平不斷提高,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從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加強學校體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不斷深化學校體育改革,認真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著力提高學校體育工作水平。
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工作各項規章製度,全麵貫徹執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學校衛生工作條例》,依法保證學校體育課的開設和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繼續改善學校體育衛生設施,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健全青少年學生體育工作體係,逐步完善學校、社區、家庭相結合的青少年學生體育網絡。
一、突出課堂教學,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
體育課時要按照國家課程計劃規定,確保小學1—2年級每周4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每周3課時,高中每周2課時。積極實施新的體育課程標準,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教材和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教學中要增加身體素質和體能練習的比重,積極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確保學生每天運動1小時
從今年秋季起全市中小學全麵實行大課間體育活動製度,每天上午統一安排25—30分鍾富有特色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大課間體育活動時段內認真組織學生開展廣播操、校園集體舞及有本校特色的體育活動。沒有體育課的當天下午安排1課時的體育活動,列入學校課表。大課間體育活動及課外體育活動由班主任和體育教師共同組織實施。寄宿製學校每天要組織學生早鍛煉。
三、全麵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完善學生體質健康和學校體育評價機製
建立健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報告書和公告製度。各級各類學校要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鍛煉活動,認真參加體質測試。學校要配齊測試器材,規範測試方法,加強對測試工作的監管,確保測試數據的客觀真實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納入對學生的評價報告。學校測試的結果定期向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社會和家庭公告,並列為學校業績考核的重要指標。
四、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初中學生畢業升學體育考試製度
科學合理設置考試項目內容和評分標準,適當提高區分度,逐步加大體育考試成績在中考總分中的比例。全麵實施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從2008年起,凡國家三級以上運動員、參加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活動獲單項前六名或集體比賽前六名,參加市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活動單項前四名或集體比賽前四名的主力隊員、體育課考核成績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到優良級者可評為A級,並記入檔案供高校錄取時參考。
五、建立健全學生體育競賽製度
每四年舉行一屆綜合性運動會,每二年舉行一屆專項性運動會。各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市學校管理中心要建立中小學體育競賽製度,學校每年至少要舉辦一次體育運動會、一次體育文化科技節,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特長,使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兩項以上的體育運動技能。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因地製宜地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體育競賽活動,做到人人有參賽項目,班班有體育活動,校校有體育特色。
六、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保障學生的睡眠和體育鍛煉時間
小學、初中、高中學生每天在校集中學習時間分別不超過6小時、7小時、8小時,睡眠時間分別不少於10小時、9小時、8小時。學校作息時間向學生家長通報,並接受社會監督。
七、建立完善學生健康體檢製度
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定期為學生進行健康檢查。學校每學期要對學生視力狀況進行兩次監測,堅持每天上下午做眼保健操,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用眼知識和方法,降低近視率。加強學校食品和飲用水衛生專項監督檢查,各地每年要組織3—4次定期與不定期檢查。學校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和服務網絡。
八、完善大中專院校、高中階段學生軍訓製度
按綱施訓,豐富軍訓內容;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少年軍校”活動。
學生在校傷害事故處理
1.學校的校舍、場地、其他公共設施,以及學校提供給學生使用的學具、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或者有明顯不安全因素的。
2.學校的安全保衛、消防、設施設備管理等安全管理製度有明顯疏漏,或者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而未及時采取措施的。
3.學校向學生提供的藥品、食品、飲用水等不符合國家或者行業的有關標準、要求的。
4.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並未在可預見的範圍內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5.學校知道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患有不適宜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
6.學校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的。
7.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8.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後果加重的。
9.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或者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違反工作要求、操作規程、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
10.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負有組織、管理未成年學生的職責期間,發現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但未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製止的。
11.對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學生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學校發現或者知道,但未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導致未成年學生因脫離監護人的保護而發生傷害的。
12.學校有未依法履行職責的其他情形的。
學生體育課意外應急
一、防範預案
1.要求體育老師牢固確立安全第一的意識,把學生上課及活動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2.體育課、體育活動課必須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後實施新的活動項目。
3.按教材規定的有一定安全隱患的課程項目必須事先做好防護工作。
4.高溫時段學生體育課因地製宜,或安排到室內,以防學生中暑。
二、應急預案
1.遇有學生發生暈倒、抽搐等中暑症狀,立即將其送往校醫務室救治。
2.遇有學生四肢無力、麵色蒼白等症狀,立即將其安置陰涼通風處,並給予補充水份。
3.發生上述第一、第二條款情況立即向學校領導報告。
4.分析原因,及時作出處理意見。體育運動傷害事故原因
一、學生因素
1.安全意識淡薄,思想麻痹大意。它是所有運動損傷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其中包括運動前不檢查器械、運動前準備活動不充分、預防措施不得力、好勝好奇,常在盲目和冒失行動中受傷。
2.心理因素不穩定。運動情緒低下,或在畏難、恐懼、害羞、猶豫以及過分緊張時容易發生傷害事故。有時因缺乏運動經驗、缺乏自我保護能力致傷。
3.缺乏體育運動基本常識和自救措施。
4.技術動作不合理,內容組合不科學。
5.組織紀律觀念較差。不能完全按照體育老師和管理人員的要求進行練習和比賽。
二、教師因素
1.教師責任心不強。不能實施合理的保護和幫助措施,不能認真檢查和排除事故隱患。
2.組織教學不當。不能根據體育教學規律及學生的身心特點,嚴格按照大綱內容、教學步驟組織教學,或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或氣候特點,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三、學校因素
1.學校體育場地設施不安全。體育場地設施、器材的維修不及時;保護措施不當,對體育設施安全性不重視,學生破壞嚴重;管理責任模糊,管理人員專業素質不高。
2.衛生保健製度不健全。有些學校衛生保健製度不健全,沒有對學生進行相應的體格檢查或檢查不認真。
3.安全教育沒有落到實處。根據對學校安全教育情況的調查發現,有218%的學生沒有進行過安全教育,隻有97%的學生經常接受安全教育。
四、其他因素
空氣汙濁、噪音、光線暗淡、氣溫過高或過低,以及運動服裝不符合要求等原因,都可直接或間接造成傷害事故。
學生安全體育運動的建議